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201.王祝英——守正创新,试论新时代辞书出版人才培养

作者:王祝英   2019年10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王祝英 四川辞书出版社总编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辞书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发展同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改变了我国“大国家、小字典”的落后面貌,我国也实现了由辞书弱国到辞书大国的巨变。“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一国之文化常与其辞书相比例”,辞书是出版的一个重要门类,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出版、文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我们指明了向出版强国、辞书强国迈进的方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实现辞书强国的目标,关键在人,人才是推动辞书事业发展、推动辞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本文试图探讨的就是新时代新目标对辞书出版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以及如何培养辞书出版人才的问题。

一、守正:文化担当和工匠精神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关键词。构建强大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根本要求,是确保我们国家长期繁荣发展的战略任务。2016年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他在给《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的贺信中说:“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通过不断实施高质量的重大文化工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出版强国、辞书强国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正经历着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新时代新目标对质量效益的呼唤就是对精品的呼唤,就是对出版人文化担当和工匠精神的呼唤。而辞书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盛世修典,传承文化和文明,是辞书人在新时代的文化担当,也是时代需求。

不仅辞书的有无与多寡而且辞书质量的好坏高低是考察一个社会学术与文化特征的重要指标。辞书出版高质量发展依靠的是高质量的辞书产品。粗制滥造、剪刀加浆糊的劣质辞书是不顾社会效益、不负社会责任的逐利行为,为社会和读者所诟病,也为业界所不齿。作为文化载体的辞书与其他出版物相比,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权威、流传久远的特点,人们将之视为典范,“不会说话的老师”。质量是图书的生命,更是辞书的生命。辞书的高质量靠的是编写出版中的工匠精神。《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大型辞书精品都是编者、出版人十年几十年磨一剑的产物,是无数人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些辞书编写者、出版人甘坐冷板凳、咬文嚼字、精益求精,才保证了辞书的高品质,让其长期流传。所以吕叔湘先生曾经盛赞编写词典是“不朽的事业”“名山事业”,“一部大词典决不是50年可以取消的,可以站个几百年、几千年。一部《说文解字》,到现在还很有权威”。[1]这种不朽是以质量为前提的,吕叔湘先生曾经在日记中提到编写词典的不容易、费工夫,“光一个‘的’字就耗费两小时”,“下午及晚上,处理带回来的疑难词条,六七个小时处理了七八条。‘司空见惯’一条就费了两个多小时,还是没有解决”。[2]这种为质量坚守、反复细致打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提倡,要呼唤、弘扬这种精神,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不仅在内容质量上、在编校上、在装帧设计上都要追求极致、完美,更贴近读者用户的需要。

二、创新:融合发展,融媒体时代的新要求

2010年,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邬书林就在全国第五期辞书编辑培训班的讲话中说:“辞书作为出版业的重要门类,作为基础性的文化工作,关乎整个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如果不用高新科技来武装,不跟上世界潮流,会犯历史性错误。要抓紧研究辞书出版的数字化实现形式,推动重要辞书的数字化,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3]九年来,我国辞书的数字化也一直在艰难探索中前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等多媒体融合发展的融媒体时代,读者即用户的辞书使用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用免费的网络检索、关键词检索代替原有的查找纸质辞书的习惯,传统辞书的功能和价值大为削减。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辞书出版生态链的巨变,辞书的需求与使用、编纂与技术、出版与管理、功能与效应等与之前大不一样,同时技术又为新型辞书——融媒体辞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快捷和便利。辞书出版需要适应这种客观的变化,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技术才能创造性地做好工作,才能不为时代抛弃。我们要培养起互联网思维,要借助技术的优势,掌握好现代化工具,做好新型辞书的出版,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这种融媒体辞书从编纂手段到出版载体都与传统纸质辞书不同。从辞书编纂手段上看,语料库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卡片,辞书编纂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从文本组织形式看,重视跨界,多媒体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从出版载体看,由单一的纸质书变为融媒体产品,从“不会说话的老师”到“看得见听得到的老师”;从检索功能看,检索功能强大,链接方便,便于应用;从用户反馈信息看,反馈交互及时便捷,也为及时修订更新带来便利。《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修订准备先出网络版,《辞海》修订中编纂平台技术和标准的应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APP的发布,都标志着传统的纸质辞书加快了数字化、融媒体化步伐,这是时代潮流,也是大势所趋。

出版究其根源是一种内容产业,“几乎全球所有的大型出版集团均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内容提供商,立足于知识和信息的开发、挖掘、处理、加工和销售活动,改变了传统出版产业的价值链模式”4。所以融媒体辞书也是建立在内容资源基础上,是基于内容资源的多媒体运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能因新技术而忽略了出版内容的本质,但如果不重视、不研究新技术对出版的影响,没有创新思维,不结合融媒体技术走创新发展之路,出版也会陷入困境。

三、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培养辞书人才

守正创新既是对辞书出版人才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我们培养辞书人才的方式路径。新时代需要辞书出版人具有守正创新的能力,但现实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欠缺,现有人才能力不足,储备人才不够,距离现代化的辞书出版人才队伍培养和梯队建设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辞书人才培养上,我们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1975、1988、2013年三次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辞书编写出版规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辞书编写出版的高度重视。围绕着规划项目的实施,开展了人才建设和队伍培训。如第一次规划后开设了词典培训班,参加人员到人民大学脱产一年学习,由国内一流的专家给他们授课。回单位后他们承担了重点辞书项目的出版,结合所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出版界专家型编辑或高校知名的学者。2006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辞书学会联合启动了辞书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培训时间长,培训专家阵容强大,考核严格,在十多年的时间为全国的出版社培养了一千多名辞书编辑,被称为出版界的“黄埔军校”。这种全国层面的集中培训对辞书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辞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由于辞书自身的特殊性,辞书出版人才尤其是辞书编辑的培养、成长有个过程,比一般图书编辑时间长,我们要尊重这种规律,学会耐心等待。要重视系统的培训,在这个基础上要让其在重点项目实战中不断学习提高,让导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这是我们要吸收的七十年来辞书人才培养的经验。例如《汉语大字典》的出版培养了一批术业有专攻的编辑,他们不仅在字典词典出版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在百科全书等图书的出版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汉语大词典》《辞海》一直保留着编纂处的编制,留下的人员也一直在从事辞书修订工作,一批70后、80后已经成长为骨干力量,这是一种青黄相接、后继有人的良性循环。

前不久,《出版商务周报》发表了一篇署名布洛的文章《实习半年后,一个科班生为什么选择离开出版业?》讲述了南方一所高校出版专业的研究生在出版社实习后毅然离开出版业的故事,文中列了六条深思熟虑的理由,之二为:行业衰退问题,书籍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力逐渐变得弱势。之四为:反馈机制太慢,消耗热情。“枯燥的编校过程,常常提前耗光了我的激情”,“编辑工作是个慢功夫,这个工种需要很强的延迟满足能力。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会中途败走,倍感痛苦”。这个案例让我思考现在的出版业对年轻人来说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文中提到的反馈机制太慢、消耗热情的这一点在辞书出版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辞书的写作、出版周期长,可读性不强,日常更多的是枯燥和艰辛,这种成就感、荣誉感在日常工作中的缺失是个不小的问题。如何让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成为忠诚的出版从业者,如何让我们的出版不再是只有纸质图书这一张老面孔,加快融媒技术在传统出版中的运用,这需要我们现有的出版管理者和从业者去思考。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矛盾,热爱与担当还需要一些基础条件和措施来保障来维持,必须让有文化担当和精神追求的年轻人觉得行业有希望,自身有未来,否则怎么可能留得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新时代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做到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要坚守辞书人才培养规律,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不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所谓创新,就是不能因循守旧,要结合时代需求、社会变化、人才特性,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为辞书人才培育提供适宜的环境、土壤。

守正创新培养辞书出版人才,一是要尊重科学规律,要有长期打算,在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上给人才成长时间和空间。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培训基金,引导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鼓励青年人才进行不同层次的深造,不断提升自身。

二是抓住关键问题,分门别类,各有侧重。对辞书出版新人在爱护他们创造性的基础上要加强文化担当、工匠精神教育;对资深出版人更多要补上融合发展这一课,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思维和掌握新技术手段的能力。在融合发展和利用新技术手段方面,不少辞书编写团队走在我们前面,需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提前介入项目。

三是加强机制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创新能力。以良好的机制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职业成就感、荣誉感的获得和倦怠感的解决之道,还需要企业文化发挥作用。

四、结语

守正创新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不仅辞书出版人要有,对其他类别的出版人来说同样不可或缺,只是辞书出版因其特殊性更需要特别强调。出版人才的紧缺和无法留住高素质人才也是行业面对的共同现实,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培养人才也是出版行业必须共同面对的,而在辞书出版人才培养上更要意识到其特殊性,尊重规律,注重中长期规划和短期培训的结合,在创新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在互联网+和语言智能时代,作为出版人,我们面临着更多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唯有守正创新,坚守理想信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方能做出应有的成绩,不辜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辞书工作的艰苦和愉悦——在《汉语大词典》第二次编委会上的讲话.辞书研究,1981(2).

2. 转引自:冉淮舟.词典的故事.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3.

3. 邬书林.提高辞书出版水平,建设辞书出版强国.辞书研究,2011(1).

4. 申亚妮,张国宁.大众图书出版IP开发与增值模式,现代企业,2017(11).


作者:王祝英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