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03.林茂:基于新冠肺炎事件浅析出版社公益角色的定位与策略

作者:林茂   2020年09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尽管新冠肺炎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显示出被有效遏制的积极向好趋势,但就全球范围而言,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带给人类的冲击似乎并不会在短期内结束,诸多生产与服务行业也因此受到了重大影响。其中,出版业作为并非绝对“刚需”,本身又处于下滑期的传统产业,这次经受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在发行领域:尽管依靠行政加持保住了中小学市场,但以教材为主要营收来源的新华书店由于学生迟迟不能返校复课,仍然在大中专领域损失了一部分宝贵的教材教辅收入。图书零售市场更是遭遇重创,不仅丧失了原本属黄金销售期的春节旺季,更因部分企业的关停引发民众钱包缩水,以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在经历这场漫长疫情后发生的自然漂移,进一步滑向电子阅读方式,导致大众图书销售情况十分低迷。在内容生产领域:源自国家层面的缩减政府开支号召,进一步压缩了各种出版资助与政府采购行为,同时由于疫情带来的人员流动不便,使得出版社的跨地区出差和远距离组稿行动变得困难重重,加之对疫情的恐惧所滋生出的畏难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图书内容生产的苍白化。

邹韬奋先生曾说:“‘能其所为’与‘为其所能’而能合并,在个人在社会都是莫大的幸事”,所指的就是一种面对困难时乐观向上、努力寻找解决方法的生活态度。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动态的,若抱着积极心态来看待,每一次因社会创伤所产生的应激效应下,恰恰是各个行业撇除浮沫来重新客观审视社会需求,主动调整以适应现状的发展契机,杰出人物与优质企业也往往是在历史的转折关口涌现并崛起。作为以精神内容生产为主业的出版业而言,在突发式的社会危机面前弘扬公益精神,在认清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提供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就成为义不容辞的一件使命:定位准确,不仅能让自身品牌得以显山露水,通过产品的社会价值效应为未来的经济效益扩大打下基础,更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融会贯通,对凝聚社会最大共识,千方百计战胜困难可以起到很好的鼓舞与指示作用。

一、国内各家出版社在本次新冠肺炎事件中的社会公益行为及业务特征划分

新冠肺炎事件发展迄今,全国各家出版社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各种形式为社会积极服务,其所做的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1.及时推出各类抗疫防疫类读本产品

每逢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由出版业揭竿而起,加急出版各类医学普及型读本已成为我国文化生产领域的一种常态。早在2003年“非典”以及2009年“猪流感”期间,就已有多家出版社从事了这项业务活动,并由此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2020年,这一现象更为普遍,不仅参与的出版社数量与生产的图书品种较过往有大幅增长,所涉及的出版形式也更为多样化,各种纸书、音视频、网络漫画等铺天盖地而来。自2020年1月21日至3月16日时间段,虽然中间横跨春节假期,存在排版公司与印厂全面停工等现象,但各社充分发挥在家办公的优势,以社内自有的美编队伍和短版印刷技术为依托,加班加点,共计出版带有正式ISBN书号的新冠肺炎疫情图书选题570余种,所涉选题大致分为七类,如抗疫指导手册,抗疫纪实、抗疫宣传读物,抗疫童书、中小学抗疫教材,抗疫心理辅导与居家防疫读物,抗疫法律与政策指导读物,疫病与抗疫历史、医学学术读物,复工、复产、复市、复学指导读物,等等。这些图书从不同角度入手,有效帮助了民众走近医学、了解医学,最终学会以科学乐观的态度面对流行病,对于驱散不实谣言、维护社会稳定、调整人际交往心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以大规模的线上免费开放运动帮助读者求真求知

2020年2月中旬之前,由于实体书店停业以及陆路交通中断引发的物流配送不畅,网络购书,尤其是学生网课所用教材成了一项难题。一部分出版社与电子出版企业(主要是教育类),出于对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主动放弃既有经济利益,将教材内容电子化后公开发布,确保师生能够将教学任务正常推进下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继 2 月 10 日免费公布全学段教材教科书后,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2月12日又再次准备了可下载版的中小学、中职教科书及教师用书;机械工业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大型出版机构为帮助居家人群把握学习时间并疏导心理困惑,各自开放了数千种电子图书与有声读物,内容涉及理工、心理、经管、法律等多个门类……这些举措有效保证了“停工不停研,停学不停课”方针的具体落地与深入贯彻。

3.以“点对点”的爱心奉献方式实现人文关怀

江苏凤凰新华集团有限公司凤凰书城分公司平日负责省内大中专院校的教材征订与配送工作,在一些外地学生长期无法顺利返校只得在家接受网课的大背景下,为确保学生不落课失学,按照学生家庭地址,以“点对点”邮寄的方式将教材直接配送上门,虽然承担了不菲的经济损失,却体现了一家国营企业的社会担当,令人尊敬。武汉作为本次疫情的重灾区,所下辖的出版企业受到的冲击是全面性的,在此期间,湖北人民出版社接到了人民出版社蒋茂凝社长的慰问电话及中国版协人民出版社工作委员会的慰问信,多家地方人民社也以不同形式表达了关心问候,中国版协人民出版社工作委员会还发出了向湖北人民出版社捐款的倡议书。倡议书发出后,全国各兄弟人民出版社响应积极,短短三天,32家成员单位积极行动,共捐款139万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于5月22日通过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向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赠送了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为该校师生提供心理指导。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长春出版传媒集团等出版发行单位还给湖北送来了口罩、消毒水等防疫急需物资。

二、新冠肺炎主题出版中暴露出的公益缺失与角色错误现象解析及对应方案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国内出版行业在本次疫情事件中,确实以多种形式和途径针对新冠肺炎这一主题出版了大量题材,有效发扬了社会公益精神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因疫情发生突然,又长期处在人际不能当面交流沟通的阶段,所以很多出版工作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缺乏周密考量与系统论证,加之各单位在业务专长、选题策划能力及发行渠道上的既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并放大了出版这一传统行业历来存在的一些问题。若追本溯源,一些现象的根子产生于出版社长期以来的社会角色定位错误以及跟现实社会的脱节,由此表现出了一种公益精神的缺失与理想主义的破灭,让人十分痛惜,也值得深思。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剖析。

1.存在借疫情题材赚取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重复出版、低质量出版等不良现象

笔者在十多年前曾亲身参与并经历过一本抗疫类手册的出版工作,也正是因为有过那样一次实地体验的过程,才深感对于疫情手册型图书的出版必须慎之又慎——如果每次疫情到来时只是把曾出过的病毒手册换个书名,把“什么叫病毒?病毒的基本结构是什么?预防病毒要勤洗手,避免飞沫传播”这类基础性常识反复拼贴堆积,却并不能真正提供可有效帮助民众预防疾病的实用型医学知识,即使作者顶着知名教授、卫生专家的头衔,那也只是资源的严重浪费。与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网络传播技术已经有了革命性的飞跃,这类基础型知识可以轻松获取,传统出版机构已经无法垄断相关资讯。而在中央政府已经号召压缩公共开支以应对大疫的背景下,国家的卫生资金本就十分有限,更应该运用到刀刃上。如果出版的只是随手可得的常规性知识,却还要卫生部门按照每个城市包销数万册的标准掏钱给出版社用于追求经济利益,甚至还从收取的公帑中向编写人员支付稿费,这就不仅是社会公德的缺失,还是一种奸巧的投机,更是对公共卫生精神的亵渎,亦丧失了公益精神——在疫情早期阶段,一线医护人员缺少装备有目共睹,而公共卫生资金若被用于购买某些低质量的手册式读物,远不如给一线采购口罩、洗手液、呼吸机等医疗器材更为实际。

解决方案:社会效益是通过蕴藏在作品中的原创性来体现的,只有依赖良好的原创性才能让作品与市面同类题材相区隔,最终才能以经济效益的形式去保障作品的社会价值,实现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各家出版社应从自身的专业定位与既有资源着手,针对网络公共信息以及同业已出版题材进行有效区隔,做出自己的特色,尽量避免低质量的重复出版。在本次抗疫题材出版活动中,法律出版社联合植德律师事务所出版的《战“疫”法律手册——新冠肺炎相关法律常识300问》一书就十分显眼,它彻底绕开了“新冠肺炎”的医学特征与防治策略等常规出版内容,将思路延伸得更加宽广,“想他人之未想,急他人之所急”,着眼于人们因新冠肺炎冲击社会后所遭遇的各项困惑,直击要害、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与疫情相关的各类法律问题,助力每一位同胞在疫情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也助力广大企业迅速找到应对措施的法律依据、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同时也对大家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涉外风险与公益慈善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由于这一选题思路十分新颖,实现了与读者之间的换位思考,所以引发了热卖现象。随后,法律出版社又在各家电商平台上宣布书籍的电子版免费化,有效实现了公益化的社会服务目标。笔者所工作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职业教育出版中心是一家服务于职业院校的专业教材出版机构,对于大众图书的出版一直缺乏有效发行渠道,也缺乏和权威医学机构的联系网络,但社内编辑并未因此气馁,巧妙地采取了不和其他出版社在疫情题材上撞车式火拼的另类策略,转而在自己擅长的职教领域内深度开挖——以复工复产和返校开学为抓手,针对上班人群和在校学生策划编制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手册•复工复产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手册•返校开学篇》两本小册子,在电子版免费阅读的前提下,累计发行超过五十万册,还向塞尔维亚实现版权输出,取得了让同行羡慕的业绩。

2.数字时代的出版社应以开放型的“服务”心态投入社会分工合作

出于对出版社社会服务功能的过度诠释,近年来,一部分出版社管理者混淆了对“服务”角色的正确理解,片面地认为出版社无所不能,不仅是文化的建设者,更应该是战略的指导者、先行者。一些管理者拿着工业与经济界的新兴概念去对出版工作强行套用、寻求理念嫁接,忽视了社会趋势有可能存在反复,而文化工作与社会潮流之间也可能存在滞后现象的特点。例如,前些年社会上流行过以共享单车、互联网咖啡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概念,很多出版社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也加速投入了数字建设,号称要以一己之力打造“数字图书”“共享平台”,但对于如何建设,业务模式等方面,始终一头雾水,当共享经济理念在整个社会层面遭遇重大挫折后,已作出先期投入的出版社对此进退失据,十分尴尬。再如,一听说“云计算”“大数据”等理念开始流行,有出版社也立刻出击,买回了一堆服务器却不知怎么开发,如何利用,最终也并无实质收获。必须看到,出版社不是行政机关,它更多承担的是社会文化生活的服务者角色,而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规划者;出版社的功能是有限的,不可能走在科学技术开发的前沿,更多的时候,是要顺应社会潮流与科技公司的新兴技术去做出及时的调整与反思,不该具有计划经济式的包罗万象心态。

本次新冠疫情事件中,囿于出版社在数字内容领域长期以来抵制合作、试图自立技术体系的思维,所遇到的挫折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声称自己在这次疫情期间以线上模式充分发挥了社会影响力,但因技术力量储备不足,在知识传播层面并不能发挥引领效应。那些网课使用的恰是Zoom、抖音、中国大学慕课这类专业直播平台。出版社由于没有自己的直播授课工具,在此领域实属有心无力,即使拥有优质库存也无法直接发挥效应,几乎只能提供pdf或者图片格式的静态阅读。出版社对于多年来一直想涉足的线上内容收费领域总体仍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反观学而思等民营教育机构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获取的收益并不比正常时期少,甚至因学生长期居家学习还有所提升。

解决方案:出版社应当认清社会现实,了解自己的短板所在,不应再盲目地以“拥有文化积淀,储备海量资源”的心理持续自傲,尤其应当考虑放弃过往一直恋恋不舍的“自建网络平台,主导蛋糕分割”思想,转而以更开放的态度与柔软的手段,直接与民营线上机构展开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实现共赢。必须承认,当自身不具备技术优势与网络经营策略时,合作是共赢的最好方式,可能也是唯一方式。这一现象在过往其实已经浮现,只是疫情让问题凸显得更为尖锐,若由于出版社混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导致拥有的文化积累无法以数字化的包装手段散布出去,那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也就无从谈起。毕竟,出版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传播,那些深闺独处的图书,最终大部分会失去它的时效性。

在这方面,山东教育出版社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操作范例,该社最初并未自搞一套平台体系,而是借助于技术已十分成熟的微信架构,建设了自己的“小荷听书”公共服务号,从最初的“可听”发展到“可读”,最后实现了“可视”。至微信服务号的推广获得圆满成功之后,他们才推出了独立的APP程序,以进一步深化读者体验。由于山东教育出版社采取的这种开放型建设心理很好地迎合了社会大众的使用习惯,于操作和选购环节都十分方便,所以在今年的疫情期间,他们无论是教学题材的内容产品,还是休闲、抗疫方面的选题内容,读者都十分乐于选用,获得了热烈好评,更实现了企业担当。

三、变化中有固化,固化中有转化:定位与诠释出版社公益角色的新策略

新冠肺炎作为近一百年来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且还在发展中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已经对人类社会各项产业与生活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版业有可能要面临与其长期共存的不利局面,这是从业者无法逃避的社会现实。但不断变化历来就是人类历史永恒不变的主题,从业人员必须冷静面对现实,勇于接受未来可能的挑战,在矛盾中谋求发展,在困境中寻求突破,进而实现自己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在笔者看来,无论出版社给自己勾勒了怎样的“人设”型发展策略,要想真正做好自己的社会公益角色定位,最终的实现手段依然是靠对人力使用机制及背后思维的变革——出版社终究不是高科技产业,无论排版还是印制等实际生产环节都是委外执行,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的创造力,如果脱离了这一根本面去孤立讨论“道德使命、社会责任”等话题,很容易成为无本之木与无源之水,最终也难以有所起色。而在充分实现人的创造力这一环节,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变化中有固化,固化中有转化”:所谓变化中有固化,是指从业者必须要认识到,无论社会形势与产业趋势如何改变,人们的阅读需求终归存在,只有充分实现与读者之间的换位思考,认真重拾起“服务者”这个必须固化的谦恭思维,摒弃短视的功利主义与投机思想,才有可能回归出版本源,真正从出版社的专业定位角度着手,去深度开挖自己“擅长做、能做好”的优质选题,才有可能摈弃关于新旧媒体优劣的片面无谓争论,进而点石成金,创造出新的奇迹。而固化中有转化,是指出版社要想真正实现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宗旨,在社会重大事件中实现自己的担当与责任,必须摆脱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行业内部力量孤立发展或借助少量融合技术的固化思想,不再画地为牢,要承认自身发展的瓶颈,转而采取包容的态度与新兴科技企业及民营教育机构展开积极合作,实现共赢共生。

出版业在过去的将近半年时间当中,已经为公益精神的弘扬做出了内容丰富、亦充满奋斗精神的精彩诠释,但因这是人类百年来从未见过的狡猾病毒,时间有可能持续得比想象的更长,而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诠释在形式与内容上必须做出适时调整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但只要保持着对内自省、对外开放的进取精神,相信出版业总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发扬自己的特色,有效地为广大民众撑起精神世界上的一把雨伞,毕竟,再难过总归会过去,风雨过后总会有天晴!

 

(本文作者林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职业教育出版中心图书策划编辑、副编审)

作者:林茂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