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俞晓群:编辑与总编辑

作者:俞晓群   2020年02月03日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俞晓群专栏】总编辑别把自己当做官,或当做别人的导师,总编辑只是职务而已,更像是一个召集人。总编辑面对书稿,既不能放任自流,任由编辑定夺,更不能刚愎自用,将自己化身为判官。

出版人的身份认定,往往来自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比如总编辑与编辑,他们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的关系,也是一种选题组织者与参与者、执行者的关系。由此推断,有才华的编辑,未来就会成为总编辑;总编辑的水平,一定在编辑之上云云。这些观念不是错,而是要有更全面的思考。

其一,编辑与总编辑,分工不同而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沈昌文先生在任三联书店总经理。一九九〇年三月二十四日,吕叔湘先生写信给沈先生,其中论及编辑与总编辑的关系:“总编辑与编辑不同,总编辑管大事,一篇稿子用不用,有什么地方不妥要请作者修改等等。编辑就得逐行逐字读下去,大问题小毛病全得管。所以,根据外面对《读书》的评价,您的总编辑还是很不错的。但愿能顺手培养几个得力的助手,鼓励他们努力自学,愿意钻哪门钻哪门,罗竹风说编辑就是杂家。”吕先生身份,不但是语言学家,还曾任语文出版社社长,他拿沈先生的工作说事儿,对编辑与总编辑的身份加以定位,讲工作分工,说得非常有道理。

其二,编辑与总编辑,两者是互学相长的关系。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中学教师的张中行先生,经校长陈君推荐,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做编辑工作,当时的社长是叶圣陶先生。他们是如何交流工作的呢?张先生回忆:“其后交往增多,是共同修润书稿,起初是当面商酌式,这费时间,他忙,其后就改为由我闭门造车,他复阅。不久又刮来推广普通话的风,叶老既非常重视语文,又非常拥护推广普通话的,可是他的话,跟家乡人说还是吴侬软语,跟一般人说也只能南腔北调。他虽然未必是王阳明的信徒,却一贯知行合一,严于律己。”在这种情况下,叶先生对这位生长在北国的张中行,愈发看重许多。

再后来,他们不但在一起研讨工作中的书稿,叶圣陶还担心自己的文章中语言出问题,就请张中行帮助审读校改,并且说:“不限于语言方面,看内容方面有不妥,也动笔,不要客气。”事后,叶先生还要把自己的稿费分给张先生一份。张先生不肯收,叶先生写信说:“那你是拒绝再帮助我审稿子了?”无奈,张先生回信说:“好吧,但不得超过您稿费的十分之一。”叶先生又来信说:“我核算过了,是七分之一。”

其三,编辑与总编辑,职务与学识,并没有必然的连带关系。高水平的总编辑,无论他在位还是离职的时候,他们的水平都不会因为职务的沉浮,产生一丝的变化。反过来,高水平的编辑,如周振甫、张中行,即使他们永远不登上总编辑的位置,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依然高高在上,有口皆碑。叶圣陶先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时说过,他终审书稿时,只有张中行先生编发的稿件,可以不看就签发,可见叶先生对这位“大编辑”水平的信任。进一步说,编辑的水平,也需要有好的作者来支撑。张中行先生说过,如今编辑太难做,因为像吕叔湘先生那样的作者太少了。他编发书稿时,只有吕先生的稿子,可以不看照发。在这里,我们将叶、张二位先生的话连起来看,会对编辑以及总编辑的职业特征,产生深一层的认识。

读上文,可能有读者会说,当代总编辑,就没有值得赞扬者么?当然有。在这里,我列举两位六〇后的总编辑。一位W姓,中文系出身,他做总编辑时,我有机会看到他修改的书稿,让我顿生敬意。总结他的改稿特点:他有化冲突于无形的能力。什么冲突?当然是文字冲突。一部书稿经W修改之后,意思不变,文风不变,句式不变,但多余的字、不恰当的表达、不流畅的话语,他会轻松调整,既达到修改的目的,又保持自己的职业风度与礼貌,不留“斧正”的痕迹。这是总编辑的本事,所以我曾经开玩笑说,我见过总编辑不少,你够得上“第一总编辑”的称号了。再一位L姓,历史系出身,三十几岁做总编辑,任《万象》杂志执行主编,用东北话说,他以“眼睛贼”而著称,最善于发现沟壑,挑拣错误。沈昌文、陆灏发稿,经常会开玩笑说:“我们先要过小L这一关呐!”后来他服从工作安排,去做电子书、行政、教材、发行,长期离开总编辑的岗位,很是可惜。好在如今,他又回归总编辑的正途。

最后有三点提示:一是总编辑别把自己当做官,或当做别人的导师,总编辑只是职务而已,更像是一个召集人。学问如何,能力如何,都需要自身的积累与努力,而不是职务的衬托。二是总编辑面对书稿,既不能放任自流,任由编辑定夺,更不能刚愎自用,将自己化身为判官。相对而言,后者危害更大。三是外审制度的负面效应,可能是因为总编辑太忙或不被信任,眼下有偿审读书稿的事情普遍存在。这里面有许多好的审读员,对于辅助总编辑工作,提高书稿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也有不合适的人,由于是匿名审读,由于审读标准不清,由于审读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写出的审稿意见太放得开、太随意。关键是许多总编辑,他们往往不认真翻阅审读员的意见,直接将勾画得乱七八糟的书稿清样转给作者,使健康的编创关系荡然无存。此类事情,我在出版自己的著作时有过领教,在出版社转给我的一份清样上,标注着许多五花八门的意见。甚至有一段批语写道:你这样写书,对得起谁?

(本文编辑:水英)

作者:俞晓群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