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邹韬奋是我国近代以来出版行业的丰碑式人物,在他长期的新闻出版实践工作中,他逐步形成了独属自身的出版思想并一以贯之地表现在他所创办的报纸刊物以及书店的经营之中,笔者简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邹韬奋的出版思想:读者中心观,新闻道德观,出版经营观。他的种种思想,至今对于出版行业的发展,仍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邹韬奋;出版思想;新闻工作
邹韬奋作为我国近代以来最为卓越的出版家之一,他的出版工作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他的出版思想无疑是中国新闻出版事业中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邹韬奋自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新闻出版工作,终其一生,他的事业始终立足于社会改造,立足于读者需求;在出版工作中,始终坚守正义,以笔为刀,抨击黑暗势力。他的出版思想来源于实践,并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实践。时至今日,依旧对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具有宝贵的意义。
一.读者中心观:立足大众需要,有益于社会改造
邹韬奋先生认为刊物和社会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关系,社会需要改造,改造社会不能以个人主义作为出发点,必须从“修养”、“职业指导”转入到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而要求助于改革社会,就必须从正视社会问题入手。[1]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刊物就必须要关心大众的需要,大众最为关切的是社会不安、失业、温饱等等干涉到日常生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干系到国计民生。他的在编辑《生活》周刊时的办刊宗旨便十分明确:“本刊期以生动的文字,有价值有兴趣的材料,建议改进生活途径的方法,同时注意提醒关于人生修养及安慰之种种要点,俾人人得到丰富而愉快的生活,由此养成健全的社会。”[2]
而生活书店作为《生活周刊》的承接,更是致力于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置身于国家民族的大局之中,为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想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做贡献,如邹韬奋先生之言,以“促进文化、服务社会”为主旨。
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切的注意和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并且将此精神食粮作为一种革命者改造社会的宣传武器。他以为出版工作者的使命是将正确的理论传播到大众的心里,让大众对于正确的理论有深切的理解以及信仰。在当时的年代,其实质是传播革命文化去影响读者,黄翔人民的觉醒与团结,归根到底,是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服务。
(一)崇尚雅俗共赏,文字大众化
在当时,社会动荡,大众生活困苦,东西文化冲突,人们精神生活较为匮乏,且国家风雨飘摇,民族自尊心遭受极大打击。
而邹韬奋先生以为办好一种杂志,最主要的是吸引人看,而且看了要有所收益。[3]在此理念指导下,在办理《生活》周刊之初,他便有意寻找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所谓有趣味,是切合大众精神需求,所谓有价值,就是使人看了之后在道德修养上有所“灵感”。
而在动笔写作的时候,邹韬奋先生则力避诘屈聱牙的贵族式文字,而采用简单明快的平民式文字,非是为高官歌功颂德,而是为底层发声呼号。正是这种雅俗共赏的形式,在读者中取得了极大的思想效果。
(二)服务体贴,读者编者多互动
《生活》周刊设立之初便开辟了读者信箱专栏,用于刊登对于读者来信的回复。最初时,每天不过几十封来信,邹韬奋先生一个人拆信、选登、答复,而到后来,《生活》周刊名气渐广,来信增到了成百上千封,但是他却依旧坚持参与拆信、回信。若说新刊创立之初,人员不足,邹韬奋先生不得不一人多职,写编合一,但到后来《生活》周刊走到所有报刊前列之时,旁人已然足以承担回信工作,但邹韬奋先生依旧参与对读者的回信,并且每封回信都要细细读过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可见是本性如此,令人敬仰。
邹韬奋先生认为“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近自己的心力,体读者解决或者商讨种种问题,把读者的是看作是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打成一片。”[4]
在邹韬奋先生的身体力行之下,编者与读者的互动成为《生活》周刊的致胜法宝,《生活》周刊读者群体不断扩大,来信日渐增多,有人询问《生活》周刊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这种情况编辑人员自己弱不明白便请教专业人士之后再行答复,也有人询问一些生活之事,诸如婚姻、学习、工作、住房,虽然这些生活琐事多与周刊无关,但周刊均一一尽力解决。
而名气逐渐变大,渐渐也有一些外地读者拜托《生活》周刊代买某物,开始时比较少,但是后来也逐渐增多。为应对这种情况《生活》周刊专门设立了书报代办部以专门处理,完全以对读者尽义务为宗旨。
因社会动荡,曾有几次纸价上涨之时,但《生活》周刊依旧尽力减少提价,而是通过加印张数,增加广告,削减员工工资的方式来平衡费用,万不得已时,才会稍稍加价。
正是由于这种看似吃力不讨好的行为,编者与读者渐趋熟稔,编者竭诚服务读者,读者也乐意把编者视作亲爱的好朋友。
可以说,在我国的新闻出版史上,像邹韬奋先生一样热爱读者,重视并且身体力行做好读者工作,且和读者保持长久真挚有意的,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媲美。[5]
时至今日,邹韬奋先生的读者中心观依旧未过时,甚至于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更加为人所重。
二.新闻道德观:热爱国家,坚守正义
邹韬奋先生认为编辑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与卓越的见识”,兢兢业业,勤奋自勉,强调要有“独立精神”,绝不做反动团体或者任何私人的代言人,也不可以夹杂私人的主观成见,要学会判断问题本身的是非,要坚持独立的报人精神,不可人云亦云,要思想深入,有独立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能力,独立贯彻某一决策,独立创造。
邹韬奋先生曾说:“我们这一群的工作者所共同努力的是进步的文化事业,所谓进步的文化事业就是要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是要推动国家民族走上进步的大道。”[6]
(一).针砭时弊,讽谏政府
《生活》周刊原本只是一个教育类的周刊,但是邹韬奋先生接办之后便对这个刊物的内容进行了改革,他根据读者们的需要以及个人本身的立场倾向,将期刊主题从单纯谈论“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渐渐转为讨论社会问题,从而逐渐成为了一个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
邹韬奋先生十分看重《生活》期刊中评述时事的“小言论”专栏,自第2卷47期开始,每篇必载,且置于开篇。他将“小言论”作为社会的瞭望台,以短小精悍的言论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本质。
邹韬奋先生曾在北伐战争时赞扬湖南的农民运动打击了军阀地主、贪官污吏,也曾分析过帝国主义对中华的种种渐进的入侵,还曾批判过1930年时国民政府面对种种教育乱象的不作为。
无论何时,邹韬奋先生一向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而非是屈从权贵,探讨社会的前途问题。他的言论时刻与时代紧密结合,不同的时期突出不同的社会矛盾。而在他的领导下,《生活》周刊逐渐注意到社会问题以及政治问题,由个人出发点转为了集体的出发点,为民请命,探讨国家的未来,而生活书店则继承了这一点。
尽管邹韬奋先生曾因敢说实话而受到国民政府当局的种种阻挠,《生活》周刊被迫停刊,生活书店建立后也遭遇到国民党、政、团、宪、警、特的骚扰,禁书、封刊、捕人,在种种危机下受到压制,邹韬奋先生本人也曾六次被迫背井离乡乃至出国躲避国民党当局的压迫,但是他以及一众员工却也从未屈服过,相反是斗争到底,最终成立三联书店,为进步事业而奋斗。
时至今日,许多人都秉持着少说少错,不说不错的观念,早早忘记了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人民的耳目,对于官商勾结之类的事件往往沉默,热搜上往往会是各种明星网红的日常生活,而真正需要发声、真正需要得到关注的信息却往往石沉大海。
(二)事业性先于商业性
邹韬奋先生以为经济独立是办报的基础,只有靠自己的收入,维持自己的
生存,才能为大众立言,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抵制一切威逼利诱,所以邹韬奋先生始终不遗余力地追求经济利益,在当时,电视广播尚未出现,报刊是大众了解时事的主要渠道,所以报刊需求量十分巨大,在此基础上,广告便成为了大多数报刊的主要收入渠道之一。
为了传播新文化,刊物以及书价定价往往不高,盈利较少。所以邹韬奋先生较其他出版商更加注重广告收入,注重对于广告业务的经营,不仅仅在各种报刊刊内有各种广告,平时印刷剩余的纸张边角料也会用来印制小册子印刷各种广告,将广告利用到了一种极致。
而在满足生存需要之后,则便要考虑文化本身的意义。邹韬奋先生与社会上的大部分的出版商都不同,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出发点并非是为自己赚钱、谋取私利,而是为了民族的进步事业而奋斗。这就注定了他宁可赔钱,也要传播新思想。
邹韬奋先生主持的《生活》周刊一向为人民发声,而成立生活书店之后,则更是如此,生活书店在他的主持下,从未出版过封建迷信、淫秽色情等对社会或者读者有害的书,也没有出版过无聊的小说闲书。恰于此相反,生活书店曾出版过一些虽有一定文化价值但却不大讨喜的书,有过许多推荐阅读书目,如X生著的《日美战争?日俄战争?》陈宁甫著的《莫斯科观感录》等。
随着出版社逐渐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向股份制经营都将是出版社未来发展的必然道路,但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7]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在种种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往往会忽略我们改制进步的目的何在,为了追逐商业的利益而忽视了文化上的传承,很多真正有用的书籍得不到传播,而一些低俗的三观不正的网文却大行其道。
这正是在出版事业逐渐市场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邹韬奋先生对于商业性以及事业性关系的处理,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三.出版经营观:科学管理,团结一致
(一)团结队伍,群策群力
邹韬奋先生接编《生活》之初,“唱独角戏”是迫于无奈。他认为人力有穷时,“要办刊物必须有若干基本的同志做经常的协助。‘基本’和‘经常’在这里有相当重要的意义。”[8]
邹韬奋先生学识较高,眼界开阔,常常以文会友,结识了毕云程、戈公振、陶行知、胡愈之等人,让他们为刊物的发展筹谋划策,提建议帮助改进工作。在《生活》周刊的发展中,胡愈之等人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尤以胡愈之为最,二人互为知己,常常促膝而谈,共议大事。夏衍曾言“韬奋的转变,完全是胡愈之的功劳。韬奋的生活书店,胡愈之是‘军师’,他出主意,做了大量的工作。”
而在一众朋友帮助之外,邹韬奋先生也颇为重视与作家约稿,他对于自己常打交道的作者了解较深,知道各自的长短,每每想好一个题目,便去与作者商讨,约好交稿时间,派人去取,有时自己亲自去,如果遇到稿件未完,则静坐等待。前一环节延时了,便想办法在后一阶段补救,保证按期出版。
邹韬奋先生也常常会与作者们一同聚会,以餐聚会,彼此闲聊,不拘形式,时事文学,无所不聊,凝聚焦点,集思广益。既会加深感情,也可以得到灵感。
在今日,作者与编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也可以加以借鉴,不是过多的工作化,而是在此之中,融以温情存在。
(二)理念创新,制度科学
邹韬奋先生曾言:“没有出版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希望了”,他在生活书店一直坚持“进步性、群众性和服务的彻底性”的生活书店特色。[9]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特色,它在旧中国独树一帜。他们一直坚持传播新思想,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今日各大书店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特色之争、品牌之争,谁抓有了自身的特色,谁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邹韬奋先生为首的生活书店领导者也十分善用种种创新性的经营方式,实行种种制度,推动生活书店的发展,譬如合作社制度,全社资产归集体所有,所有员工都是主人,按比例分配收益,充分发扬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为实行民主集中制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活书店的发展。[10]
又如电话包邮制度,方便图书馆或者一般读者购入书籍,再如特价供应方式,尤其是在战时重庆,物价飞涨,工薪阶层以及穷学生买不起书时,通过特价的方式,让很多好书找到了主人。再如举办活期订户,在法币贬值,刊物图书难以定价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了种种好刊物的发行工作。[11]
邹韬奋先生创制的一些制度,在当时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极大的推动了书店的发展,其中的一些方法,放到今日也有可取之处。
邹韬奋先生为出版行业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在给韬奋的挽词上这样写道:“热爱人民, 真诚地为人民服务,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 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时至今日,邹韬奋先生的出版思想依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其名字命名的长江韬奋奖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项,奖励给为新闻出版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生活书店史稿[M].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3:9
[2] 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839
[3] 陈挥.韬奋评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81
[4] 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九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721
[5] 聂振宁.韬奋精神六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4
[6] 邹韬奋.韬奋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 刘霞.“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完美契合——论韬奋新闻出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东南传媒,2010,9
[8] 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生活书店史稿[M].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3:14
[9] 李琪,王谷香.论邹韬奋的出版思想[J].怀化学院学报,2005,24
[10] 张晓兰.生活书店的十大创举[J].编辑学刊,2003
[11] 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生活书店史稿[M].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3:239
目录
一. 读者中心观:立足大众需要,有益于社会改造 2
(一)崇尚雅俗共赏,文字大众化 2
(二) 服务体贴,读者编者多互动 3
二. 新闻道德观:热爱国家,坚守正义 3
(一) .针砭时弊,讽谏政府 3
(二) 事业性先于商业性 4
三. 出版经营观:科学管理,团结一致 5
(一) 团结队伍,群策群力 5
(二) 理念创新,制度科学 5
(本文来源:张钊齐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