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200.汪美晨——新中国出版人奋进70年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汪美晨   2019年10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汪美晨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8级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

正值祖国七十华诞之际,回首新中国出版人走过的路程,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前辈们用理想和信念披荆斩棘,用汗水和希望浇灌成功的花朵,才让道路两侧繁华似锦,激励着一代代出版从业者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这伟大的事业。

一、对“编辑”二字心存敬畏

编辑作为守门人,需要心系作者和读者,出好书,权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建设人类文化宝库贡献自己的力量。范用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从以下两位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一览新中国出版人的坚守与责任。

著名军旅编辑家黄涛穷尽一生为解放军出版事业付出自己的心血,始终致力于革命军事史料的编纂工作,他曾说:“编辑是个没有星期天的职业,八小时之内成不了好编辑。”在《星火燎原》丛书编辑工作中,黄涛先生自始至终都坚持“三编”过后方能成书的程序:第一步试编文稿,将初稿打印,听取各级领导的意见,送军事科研单位等审核;第二步将改编稿打印,分送英雄所在部队,让官兵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步再将试编稿通过座谈会等听取社会各界的反映。正是这严谨的编辑作风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才让黄涛打磨出一部部优秀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董保存,经历了近四十年编辑路上的漫漫风雨,有过自己编出的书一夜之间走红大江南北的惊喜,也有过历尽千辛万苦却没有达到预期的失落。他认为编辑追求的“名”,就是要推出名家,编出名作,创造名牌;编辑追求的“利”,就是要编出要对整个社会有利、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对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有利的作品。他认为编辑应紧跟时代潮流,争取做阅读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董保存先生编辑的《亮剑》《红高粱家族》等作品深入群众生活,接地气,与人民的文化需求相契合。

二、立足专业,发挥所长

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一个现代编辑领军人才,一定要有相应的专业才华和学识。学界曾经有一种说法:一个编辑半个学者。例如叶圣陶、邹韬奋、张志公、周建人、郑振铎、贾祖璋等,都有过相当出色的专业研究和写作成就。从以下两位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一览新中国出版人的专业素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金盾出版社社长张延扬,从一个战士报道员,成长为出版行业的领军人物,拥有编辑和作者两种身份,不仅著有报告文学集《弯弯的路》等,参加98抗洪抢险等一线报道,多篇新闻报道和论文获全国、行业或省部级奖项。近年来,他还研究和探索我国出版发行业的成功做法和未来发展趋势,撰写并发表多篇理论文章。为出好大众实用科技图书,金盾出版社从社领导到编辑室主任、编辑,以及发行人员,都要经常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在调查研究中获取选题。为了争取专家教授撰写“三农”书稿,农业图书编辑室的编辑人员,每年至少两次到农业院校和农科院所进行走访,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座谈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策划符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实用科技图书选题。

中国农业出版社副总编辑陈江凡始终奋战在农业出版领域第一线,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参与到编辑《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工作中,该书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这次编辑经历让陈江凡受益匪浅,他觉得编辑工作要按出版规律办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百科全书的权威性是靠科学的工作流程奠定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工作流程,包括总体规划、卷目设计、体例规范、商定主编、成立编辑委员会、制定结构大纲、筛选条目、商定作者、编写样条、体例宣讲、初审、复审、终审、单项核查、索引编制等,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他认为做好编辑工作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作风和思维习惯、工作习惯。在感情上要充分尊重作者,在书稿上要怀疑作者。相信作者而不盲从书稿,编辑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在工作作风上才会重视每一个内容和表现要素。

三、重视实践性,传承经验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认为,出版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不像学术研究或者教学那样,有一套完整的操作规范,它是一种直接的实践性工作,它将文化、学术和商业交织在一起,从事出版行业,一定要有实践经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编辑,甚至一个优秀的出版领导。

既然出版是一个实践活动,很多实践经验并非理论可以代替,所以师徒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沈昌文先生在俞晓群的出版之路上给予了他很多实践性的帮助。沈先生在出版界扮演着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他既经历过民国,同时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处于中国的出版中心,再加之沈先生本身做过很多书,接触过很多人,老一辈人的实践经验对于年轻的从业者来说十分重要。

四、坚守主业还是多元化发展

随着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不断推进,各出版集团在坚守主业还是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定位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裁陈昕始终把“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作为企业的光荣使命与不懈追求,认为出版集团必须利用资本、驾驭资本,但不能成为资本的附庸,坚持出版更多的好书是出版业永恒的主题,出版人应努力传播文化积累,做高擎火把的人。同样坚持主业的还有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童健,他始终认为,出版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应把目光放在文化产业本身,而出版集团的首要任务则更纯粹——“做好书”,其余均次之。但也有不少出版集团,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等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如何发挥集团自身优势及特色,探索出版经营道路,适应时代潮流,这些都对出版人提出了新的考验。

五、融合发展召唤复合型人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安徽出版集团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总编辑、编审李旭认为互联网和数字出版作为“高科技”行业,既通技术又懂内容和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是所有数字转型单位所急需的。当技术上不成问题时,内容策划、活动策划、运营推广日益提到议事日程;反过来,当这些环节都提升之后,对技术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作为传统出版的从业人员,一定要了解数字出版技术,要对数字出版技术与传统出版的融合有一定的研究,尤其对于新一代中青年出版人,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否则将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如今是富媒体时代,对传统出版的接纳是需要的,但是是有限的,人们大多数时间是在读电子阅读器、iPad、智能手机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信息如何能传递出去,让人们除了读这些数字阅读终端之外,还能回过头来读纸质图书,可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六、热爱出版是共同的信仰

纵观优秀出版人的事迹,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对出版深沉的爱激励着他们在出版事业上默默耕耘。范用只念过两年私塾和四年小学,全靠自学和不断实践成长为一代出版大家,对于出版,范用说过他看重的是纯正的动机、良好的愿望、认真的态度。

《沉醉于书香国度:范用传》提到,范用之所以工作时干劲十足,正是因为他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出版事业,人的一生恐怕没有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更为痛快的了。他热爱这份高尚而又庄严的工作——唯有热爱,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的源泉;唯有热爱,才能在奋斗之路上感到自我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也唯有热爱,才能在与困难搏斗的过程中不气馁,不退缩,不迷失方向。离休后,范用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出版界,他享受着出版工作给他带来的快乐。

忆往昔峥嵘岁月,前辈们的身影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启明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民族人文素养,出版人们肩负着相同的出版使命。吾辈当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作者:汪美晨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