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7.刘建朝:高校学报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作者:刘建朝   2020年09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学术期刊是发表、传播、交流科研成果的出版平台,以其刊物的正式出版与公开发行而得到学界的公认。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高校学报有数千家,阵容庞大的高校学报依托高校的科研能力,积极吸收校内外的优质稿件,发表最新高教研究、专业科研成果等,推动了学术研究与科技进步。当然,由于历史、市场以及互联网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报也出现了编辑出版的一些乱象,体现了部分高校学报缺乏学术追求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出版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方面较为薄弱。

一、欠缺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表现

公益精神表现为回馈社会、关注弱势、平等互助的行为取向,以及仁爱奉献、人文关怀的人生价值观,表达着文化精神的内在要求。[1]就出版而言,公益精神可理解为出版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发挥出版资源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学报能够坚持“二为”方针,但也有一部分高校学报看重部门或个人的经济利益,不重视出版的社会效益,缺失了公益精神。

一是收取高额版面费。高校学报,特别是普通院校的学报在高校里处于边缘化地位,办刊经费相对有限,有些学报便向作者收取版面费以弥补经费的不足。学界对于收取版面费现象一直存在着争议,但为人诟病的是学报收取高额版面费。当前,国家已经进行“不唯论文”改革,但高校师生在职称、结题、评奖等方面仍有刊发论文的大量需求,甚至有增无减,而学术期刊数量没有多大变动,版面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些高校学报正是看到“僧多粥少”的现状,就把学报版面视为有利可图的资本,将高校学报变成了敛财的工具。有的学报暗中与中介合作,把版面承包给所谓的论文中介或代理,通过卖版面来赚钱,而中介为了牟利,相应抬高了版面费。在科研人员看来,就是高校学报收取了高额版面费,抬高了学术成果发表的成本,这与国家倡导的学术期刊服务学术、激励科研的精神背道而驰。

二是期刊质量较低。《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指出,期刊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四个方面。有些高校学报以赚钱为目的,交钱就能发表,降低了期刊质量的要求。而有些高校学报由于人员少、优质稿源不足、运行机制不完善,未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刊发的论文缺乏学术性,编校质量也不高。此外,受经费的限制,大多高校学报的内页未能采用彩印,论文的图表未能充分表达出效果,即出版形式和印制质量上还有待提升。可以说,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学报的质量不高,学术性不强,它们无法提供有学术价值的精神食粮,甚至被称为“生产学术垃圾”,读者也非常少,无益于科研的进步和发展。 

三是服务意识薄弱。由于特殊运营体制机制,高校学报发展的竞争程度较低,编辑人员在学报的编辑出版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服务意识较弱,和作者的交流也较少。例如,有的高校学报编辑部人员少,面对参差不齐的大量来稿,编辑常疲于处理,而对一些质量较差的稿件置之不理。在高校服务上,学报对所在高校师生的论文写作、投稿等指导不够,没有发挥高校学报在出版学报之外的科研育人作用。在社会服务上,对读者或潜在作者的服务较少,没有采取积极措施以扩大学报影响力,以致有些作者投稿时找不到正确的投稿途径和方式,而常常被假冒的中介骗取钱财。这是学报服务不到位的典型表现。

二、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必要性

为了提升高校学报的出版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活动,实现高校学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高校学报应坚守公益精神,增强社会担当意识。

首先是学术科研活动对出版平台的要求。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科研是顶天立地的事业。学术科研成果凝聚着最新研究的结晶,科研成果的发布有助于最新成果的传播与交流,更快地向实际应用转化或扩大,从而促进科技进步,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政策、资金、平台等支持学术科研活动,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公之以众的重要窗口,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科研成果发表平台,理应坚守公益精神,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真诚服务于学术科研,促进新技术、新理论、新思想的传播和现实转化。

其次是我国出版方针原则的要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针。这要求出版工作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社会效益是指出版物对社会产生的正向效果和利益, 包括服务主题、思想政治效益, 积累文明成果、促进人类进步的效益, 传播知识、服务教育的效益,等等。具体到高校学报,应该坚持“二为”“双百”“双效”方针原则,坚守公益精神,增强社会担当意识,真正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及学术共同体负责, 对主管和主办单位、读者和作者负责,办好学术期刊,作出应有的社会贡献。

最后是我国高校事业单位性质的要求。根据事业单位改革规定,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改成公益类事业单位,公益类又可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高校学报所在的高校就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公益性、服务性是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根本特征,社会效益是公益类事业单位的首要追求。高校学报遵循主办单位即高校的性质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必须坚守公益精神,在财政的保障下,集中精力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努力培育科研人才,传承文明文化,服务于社会发展。

三、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路径

加强高校学报公益精神的培养,提升社会担当意识。高校学报要加强编辑部或期刊社人员教育,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老编辑“传帮带”新编辑等方式,深化对公益精神、学术出版、编辑社会担当等重要性的认识。编辑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高校学报编辑要以历史上的优秀出版人和当下的优秀同行为榜样,学习他们乐于奉献的精神,将公益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勇于社会担当,从而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扛得住压力,真正把自己当作从事文化事业的、铁肩担道义的文化人、出版人。

在编辑出版活动中践行公益精神。期刊的编辑和出版是高校学报编辑部或期刊社的最本职工作。学报要实行开门办刊,通过各种方式广泛约稿,既向高水平作者约稿,也要鼓励扶持学术新人,凝聚作者群;在审稿编辑过程中,要坚持学术性,既要注重当下的热点,新问题新现象,也要关注冷门绝学的研究;对于修改后可以采用的来稿,要加强与作者沟通,帮助作者提升论文质量;对于未能采用的稿件,需及时、妥善做好退稿工作,鼓励继续投稿。学报可采取灵活出版方式,如开放出版,优先出版,并将刊发的论文发布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使学术成果更快更广泛地传播。高校学报要积极争取主管主办单位增加经费以及科研机构的资助,努力做到正常发放稿费和不收版面费。

利用掌握的媒体资源、学术资源等开展学术公益活动。高校学报可通过学报刊物、学报网站、自媒体等发布征稿启事、论文格式规范、论文写作技巧等内容。例如,编辑联系论文已刊发作者,邀请作者就科研经过及写作经验进行分享。学报编辑人员在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可以利用一些时间在高校、地方科研院所、公众号新媒体等进行公益的科研论文写作指导,开展论文投稿技巧宣讲,帮助科研新人少走弯路。

总之,高校学报是学术出版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高校学报坚守公益精神和强化社会担当意识,对助推学术科研,提升学报质量,改变学术界对高校学报的不良印象,净化学术出版生态等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除了高校学报的自身努力,新闻出版局、学术期刊协会等组织机构可以在高校学报年检、评比当中加大公益内容、社会效益的考核指标。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重视高校学报发展,完善相关制度和保障,加强编辑人才培养等。

 (本文作者刘建朝, 《三明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参考文献:

[1]卓高生:《公益精神概念辨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 年第1 期:第91页


作者:刘建朝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