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07.宋奕霏: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从疫情下出版业现状研究出版人才培养

作者:宋奕霏   2020年09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0年12月份一场不明所以的传染性疾病悄然发生,并在1月份呈现聚集性地爆发。从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直至封城,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援助武汉,中华民族用不屈不挠、砥砺奋进的精神性格托起战胜疾病的希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上下齐力同心用大爱展现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及各企业的复工复产都带来了不同程度地挑战。出版业在此期间也被迫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由传统化向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冠肺炎下的新形势。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出版产业更应该在社会性危机面前彰显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秉持一颗公心,时刻为人民服务,能突破各种困难传递正确的、急需的信息,能摆正作为产业其双重功能的地位。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应该成为一种产业精神、产业文化,才能增强人民与人民、人民与社会之间的粘性,让人民产生安全感、幸福感;才能塑造良好的产业形象,提高人民的信任度。培养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才能传承民族精神,传播时代文化。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出版业面临的挑战

1、线下书店关停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为减少人员接触,避免人传人现象扩大化,政府号召人民居家隔离、居家办公。图书馆、书店、报刊亭等线下公共场所一律关停,直接影响了出版业的调研、销售等环节。线下书店通常环境舒适,书籍琳琅满目且分类明晰。线下更为注重对一些阅读空间的布置,通过与书籍进行近距离接触会大大增强顾客的阅读体验并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因此,疫情期间关闭线下阅读场所对出版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出版业历史悠久、根基稳固,但跟新媒体产业相比也呈现出思维老化、时代节奏慢等问题。可以说,线下阅读场所对出版业来讲是彰显其优势所在的重要场所,而将其关闭就等于是减少了传统出版业的部分优势。在移动化、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时,业界曾一度讨论纸媒是否会消亡、电子书是否会替代纸质图书等问题,可见图书与互联网、与数字化已经密不可分。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近些年出版业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以传统媒体为依托,在网络上建立数字平台或数字图书馆、网络书店等,与一些音频平台合作实现图书版权的利益最大化,同时服务读者以更轻松便利地方式进行图书阅读。线下书店的关停不仅是一种挑战,对出版业来讲更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新机遇。用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完善线上图书的调研、策划、营销等基本环节,提高图书生产和发布的效率,实现传统图书线上线下双栖发展以适应不同形势带来的影响。

2、版权输出与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危机传播使出版业必须承担社会担当,将此次疫情作为选题进行策划,最大程度上避免危机带来的信息失衡,进行健康传播。作为首先研制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疫苗并对抑制疫情有基本经验的国家,我国彰显大国担当,向国际上其他需要帮助的国家输出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图书版权,充分回答了我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理解。

其次是版权对接困难,版权输出的相关会议、仪式均由线下转移到线上,尽管线上会议更方便快捷,但对于这种重大问题的会议,线下的方式更具有面对面的直接性、严谨性和沉浸性等。并且版权签约等环节更需要线下多次、多人确认才更具有真实有效性。

图书数字化转型促使图书音频化、移动化等形式层出不穷,延长IP产业链,与可视化平台、音频平台等合作进行版权输出与服务,打通同一IP上下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

3、时间紧任务重

危机传播下极易滋生流言或群体极化等一些集合行为,因此,针对重大公共事件,媒体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与担当,做好信息传播和服务。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人传人、高风险、不明传染源等信息会迅速激发社会的群体焦虑,出版业与新媒体相比,信息生产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因此,更需要在紧急形势下做好战时准备,精准定位选题和受众。新冠肺炎属于重大医疗卫生事件,出版业首先要抓住这个重大选题,进行审慎策划,其中可以分为几个小选题,例如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科普知识、预防和隔离方法、梳理心理焦虑等。出版业既要掌握整个大选题的政治方向正确,发挥出版工作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及时传递信息、答疑解惑为人民服务;又要兼顾图书的科学性严谨性,迅速转变成战时状态,快速地完成图书选题、生产和发布,这充分考验了出版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出版团队的协作精神,务必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不信谣不传谣,缓解受众的紧张、焦虑情绪,起到定心丸的作用。

4、信息、心理需求

居家办公政策让人民失去了更多的消遣方式,那么阅读就成为了一种不错的娱乐方式,人们可以选择线上订购图书或直接阅读电子书来获取知识、消磨时光或是缓解焦虑。对于学生群体来讲,功课十分重要,线上学习也会引起不少教育相关的数字产品。对于出版业来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教育产品,更应注重互联网下引起的数字鸿沟,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肩负责任和使命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民的安全健康。

二、疫情期间出版业现状

1、提供免费数字阅读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窗边的木偶戏》以致敬抗疫英雄,宣传必胜决心;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喜马拉雅、蜻蜓FM、懒人听说、网易有道乐读等平台致力于线上书籍的开发,既发挥了IP的资源共享,又借此机会进行传统阅读的数字化转型,使向移动化、竖屏化、数字化发展,为读者服务。

2、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我国出版业针对对外出版进行版权输出,或译成多语种以讲好中国故事。五洲传播出版社联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紧急推出7文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手册》;中国外文局旗下的新星出版社《和你在一起!——25国外籍专家战“疫”实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彩绘本)》《等爸爸回家》。在人类性危机来临之时,我国出版业一马当先,将已获成果向全世界分享,共同抵抗疫情,承担起大国担当,彰显了大国形象。

3、激发职业素养

在危机之中,如何运用危机,转危为安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家出版社进行了专业地团队合作和高效协同。东方出版社与病毒赛跑,40天时间内陆续推出3本科普绘本。他们根据平时积累工作经验,迅速转化战时分工。将线下收集改为线上调研,全网分析、快速发现作者,并同步向领导汇报;用加班几点的奉献精神,保持战时状态。将专业性与科学性结合,统筹内容和形式,坚持为读者服务、质量第一。

4、专业解决问题:

疫情期间除了传染病本身带来的危机感,还有其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出版社另辟蹊径,针对滋生的一些较为小众的社会问题为切口,满足读者和社会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针对新冠肺炎带来的一些心理问题,主持出版了《安心安家: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心理自助手册》;黑龙江出版集团旗下北方文艺出版社也针对心理焦虑、恐慌出版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我心理调适技巧100问》,以更加简洁、直观的方式引导和处理心理问题。

中南大学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团队凭借着自身的专业性,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训练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更全方面地保证新冠肺炎的解决,并缓解了社会的焦虑。

三、高校出版人才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的培养

1、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

理想目标是指引人生的明灯,出版人要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做有温度的出版工作,做有态度的出版物。将韬奋精神融会贯通,胸怀天下、敢为人先。出版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用知识和文化的力量传递一个时代的思想和态度,指引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人情。出版人是作者,用文字振奋精神;出版人是记者,针砭时弊、传播力量;出版人是朋友,慰藉读者心灵,指引人生方向……出版人才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辛苦,只有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才能打磨出精良的出版作品,使其能穿越浮躁的浪潮盛开出永生的花。

培养高校出版人才,就要培养其大爱情怀,要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时刻秉持一颗公心,将公共利益摆在首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也能够在高光时刻急流勇退,做人民的公仆,做时代的代言人。其次要培养其人文关怀,能够思群众之所思,感社会之所感,具备和时代共情的能力,时刻保持职业敏感,保持一定的情商,与社会共呼吸同命运。最后要始终铭记出版需扎根读者,精准定位受众需求,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体悟社会所需所感,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树立了高尚的职业理想同时,不断地为之奋斗。

2、注重原创、版权保护与开发(海外)

出版人是最应该注重版权原创性的,出版人接触最多的作者更应感悟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即使设计利益冲突也应在尊重读者、尊重作者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或协商。优秀的原创作品是整个行业稀缺的也是急需的资源,整个出版业都面临着改革创新,特别是当国外作者拿着带有我们本国文化标志的元素进行精彩创作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学习和尝试。将我们的优秀文化或是发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进行创作,营造良好的原创氛围,支持和鼓励原创作品,并提供坚实有力的版权保护促进出版业的健康发展。优秀的IP是可以进行不断地挖掘的,出版人切记不能一叶障目,要从多角度、全方面放大原创IP的优势和资源,延长IP发展的产业链,与影视、动漫、周边、音频等合作,形成一条龙式的资源挖掘。同时将优秀的IP输出,在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发现原创作品自身价值的过程,还是出版人体现自身能力、挖掘自身价值的过程。

3、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危机传播能力

培养出版人才的团队协作能力就要先从高校抓起,在课堂或作业中穿插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锻炼高校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解决分歧、分工协作等问题。利用高校已经具备的团队协作氛围,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危机潜在期要进行有关信息的科普、辟谣、宣传防疫知识;危机增长期要致力于解决社会心理、医疗废弃物处理、患者康复居家治疗、线上阅读产生的数字鸿沟等多方面问题;危机解决期更应加强宣传鼓励典型、致敬平民英雄、直视疫情做好攻坚克难长期战的准备。

4、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是培养高校人才有关出版的基本技能,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多体验实际生活中出版相关流程,切记不能僵化出版、校对、编辑思维,将所学活灵活用,培养专业温度。

其次是应对信息时代,培养高校人才树立数字化思维、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不光要学习传统出版课程,更应加强学习新媒体课程,学习计算机技术。疫情期间,各新媒体平台传播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3D新闻、人民日报的“七步洗手法”、《抗议图卷》等,都是新老媒体融合的体现。这不仅需要高校人才具备出版专业技能,还应熟练掌握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途径和方法。

最后是培养高校人才的美学艺术鉴赏、精准定位受众的能力。编辑不是信息的堆砌者,而是在满足信息需求、服务读者的基础上,提高读者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因此,培养高校人才需要提供对于出版物装帧、影视学艺术鉴赏、高雅艺术品读等相关课程,提升高校生的审美、情操,以提升全社会的阅读氛围。

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传统出版行业被步步紧逼向线上运营发展,推动了数字化转型。身为本科学习了四年编辑出版的高校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出版业本身的劣势。同时作为韬奋班的一员,我也迫切地希望高校的传统出版课程能够向新媒体课程融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更何况新老媒体本来就分不开家。要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锤炼其他的本领,这个时代就是充满融合,有着无限可能的时代,我们也是。

(本文作者宋奕霏,北京印刷学院2020级新传研究生

作者:宋奕霏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