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8月12日到8月18日,代表着上海文化的第17届上海书展如约举办。为了让书展的影响力“破圈”,今年上海书展首次推出了“作家餐桌计划”。孙甘露、徐则臣、祝勇、毛尖、马伯庸、陈楸帆、那多这7位著名作家将走进沪上7家品质特色餐厅,与跨界学者们畅谈文学与美食、城市与生活,带动“七天—全年”的系列文旅体验活动。到今天为止,“作家餐桌计划”已经告一段落。这场活动为什么要选择这七家餐厅作为活动场所呢?在这些上海特色餐厅中,著名作家们和美食之间碰撞出了什么火花?
作家孙甘露、作家王占黑、主持人骆新(从左至右)
8月12日到8月18日,代表着上海文化的第17届上海书展如约举办。为了让书展的影响力“破圈”,今年上海书展首次推出了“作家餐桌计划”。孙甘露、徐则臣、祝勇、毛尖、马伯庸、陈楸帆、那多这7位著名作家将走进沪上7家品质特色餐厅,与跨界学者们畅谈文学与美食、城市与生活,带动“七天—全年”的系列文旅体验活动。同时,这7集节目会在澎湃新闻、看看新闻、爱奇艺随刻App、B站、喜马拉雅、小红书、抖音、拼多多、东方网、樊登读书会、一条、趣头条、浦东观察等平台陆续上线。
孙甘露、徐则臣、祝勇、毛尖、马伯庸、陈楸帆、那多
作家餐桌计划是2020上海书展组委会重点品牌活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指导,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红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表示,上海书展一直致力于优质内容传播,“作家餐桌计划”端出了一道道充满烟火气的思想盛宴,为上海书展乃至上海全民阅读创造更多可能。
到今天为止,“作家餐桌计划”已经告一段落。这场活动选的七家餐厅分别是国际饭店丰泽楼、绿波廊、锦江饭店华懋荟、荷风细雨、福和慧、苏浙总会、孔雀厅。为什么要选择这七家餐厅作为活动场所呢?在这些上海特色餐厅中,著名作家们和美食之间碰撞出了什么火花?这次活动对将书展的影响力破圈到更多人之间,又有什么帮助呢?百道网请著名作家孙甘露、毛尖等人聊了聊这些问题。
代表上海文化的七家特色餐厅
从文旅角度来讲,要办这场“作家餐桌”活动,上海可选的餐厅太多了。但是要把餐厅作为一个文化目的地去选,这还要求它具有人文历史内涵,能代表上海的某部分文化。
孙甘露是第一场活动的著名作家,这次活动地点选在了上海国际饭店。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有三十年代“远东第一高楼”之称。饭店地处繁华的南京西路,对面是风景如画的人民公园。
孙甘露介绍称,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就在人民公园邮局,青年时期有四、五年时间,每天都在国际饭店附近来来往往。“我无数次经过国际饭店,听闻它的传说,但都没进去过。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国际饭店是非常有名的饭店,建筑本身也是上海最有名的建筑之一,它被称为’上海的原点’。”
上海国际饭店
历史上的国际饭店是名流汇聚之所,1949年之前宋美龄,张学良,陈纳德等都是常客。1949年当时的陈毅市长在饭店接见了解放军团以上指挥员,1959年,郭沫若登上饭店屋顶欣然题诗两首。不少名流学者为饭店留下的诗,书,画作品,成为饭店的传世之宝。2016年9月,上海国际饭店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国际饭店的丰泽楼餐厅主打“京帮菜”,它的多项京帮中式名点的制作技艺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际饭店虽然并不奢华,但是是一家有历史的老饭店。对我来说它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也代表了那个年代上海的历史。”孙甘露说。
除了国际饭店,另外几家餐厅也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上海文化。例如,“锦江饭店华懋荟”重现了1930年代老上海高级酒店的风格,菜系以麻、辣、香、酸、甜、苦、咸七味组成的“锦江川菜”为特色;“荷风细雨”是以茶文化为主轴的文化创意餐厅,以古法烹饪,让好食者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好味道;“福和慧”是上海米其林餐厅中唯一的一家素食餐厅,餐厅设计独具特色,今年获得了黑珍珠三钻等多个奖项;“苏浙总会”传承苏浙淮扬菜系,连续4年荣获米其林一星餐厅;“孔雀厅”的创新灵感源于约150年前的川菜,以当代中菜与酒配菜为特色,赢得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家设计奖、iF国际设计奖两项世界级大奖;位于豫园中心位置的“绿波廊”是一幢三层仿明清建筑,以供应上海菜、上海点心为主,曾先后接待了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日本首相竹下登等50余位外国元首级贵宾,及无数中外名流。
在“作家餐桌计划”中,七位作家分别对应了七家餐厅,有意思的是,这其中的每一个“对应”也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比如“苏浙总会”腾空而建,外面是灯红酒绿的陆家嘴,最能和陈楸帆的科幻笔触融合到一起;又比如“孔雀厅”注重场景设计,有长长的甬道和桌子,感觉上像一个现代魔幻图书馆,和悬疑作家那多的“层层推理、环环相扣”也非常契合。这一切无不体现了文学与美食、生活的融合。
在饭桌上谈文学:把文学和吃饭变成同一件事
美食是作家以其丰富的身体感知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好的食物能让人放松,给人更多感受和思维。这次活动让参与的作家从“笔尖”到“舌尖”,在餐桌上谈文学,纷纷引起了大家的思绪。参与“作家餐桌计划”的作家毛尖告诉百道网,这次活动对他来说是一次独特又日常的文学分享经历。
像毛尖这种七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文艺青年,在饭桌上谈文学多少可以说是一种日常。多少次,他们在饭桌上因为雨果、海明威、托尔斯泰而把一碗热饭吃成冷饭;也无数次,他们就着《小鲍庄》《十八岁出门远行》《我是少年酒坛子》这些先锋小说把一菜一饭吃成了四菜一汤。他们在饭桌上为《笑傲江湖》折断过筷子,也为《天龙八部》弄翻过免费汤。回头看,在毛尖同时代作家的整个成长年代,一开始是父母在饭桌上谈小说,后来是他们自己在饭桌上谈小说——文学从来是文艺青年变成文艺中年过程的一道主菜。
那为什么说日常的同时,这次文学分享经历也是独特的呢?毛尖告诉我们,这次她在餐桌上严峰、赵松老师一起谈文学电影,谈的时候后面有摄像机跟着,几乎算是吃给全国人民看,这个经验太特殊了。
“我想主办方之所以要选我们七位作家来进行这场活动,多少是一种对那个文学和吃饭息息相关的时代的重新召唤。说得更白些,就是重新把文学带回到生活的日常中来,重新把文学和吃饭变成同一件事。”毛尖说道。
据了解,在活动期间,“作家餐桌计划”还同本市相关的文旅单位为市民读者定制了“作家主题菜单”。比如锦江饭店这次推出了包含乡村黄油焗青龙、珍菌红酒雪花牛、当红脆皮乳鸽等佳肴在内的作家主题套餐。锦江饭店总经理华川表示,其实饭店在经营过程中也一直思考如何将文化与餐饮结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充满了烟火气息的餐饮氛围中,将文学的’味道’作为特殊的配料,使其充分激发出食材特殊的底蕴,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在食客面前,不仅使菜品拥有更深的内涵,同时也赋予了产品更浓厚的精致感。”
这次“作家餐桌计划”还上线了精选文学美食书单,并且和上海言几又书店合作设置了餐厅文学阅读专区,发布了文学美食特别线路,通过实体餐桌和文化空间的拓展来加深融合文学阅读与美食的文旅体验。
言几又华东区总经理邓凌告诉我们,今年“言几又”在上海的10家书店全数参与了“作家餐桌计划”,让餐厅和书店实现互相导流,给市民带来实质优惠,也希望可以成为跨界营销的一个成功案例。为了联动优质餐厅与书店的力量,凡前往指定餐厅均可获赠言几又书店的“言享礼包”,凡在指定书店消费均可获赠餐厅“作家餐桌优惠折扣券”1张。
“书店是我们精神大餐的补给站。如果说,在书店喝咖啡是眼下年轻人的一种热门生活方式,那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阅读写作可以与品尝美食继续融合,成为这座城市的生活新风尚。”邓凌如是说。
美食帮助文学“破圈”,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今年的“作家餐桌计划”依托阅读与文旅的跨界融合,进一步强化了上海文化品牌形象,使“上海书展”进一步跨界商区、社区、园区、校区,有着非同寻常的破圈力,把上海书展的愿景——“我爱阅读,我爱生活”一步步带向了现实。
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毕胜表示,策划这场活动的初衷正是在于把文学、美食、旅行等城市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尝试擦出“跨界破圈的火花” 。他相信,文学阅读本身是一项生活方式,同时又与其他生活方式完美融合。在特殊的2020年,人们依然可以通过阅读与行走追求现代健康的城市生活,让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
时至今日,上海书展的目标服务对象已经从最早的圈内读书人,拓展到了各行各业有各种爱好的“品质生活家”。徐炯告诉我们,今年上海书展提出了“吃得更健康,穿得更得体,爱好不业余”。他认为,在爱好里成为一个专业玩家,才是高品质的生活、有乐趣的生活,所谓的美好生活。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到了这一阶段,一部分服务各种爱好圈层的活动可以引入到书展中了。这次作家餐桌计划就是我们的一次新尝试。”徐炯说。未来他还计划在上海书展推出针对茶文化爱好者的服务,不过不是简单地推销茶叶,而是教大家如何品茗。他认为,在生活中如果人有想法、有追求,就得有知识、有智慧,那就得阅读,修炼自己。例如喝茶喝到一定程度就叫做“品茗”,这时候就要看书;吃得健康要看书;喝咖啡喝到段位也要看书。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我们的读者变了,市场变了,读者和市场变到什么程度,徐炯希望书展就变到什么程度。
本次参与“作家餐桌计划”的七位作家代表之一陈楸帆也表示,这次打通了文字和大众味蕾的极富创新意识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美好的未来愿景:文学之美将突破原有的小圈层,以丰沛多姿的形态为更为广泛的群众服务,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追求品质生活的需求。
最后,毛尖向百道网指出,上海书展在全国书展中有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上海书展从来都是一种大圈子里运营的属于平民的节日。“这次作家餐桌计划让书展破圈闯入了食物圈,在我看来,这是对食物链的一次全线升维。希望从此书和米饭一样,成为未来金字塔的底座。”她如是说。
(责编:伟仔;助编:刘瑞丽)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