重庆出版集团编辑 刘蓝涛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鼓励青年到艰苦的一线吃苦磨练、增长才干,放手让青年在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上攻坚克难、施展才华,积极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习总书记的要求为新形势下教育出版编辑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青年编辑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出版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在近年来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后疫情时期非传统教育形式快速融合、线上教育产业持续壮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育出版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应对新形势下教育出版领域的挑战,更好地处理教育出版事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变化,全行业应对教育出版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赋予新的内涵,而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的教育出版编辑人才则是众多应对方法中行之有效且具有长远效益的途径之一。
总的来说,教育出版编辑人才的培养有两种途径:自我提升与创新培养机制。这两种途径着力点不同,但目标一致,均指向新形势下教育出版的核心要素——以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形态的变化作为突破教育出版困局的重要抓手。现将这两种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法阐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教育出版编辑的能力提升途径
(一)通过多种途径夯实编校技能基础
1.线上/线下编校知识学习
在传统的编辑成长模式中,自主阅读、学习编校知识,从而掌握扎实的编校技能是业内普遍认同的自我提升方式。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线上阅读、碎片化阅读等新型阅读模式,不仅改变了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为编辑从业人员提高职业技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除了传统线下模式的编辑技能培训、讲座,业者自发组建的线上学习群、业内专家运营的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学习平台均为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的成长分享了大量有益资源,这些由实践检验并经过总结、提炼的有效方法可以迅速、高效地成为青年编辑夯实编校技能基础的宝贵知识财富,并能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2.积极参加编校技能比赛
编校知识的自主学习是在编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慢慢积累的,但是较难体现对学习成果的系统梳理和及时检验,而参加各级各类编校技能比赛正是一种现成的检验手段,如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技能竞赛、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各省级出版编校技能大赛,乃至社内举办的小规模的编辑技能比赛都是能检验出自身编校能力水平、发现编校能力缺陷的平台。现实情况是编辑参与上述比赛更多是“被”参加,较大的工作压力是降低编辑参赛意愿的一大主要原因,另一原因则是编校技能比赛往往被看作是优秀编辑和出版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展现风采的舞台,而非青年编辑提高自身技能的试金石。在这一点上需要青年编辑加深认识,转变观念,在参与比赛时积极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总结经验。
3.汲取高水平教育著作营养
教育出版不仅需要遵循出版的一般规律,还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出版的质量把控远远不是传统的编校知识所能应对的,在教育出版过程中,编辑对出版物中知识内容和教育模式的把握是评价该出版物是否具有出版价值的重要标准。作为教育出版编辑,并未处于教育教学一线,但可以借鉴教育规律中的一般方法,即掌握更高水平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形态可以指导相对基础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学方面,教育出版编辑可以从高水平的教育著作中汲取当前教育领域的发展水平和一般发展规律,从而把握出版物中不符合这些规律或普遍认同的知识性错误和专有名称、名词术语使用差错等不易掌握的内容。
(二)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的出版理念
1.结合教育发展实际把握选题策划方向
教育的另一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这一规律同样可以用来指导教育出版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出版行业转型发展寻求突破的关键正在于投身推动新时代教育公平这一伟大事业中。教育出版编辑可以结合当前各地区教育发展实际,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选题策划的方向,以市场调研结果为参考依据,争取出版物能惠及更多的读者,使教育公平这一崇高理念能具体落实到图书的出版发行中,体现出版人的担当精神。
2.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编辑作为出版内容生产链的关键要素,应当明确自身的身份定位和出版理念,这一要求应是确立于从业之初并贯穿整个出版生涯的。青年编辑在这一问题上应当认识到,教育出版从业者的发展目标应是教育家、出版家,而非是商人。一本教育类出版物,放在首位的永远都是社会效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附加价值,但不应作为其出版发行的必要条件。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将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教育政策的分析、选题的策划、出版物的定位、发行对象和区域的确定、定价的确定、出版物的使用评价等等,在这些过程中影响编辑抉择的因素更多的并非是经济效益相关的考虑。
(三)加强教育出版活动中的学科建设
1.加强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
教育出版物质量提升的关键与编辑对该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息息相关。无论是教育类新选题策划还是教育类出版物再版,出版物质量是否经得起读者与学界检验主要是考察该出版物是否能反映当前该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出版编辑若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出版物的质量和创新性就得不到保障,“出精品、出好书”的愿望则无从谈起。
2.加强对学科教研的了解和参与
由于编辑工作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和滞后性,在与教育领域实际情况的对接中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教育出版编辑应主动加强与学科教研、教学专家的联系,因为这些专家很多正是教育类出版物的作者,他们不仅掌握着最新的教育动态,而且对一定区域内的教育发展水平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青年编辑可以在行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加入各级教育学会、参加教育相关的论坛、撰写学科教研论文等方式结识教育教学一线专家,从而切实提高自身选题策划能力和教育类出版物的出版价值,并且逐步建设作者队伍。
二、教育出版单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途径
(一)优化教育出版编辑人才结构
1.选人用才不唯学历
今年来全国各大出版单位纷纷提高教育出版编辑准入门槛,研究生学历、“双一流”高校教育背景似乎已成为招聘编辑的基本条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出版单位要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即兼具教育类专业背景以及教育信息化相关行业从业经历者,而不仅仅是高学历人才。这与如今的教育出版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有直接的联系,教育类出版物已从传统纸质的学术出版、教材教辅出版形态逐步衍生出个性化出版、教育资源信息库等出版形态,这对教育编辑的能力和专业背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出版单位以学历设限,在人才招聘中就容易将研究生学历以下的复合型人才拒之门外。
2.重视教育类专业背景
教育出版编辑的招聘一般是以学科专业背景为首选条件,这是由教育出版的特殊性、专业性决定的。出版单位可以考虑在编辑人才队伍中引进具有教育类专业背景或一线教学经历的人才,这与当下的教育出版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不可否认的是,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经验的编辑更能在教育出版信息化的浪潮中把握优势,打造精品。
3.引入教育信息化产业从业者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教育出版电商化等模式迅速发展,大有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主流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出版单位可以顺应潮流,主动加入这一跨产业融合的行列中。但不建议所有出版单位都在“信息化”这一板块投入大量资金,第一步应该是建立适应教育信息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如引入拥有线上教育、电商营销、信息化教育装备等产业从业经历的人才,相对来说,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是长效的,而信息化平台建设高昂的初期投入并不是所有出版单位都能承受的。
4.培育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人才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队伍中,核心要素是拥有能够适应数字教育出版产业链的编辑人才,尤其是策划编辑。目前很多出版单位的做法是引入互联网人才,但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互联网行业高薪带来的用人成本上涨和人才流失风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出版单位自己培育数字化转型人才。在编辑人才具有一定的互联网专业背景或从业经历的基础上,基于内部信息化平台或联合互联网企业共同培养,以达到编辑人才与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行业一同探索、发展的目的,这种培育模式还有一个附带的收益就是在培育过程中,编辑或者说出版单位能够逐步摸索建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质量标准与行业规范。
(二)建立编辑人才转型“兜底”制度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最大的障碍反而不在于对产业融合的学习与适应,而在于探索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保障。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对于出版单位和出版业者都是一条不断探索、曲折前进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样的情况往往会打击编辑的信心,甚至严重者会考虑脱离行业。出版单位若能建立一套“兜底”制度,从基本薪酬的保障、工作机制的灵活安排以及策划营销风险的保底措施等方面为编辑“保驾护航”,从而解除编辑的后顾之忧,确保能全力以赴地投入转型工作中,勇于探索,不怕失败,那么当下转型事业中的一些制度性问题也许就能得以解决。
在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出版行业发展前路的事业中,人才因素是制约出版单位转型突破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出版单位可以因地制宜,结合传统优势和自身特色,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单位乃至全行业的教育出版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并且适应不同阶段的人才队伍发展水平,从而在教育信息化政策引领下以及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实现转型升级,为中国教育出版事业的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