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胡公信仰”是什么?民间记忆、仪式记忆、媒体记忆的共同探寻

作者:文信   2020年06月2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声音与记忆:“胡公信仰”仪式音声的变迁研究》一书,以浙江地区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胡公信仰”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实地调查和文献考据,并选取典型性案例,从仪式中音声(包括音乐)切入,通过“民间记忆、仪式记忆、媒体记忆”三种不同记忆文本之不同时间段、不同主体的接合,探寻其自晚清以降的传承、传播与流变,以及变迁的内外动因,同时分析音声的运用和形态特征,阐释音声观的衍变。

《声音与记忆:“胡公信仰”仪式音声的变迁研究》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莉君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

“胡公信仰”是浙江地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区域性神祇信仰,其影响范围覆盖了浙江省中部、西部、南部、东部,遍及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特定的信仰文化圈。

"胡公信仰"仪式及其音声的传播方式由比较单一的民间社会传播, 转变为由民间社会传播、媒体传播与政府组织传播共同构成的多元传播模式,三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由乡民构成主体的民间社会传播所建立的地方性产生了诸多变化:灵验的闹热音声趋向弱化,不断强化近世俗的音声,凸显了娱乐面向;同时由于影视以及网络媒介的强势渗透,音乐媒介呈现出同质化且简单化的趋势,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感面临被消解的态势。

清末民国时期,“依附”于社会现象的胡公信仰得以浮现纸媒,可谓“被弱化的记忆”。莲花(落)其缘起与佛教(落花)、道教(道情)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罗汉拳为军队和警备所推崇;作为武术、体育运动或是游戏的叠罗汉在民国时期是全民盛行的活动;三十六行出现于庙会等信仰活动及世俗活动当中。这些清末民国时期的艺术样式流传至今,融入了“胡公信仰”仪式当中。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重建记忆”时期,媒体叙事弱化了胡公信仰内涵,简化了民俗及仪式事象和仪式中音声,凸显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胡公精神,强化了仪式的新奇性和娱乐性。基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目的,胡公成为当地政府传播的主要对象。

民间仪式及其音声凸显了中国传统的良善美德,传达了乡民们对个人、集体、国家、天下皆太平兴旺的期盼。这一源自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乡民个人主体性中自觉的动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礼俗及其礼乐对于乡村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慎重对待和保护传统礼俗中那些有意义的信仰仪式及其音声。传统乡村之所以能够长期维系和平稳定,首先要归功于各种信仰仪式的作用。钱穆先生一早提出:“只有复兴礼乐始可以复兴社会;而复兴社会,即所以复兴国家;复兴国家,始可以复兴民族与历史,复兴文化之传统。” 在当今商品文化、城市文化乃至媒体文化的“压迫”下,我们是否可以给乡民们多一些自由选择信仰仪式及其音声的空间,发挥其应有的主体性?让乡村礼乐顺着传统的河,自然地流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或许应该在于此吧。

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声音与记忆:“胡公信仰”仪式音声的变迁研究》一书,以浙江地区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胡公信仰”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实地调查和文献考据,并选取典型性案例,从仪式中音声(包括音乐)切入,通过“民间记忆、仪式记忆、媒体记忆”三种不同记忆文本之不同时间段、不同主体的接合,探寻其自晚清以降的传承、传播与流变,以及变迁的内外动因,同时分析音声的运用和形态特征,阐释音声观的衍变。

本书是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 (15DD32) 成果之一。本书获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课题 (ZJ18Y14) 资助。

本书作者林莉君,民族音乐学博士、传播学博士后,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民间仪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著有《多元信仰之声音:以磐安县仰头村为个案的“炼火”仪式音乐研究》(2013)。

 

(本文编辑:杨婧;编助:黄雄松)

 

作者:文信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