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大宋楼台》:蕴“美”藏“缘”

作者:黄雄松   2020年06月1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近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为画家傅伯星所著,该著开建筑研究以画入史之崭新风气。这部《大宋楼台》既可品鉴宋代绘画之美,又可领略宋代建筑之美,堪称一部很美的书。责任编辑曾晓红表示,回顾成书历程,种种过往皆可以“美”、“缘”二字概括。

《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傅伯星
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近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一书,为《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的姊妹篇,著者为画家傅伯星,该著开建筑研究以画入史之崭新风气。《大宋楼台》采用近600余幅高清两宋绘画及著者复原画作,主要从宋画中的建筑探讨两宋建筑的外观样式及演变轨迹,重点不在其时的建筑技术,可为建筑史家增添一全新视角。全书遵循以画说史的叙述风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大宋楼台》中并收入大量新近发现的两宋绘画资料,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可看性和参考价值,堪称一部很美的书。

那么,这部很美的书在成书过程究竟有哪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轶事?此外,本书又蕴藏着何种思想实质?我们现代人又应如何看待这部《大宋楼台》及其背后所赋存的宋文化?为揭开其神秘面纱,百道网专访了本书责任编辑曾晓红。

曾晓红表示,回顾成书历程,种种过往皆可以“美”、“缘”二字概括。

品鉴宋代绘画之美,领略宋代建筑之美

没有一个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众所周知,宋画作为绘画艺术史上的高峰,其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艺术之美,今人品读鉴赏,总觉难以逾越,在美学范畴上具有超然的地位。碰巧的是,《大宋楼台》正好是一本很美的书。对于这部很美的书,曾晓红将其主要内容总结为“三个一”。哪三个一呢?一部用宋画呈现的宋代建筑文明,一部可品读、可鉴赏的宋代建筑历史,一部赏心悦目的宋代生活长卷。故此,深入其中,我们不仅可品鉴宋代绘画之美,更可领略宋代建筑之美。该书以两宋界画名作为媒,“图说”了宋代建筑外观流变的历史演进。

本书著者傅伯星

《大宋楼台》著者傅伯星专攻界画创作,既有画家之功力,又有史家之严谨,其数十年一以贯之,广泛搜集宋画和与宋接壤的部分元画,诚如史学大师傅斯年先生所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虽“宋人绘画本存世不多,尤其与建筑相关者更少,加之散落世界各地,能一一过眼着实得看机缘,如大海捞针、沙中淘金,搜集实属不易”,然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寻得宋人建筑相关画作140余幅,并有大量著者亲绘的局部线图和复原画作,全书插图达600余幅,足征著者之用心。“傅老选画之初衷,是为读者提供翔实可靠的可信图例,为读者展示更多的历史物证。故而尊重历史、深入考辨、鉴定真伪成为其中应有之义。此非专业功底不能成事,也是傅老用力最勤之处。”曾晓红深有感触道。

《金明池争标图》截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也正因如此,《大宋楼台》得以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宋代建筑的精致细节和行住坐卧等生活图景。这些名家名作,既以审美之意趣,又以写实之功用,让我们对宋代建筑如临其境、如眼所见。如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绘的是端午节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傅伯星先生认为它是“宫苑小品画的开山之作”。在这幅画中,“临水殿”“宝津楼”、“棂星门”“仙桥”“五殿”“奥屋”等主要建筑物栉节鳞比,人物与建筑相辅相成,错落有致,金明池这一皇家水上园林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傅伯星评价,它“使无一地面遗存的两宋宫苑建筑研究有了真实可信的形象史料”。又比如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设置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草庵茅舍,水磨长桥,错落有致,有条不紊;其中的住宅布局组合形式,有散列式、一字形、折带形、丁字形、十字形、工字形、曲尺形等多种,如珍珠般散落在山水之间,是我们了解宋朝建筑布局最直观细致的第一手资料。

与一般的建筑通史著作不同,《大宋楼台》的内容摒弃了专业的建筑技术讨论,而对两宋三百余年间建筑的外观样式的流变作了细致入微的“图说”,使许多通史中或语焉不详或实物无从得见的细节逼真呈现。本书不仅是一部另眼看宋画的专集,也是一部宋人界画的精品别集。此外,《大宋楼台》更有几大突出亮点:

首先,《大宋楼台》编排错落有致,读来赏心悦目。篇章结构的安排,先从一般读者不熟悉的建筑术语的图说解释开始,宫、阙 、殿、拱、铺作、平座、庑、楼、阁、台 、榭、鸱尾、搏风、窗,看似常见,确有细微差别。由释名进而城垣、宫苑、市肆、城乡住宅、园林建筑、寺观、装修陈设等,分门别类、由浅入深。版式设计也别具匠心,每章开头均精选本章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精美工笔线图作为区隔和页眉,章名则采用书法集字,内文编排井然有序,团扇画与卷轴画参差排列,别有韵味。

  《闸口盘车图》


马麟《秉烛夜游图》

其次,《大宋楼台》的装帧制作也格外用心。封面采用了佚名《闸口盘车图》和马麟《秉烛夜游图》。前者入画,后者为线图。值得一提的是,《秉烛夜游图》由著者画家傅伯星一笔一笔勾勒出来,采用电雕烫白工艺,亭台阶树,勾勒细致,抚之有凹凸感,立体感十足。书名“大宋楼台”四字则采用老宋繁体,烫黑精印,以彰宋风。全书用纸别致考究、全彩四色精印,裸脊锁线极便平展。可一边赏画,一边品读。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含蓄精致,带给读者更完美的阅读体验。

最后,《大宋楼台》图文并茂,别现精微。由建筑进而涉及礼制、朝仪、民俗、百业、娱乐、宗教、地域差异乃至社会生活的种种侧面,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宋代建筑文化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象图例和鞭辟入里的简要说明,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建筑,而是整个宋代的社会生活。

妙人良缘,却见一波三折

《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为《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的姊妹篇,两部著着皆为傅伯星,而责编也同样是曾晓红。可以说,二人因书结下了一段良缘。“我和傅伯星先生的缘分,要从2016年我责编他的《大宋衣冠》说起。”曾晓红迁思回虑道。

傅伯星曾在浙江日报社任美术编辑三十余年,长期从事插图、连环画、历史人物画与界画创作。他早年创作的连环画《南宋风云录》《岳飞正传》等,曾经风靡一时,直到现在仍是连友的收藏珍品。身居曾为南宋都城临安的杭州,傅伯星更是戏称自己是一个忠实的“宋粉”。“傅老带着对乡梓的无限热爱,热衷于发掘杭城的历史文化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宋代文化的普及之作,如《南宋的杭州》《南宋皇城探秘》《岳飞正传》《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宋画中的南宋建筑》《图说南宋杭州地名故事》等,近期更带着团队,致力于南宋“西湖三十景”的绘画复原。”曾晓红对著者傅伯星的过往以及近况如数家珍。

而在《大宋衣冠》编书过程中,曾晓红常就文稿有关问题与傅伯星请教往还,一来二去便熟悉起来。“当时傅老送了我一本他2011年出版的《宋画中的南宋建筑》,同样是以画说史的题材,内容扎实,雅俗共赏,我一口气读完,为傅老独辟蹊径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说风格所折服,但书中图版多模糊不清也让我总是意犹未尽,不免遗憾。”曾晓红说。

也正是由于交往愈发密切,曾晓红深受傅伯星的影响,对宋朝历史人文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加之对工笔仕女画情有独钟,更是戏称要拜师学艺。令曾晓红没想到的是,傅伯星爽快地一口答应,并指导入门“可先学工笔设色,可以先临单枝的花卉,练习用线表现对象的基本功。练到一定程度,用线画花的写生。如此由浅入深”。“我虽心有余而力不足,为家事琐事所累,直到现在仍未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估摸着得辜负傅老的教诲了。”曾晓红对此事略有遗憾。

《清明上河图》

2018年,曾晓红责编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的《南宋建筑史》。郭黛姮是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在这部包罗宏富的集大成式的建筑断代史中,她将南宋之城市、宫殿、皇陵、宗教、园林、桥梁;柱、网、梁、斗栱、椽子、门窗、瓦件、吻兽等等建筑元素与时代特色与历史变迁结合,将南宋建筑史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精细解剖。这也让曾晓红立刻想到了对南宋建筑研究颇有见地的傅伯星,于是在拿到样书之后便赶紧寄了一册给后者。“收到书后,傅老迫不及待地展卷阅读,第二天晚上,就兴奋地在微信中跟我说,他跟郭教授的研究路子完全不一样,郭教授主要讲南宋建筑技术的发展,比较学院派。”曾晓红回忆道。

由此话题,二人探讨了建筑史的学术与非学术表述,以及将他的《宋画中的南宋建筑》写作范畴扩大到两宋建筑的可能性。这就是《大宋楼台》选题策划的雏形。

但曾晓红却表示,《大宋楼台》从雏形到成形的策划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宋画中的南宋建筑》版权原归杭州南宋史研究中心,中心与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出版有“南宋临安都城研究”等系列丛书。当曾晓红将这一想法征询中心何忠礼、尹晓宁等教授意见时,得到了教授们的大力支持和格外关照,同意由出版社与傅伯星就新书直接签约。“然而在2018年,傅老身体抱恙,对我的提议虽充满热情,无奈体力不支,顾虑颇多,搁置良久。幸而渐渐好转,问过医生,唯嘱托不宜过于操劳,遂动念开始打磨修订。”曾晓红唏嘘不已。

一“缘”未平,一“缘”又起

著者傅伯星与责编曾晓红这段“师徒良缘”实为一“缘”,而另一“缘”则需把目光移回近段时间带动宋文化热潮的电视剧《清平乐》。该剧将活色生香的大宋风华与审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优雅质朴的宋人服饰,意趣悠远的宋代名画,精美雅致的楼台布景,无不让人神往。

《大宋楼台》出版之际,正值《清平乐》热播。相较于图书的平面表达,影视的表达语言更立体、更丰富,上海古籍出版社也注意到影视剧热播引起的对宋文化讨论的热点。“在《大宋楼台》的营销宣传中,我们有意借了《清平乐》的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想,无论是《大宋楼台》还是《清平乐》,其实都得益于对宋朝再认识的思想解放。”曾晓红强调。

中国两千多年的朝代更迭,部分史家曾对宋代冠以“弱宋”的评价。近年来,学界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陈寅恪、王国维、邓广铭等诸多大家均有论述,比如宋代科技创新、文化昌盛、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政治清明、GDP高居世界第一,等等,这些都足以颠覆人们对“弱宋”的思维定式。思想界的解放带来了文化上的新发掘和突破。以宋代为题材的影视剧火爆荧屏,学者们也纷纷著书立说,重新定位宋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地位。曾晓红认为,《清平乐》《大宋楼台》等文化产品,都是这种思潮的反映。

这本《大宋楼台》以画入史,以图说史,通过对宋人界画等第一手形象资料的穷尽式搜集和精细解读,对宋代建筑的外观样式及演变轨迹做了全面的形象展示,揭示了宋代建筑文化及历史的纵剖面,反映了宋代衣食起居、行住坐卧、商贾市肆、宫苑殿宇、寺院宫观、装修陈设等等鲜活可视、形象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其中展现的宋代建筑细节,可品读、可鉴赏,读者在其中,不仅可寻到宋代建筑文明的发展历史和形象变迁,更可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郁的宋代社会生活气息。

宋朝的美学有一种淡雅的高贵质感,套用一句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简约而不简单”。建筑是文化的基因,也是时代审美的产物。《大宋楼台》以宋画之美见出建筑之美,亭台楼阁、宫苑殿宇、瓦栏市肆,在宋画的行吟如歌中愈发显得清雅含蓄。《清平乐》中精美雅致的布景、优雅考究的妆容、质朴实用的器物及高度还原的建筑细节,让我们领略到了宋朝美学的极致。“现代人在钢筋丛林的都市中打拼,内心对这种极简而优雅的生活空间是极为认同的,无论是《清平乐》还是《大宋楼台》,某种程度上都顺应了时代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宋式审美的苏醒和复兴,也算是从一个层面对现代社会整体心灵追求及审美需求的呼应吧。”曾晓红对此评价道。

(本文编辑:杨子欣;编助:文信)


作者:黄雄松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