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SSAP手册系列·Ⅰ《作者手册》发布暨社科文献作者服务研讨会”于近日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蓝厅举行。出版界诸位领导、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围绕《作者手册》展开谈话。这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手册》,其策划缘起和特色是什么?此次出版对出版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意义? 百道网对本次盛会进行深入报道。
《作者手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谢曙光,童根兴
出版时间:2020年07月
近日,“SSAP手册系列·Ⅰ《作者手册》发布暨社科文献作者服务研讨会”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蓝厅举行。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四川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果、社科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等行业专家代表、作者代表参会并发言。来自社科文献十七家学术资源建设基地单位的作者代表也于线上会议平台参与了研讨。会议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主持。作为一本从作者立场出发的学术服务指南,《作者手册》有着怎样的缘起?其特色是什么?此次出版,又会对出版界产生怎样的意义和影响?
以使命职责编写,助力推进中国学术话语
会议上,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介绍了《作者手册》的由来。他表示,《作者手册》的由来与其个人的职业生涯、社科文献的第二次创业历程以及与邬书林理事长的交集等多种因素分不开。2011年,他与邬书林理事长交谈时,就对原创作品如何符合世界通行的规范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达成一致。在他们看来,出版社需要为自己的出版机构制定严格标准,因为在整个层面中,企业标准往往最严,而行业标准次之,国家标准由于要照顾更大的面,因此要再低一些。多年以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坚持建立规范制度,明确以作者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将作者视为出版社的服务对象。为了实践出版机构自身的责任和使命,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开始制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写作编辑出版指南”,为写作和编辑制定严格标准。此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先后出版第三版《皮书手册》、《期刊手册》、三次修订的《编辑手册》等。2020年,出版社拟公开出版《编辑手册》、《作者手册》,作为《SSAP手册》的一部分。
研讨会现场
在整个哲学社会主义三大体系建设中,学术出版规范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如今全国上下都非常关注和强调学术诚信问题,谢寿光表示,目前,从技术、规范的层面,便可以把大部分的学术诚信问题解决好。而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无论是学术评价还是学术功能的建设,学术出版机构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技术和规范可以解决多种根本性问题,甚至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等疑问。谢寿光强调,今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或科学研究与国外有差距,与几十年来业内不重视规范有很大的关系。故而三大体系建设离不开学术规范。
在未来,社科文献将继续践行以作者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为作者提供一整套服务,对合作的学术资源建设基地做全方位的培训,在2021年1月份举办的中国学术出版年会上正式发布《SSAP手册——写作、编辑、出版指南》,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和数字手段,开发出比对性的软件,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知识生产做出一家学术出版社应有的贡献。
《作者手册》实拍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回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作者手册》的推进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中国从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怎么做?十年前,他曾和谢寿光谈论这个问题。令他深受感动的是,谢寿光社长这些年一直在努力:第一,他不仅自己做,还向全国倡议,社科文献出版社是倡议做好学术规范的50家出版社中的倡导者;第二,他率先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编辑手册》做了规范;第三,他承担了中宣部的一项意义重大的课题——要做好学术规范,出版学术术语是什么?怎么跟学术界打交道?怎么用标准语言向社会传播知识?这些问题,都在谢寿光社长的推进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邬书林认为,此次《作者手册》的出版,会更好地推进中国学术出版跟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准,学术话语也会有一个基础性的提升。尤其是在当下,中国提高学术话语已到了关键时刻,整个国家的学术研究、学术话语如走不到世界舞台中央,这个国家也不可能走上世界舞台。
邬书林希望,《作者手册》的出版,能更好地让学术界和出版界拧成一股绳,提高学术话语。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希望社科文献出版社以这《作者手册》的出版为契机,听取意见,不断完善和推进,从而推动中国的出版文明再上一个高峰。第二,要坚持标准,赢得学术界的支持和关注。第三,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如果这本书成为中国人的学术出版规范,中国的出版强国建设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基础。
二十八章三个附录,围绕三大问题展开
社科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对《作者手册》的基本思路和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他表示,这本手册基于社科文献的出版实践和编辑经验,对过去编辑出版实践中的问题与经验进行了总结,具有强烈特色,操作性强,十分适合文献编辑和作者使用。
研讨会现场
《作者手册》含有28章与3个附录,涵盖编辑与作者所会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手册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是社科文献的学术服务体系,介绍社科文献学术出版的基本理念、其产品和服务的类型、成为社科文献的作者能够享受的基本服务,以及成为社科文献的作者的条件等等。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社科文献的学术出版:学术出版的类型、社科文献学术的维度、学术出版所基于的学术现实与特征。第三个问题为学术出版物的要件和体系,实际上便是技术上的一些规范。
童根兴结合《作者手册》,在现场按照七个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一部分是社科文献的学术服务体系。他表示,以作者为中心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立初期,出版社的宗旨是有计划地编译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科学理论,注重介绍国外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至今,出版社已经形成十分完善的以作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第二部分是出版社出版产品和涉及学科的基本类型,总共分为十大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政法、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文化传媒、历史与考古、语言与文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国际国别等领域。第三部分是学术出版,主要基于学术图书、学术论文、学术译著、古籍整理等的出版。第四部分是政治道德法律,任何学术出版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展开,受到特定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同时也都具有政治性和法律性。第五部分是学术出版物中的行文体例和风格,学术出版物需要符合基本的政治法律道德和要求、基本的学术要件等。
据悉,《作者手册》不仅有纸质版本,而且有多种电子版本。作者可通过访问社科文献的官方网站、入驻“先晓书院作者服务专区”了解更多内容,皮书与集刊出版规范可详见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皮书手册——写作、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和《SSAP学术集刊手册——编撰、出版和评价指南(内部版)》。
《作者手册》弥补空白,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对《作者手册》的出版表示了祝贺,他指出,《作者手册》有三大特点和特色。第一,该手册填补了中国作者手册方面的出版空白,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为作者提供了写作指导和研究指导。第二,《作者手册》体现了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学术标准相接轨,具有融贯中西的特点。第三,《作者手册》体现了出版社的特点和行业要求,既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工作基础之上形成的经验总结,又符合国家出版行业学术出版、学术写作要求。在本书的利用和使用上,魏玉山认为本书针对作者,可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作者写作学术论文、学术图书、学术著作提供指导,其次,可以为编辑提供编辑规范,减少编辑工作时间和成本,提高本国的图书质量。此外,《作者手册》应该向国外推广,形成属于中国的SSAP系列,助力中国学术出版走向国际,吸引国外作者在中国出版高质量作品。
《作者手册》内页
四川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果则表示,《作者手册》是一部把学术的思想和成果用标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指导性著作,具有极强的特色,在他看来,手册规定了许多技术性的规范,介绍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乃至出版行业的业务领域和范围,包罗万象,包含应用、基础、创新、电子等多领域。《作者手册》在内容提供者和形式的呈现之间助力优异的资源组合形成,促进国家学术共同体建设。此外,本书既是一个技术性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具有社会意义。四川大学去年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召开读者联席会,组织年轻教师汇报最新成果,最终得到多项资助。这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支持,以及出版行业和作者之间的配合分不开。这实际也印证了出版社为学者及学术机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来展示学术成果,这是《作者手册》的社会意义之一。
王果提及《芝加哥手册》,该手册从1906年第一版出版至今,在110多年的时间里出了17版。如今知识更新的频率很快,国际国内环境、政策法规等也在不断的变化。他希望,《作者手册》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迭代:对当今时代的作者而言它是一个指导,对后人和研究者来说,它能呈现出一个时代学术风尚的变化以及学术规范的变化。
《作者手册》不止是手册,更为一大象征
此次《作者手册》的出版,是学术出版的一个里程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担当起了出版社应有的学术启蒙和学术传播的责任,对于促进学术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南京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成伯清表示,《作者手册》信息内容丰富,对学术出版进行规范,给人与时俱进之感。尤其是媒体矩阵,在这样的多媒体时代,体现了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建设精神。
其次,该手册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进行介绍,亦有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如对三大文献的应用介绍,各种出版形式的介绍等,对于传播学术规范,起到引领作用。《作者手册》的出版,在出版社事业版图不断扩展的今日,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作者手册》实拍图
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王奇生看来,之前行业一直缺乏基础的行业规范,学者在书写文章,或者授课时,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而此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手册》,为学术出版开先锋,能够助力强化出版的学术审查,帮助学术出版真正走向正规。他希望,《作者手册》能得到全国出版行业的响应,成为一个全国化的标准。
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局长马援认为,《作者手册》受众广泛,不仅是面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作者群体,也面向政策管理主管部门、研究者、编辑队伍,内容丰富、政策性和实用性强。他希望该手册出版以后,能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一是对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示范引导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是出版社的立社之本,也是对出版物的首要要求。手册有专门章节,表述了国家有关文化出版领域的政策和规范、作为出版人和研究者需要遵循的纪律要求和法律法规。通过《作者手册》这样的规范性和普及性的产品,可以将党和政策这个要求延伸到出版链条的最起始端,从作者的选题撰稿开始,把握政策要求和纪律要求,一直延伸到编辑出版发行的环节,做好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层层把关。
第二是对维护学术规范、普及学术标准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众多学术作者了解专业标准和规范标准,通过一系列规范性的建设举措,为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的普及做贡献。
第三是对学术共同体共生发展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作者手册》的出版可能会成为出版界的通行做法、行业标准,对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编辑:杨婧;编助:林千惠)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