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99.李贤平——老出版人的口述整理专题 诚诚恳恳做人,认认真真编书

作者:李贤平   2019年10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李贤平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图书编辑部主任

李春林,1945年生,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7年大学毕业后,长期在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从事编辑、编审工作。一辈子编书、写书,孜孜不倦,一辈子与书为伴,结下不解之缘。1993年,江西还没有“编审”(教授级)系列的职称评委,他就在北京评上“编审”职称,是江西出版最早的编审之一。他出版了诗集、评论集、散文集、长篇小说等10余部著作。他编辑出版的书装满了他家书房四壁的书柜。他参与了创办《百花洲》《微型小说选刊》两份文学杂志。2011年7月,他在中国郑州小小说节上获得全国小小说(微型小说)事业推动奖。

一、会创作的编辑能更理解作者

1.我知道,20世纪60年代末,你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报社见习一年,便分配到江西人民出版社当编辑。能否具体谈谈那时的编辑经历与体会?

李春林:那时节,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我怀着一颗年轻的心,兴致勃勃地去出版社报到,不料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牌子刚被摘下。几乎是扫地出门,社里的编辑人员大都下放农村了;出版社的一座小巧院落,也被盲人医院占领。我好不容易找到报到的地方,是一个停办的学校,门口挂的则是江西省新华书店的招牌。守门人告诉我,江西人民出版社被撤消后,只留下少数编辑在省新华书店的一个编辑组里,从事毛主席著作的印制,和“两报一刊”社论的单行本出版,偶尔编辑一些文化通俗读物。

走进这个编辑组,但见空荡荡的一个大教室里,只有几张办公桌,五六个编辑,沉默不言,都在读毛主席著作。胡友藩作为这个小组的临时召集人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向我介绍早一星期从学校来报到的陈俊山。我同陈俊山曾有一面之交,此地相见颇为亲切。他告诉我这里原是一个省级综合出版社,现在被特殊运动搞得支离破碎,他也因运动停止了读研究生,才到这里来的,相信今后国家总还得要文化吧,还得出书吧,还要有作家,还得恢复出版社。他的声音说得很小,我听后坚定了决心到这里来上班。不日,胡友藩和陈俊山到我住处为我搬行李,开来一部装书的大货车。殊不知,我除了身上的衣服外,就只有一个手提的小木箱,这部解放牌大车大材小用,将我和我的整个家当,轻飘飘地拖进了出版社。

初来乍到,我的业务水平不行,知道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记得刚过“运动关”的资深编辑汤匡时,很使我敬重。他是知名的文学翻译家,从上海的出版社来到江西,责编了许多好书。我经常向他请教,他对我这个青年编辑毫不轻视,而且颇有耐心,有问必答,经常笑呵呵的。他用自己责编的图书做范本,教我如何从整体上审视和把握一部书稿,又如何过细地逐章逐节地发现问题,一定要同作者商量,然后共同修改、润色,至少要看三遍,最后使书稿成为一部受社会欢迎的书。他常说做编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文革”时被撤销的出版社刚刚恢复名称,挂起招牌。那时全省只有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寥寥无几。“文革”中被打倒的作家渐渐得到解放,作者来稿非常踊跃,久处书荒年代的读者,读书欲望空前高涨。我们社里四名文学编辑,每人独当一面,半个月或一个月就要编辑出版一集文学作品,名曰《革命文艺丛书》,这样,还是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

2.您是一位在诗歌创作上很有成就的诗人,请介绍一下诗歌创作历程。

李春林:初到出版社做编辑时,我不搞写作。跟作者谈稿件意见时,偶尔听到有人话中有话地说,编辑是动口不动手的。我便意识到编辑也应写写作品,才能更理解作者。1973年编辑之余我开始了写些诗歌作品,最初,我都用笔名发表,1977年,我第一次用真名在国家级的《诗刊》发表诗作《五老峰之歌》。之后,陆续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国家级报刊发表了许多诗歌。我的第一部诗集《枕流歌》在江苏出版,收集了在报刊发表的诗作,后又出版了《夏夜的风》。1987年12月,我出了一部专写庐山的新诗集《庐山梦》,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庐山申报世界遗产的庐山著述目录中。后来,诗集《盈盈的爱》出版。《诗刊》发表的评论称我的诗作为“江西诗歌创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代表作。”我的组诗《春夏秋冬》曾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创作奖,诗集《夏夜的风》《盈盈的爱》相继获江西省首届、第二届谷雨文学奖。2017年,在由中国新诗研究所(西南大学)等主办的“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中,我被评为“百位最具实力诗人”。著名诗人朱子奇曾这样评价我的诗歌:“他始终注意了避免俗套。题材、语言,都很少一般化。这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诗意。作品清新流畅,又有节奏感和音韵感。”在诗歌集出版的同时,我还出版了长篇文学传记《杜甫》,出版了文学评论专著、散文集和长篇小说等。

我有作品发表、出版后,全国各地有更多知名作者向我投稿,我收到的来稿质量大有提高,跟作者交谈稿件意见时也更加得心应手,更加融洽,创作对我的编辑工作大有帮助。

二、参与创办《百花洲》与《微型小说选刊》

3.《百花洲》杂志是江西在全国有名的文学期刊,您是参与创办者之一,请您谈谈创办的大致过程,遇到了什么难处?

李春林:20世纪70年代初,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牌子重新挂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式恢复体制,设了文艺编辑室,并搬到南昌市百花洲路办公。1979年的一天,汤匡时突发奇想,在编辑部提出要创办一家大型文学期刊,这刊物的开本要像全国当时仅有的上海巴金办的《收获》一样,内容也要向《收获》看齐。这大胆的设想,志存高远,是解放思想的体现,顺应了时代潮流,立即得到了编辑们和社里有关领导的首肯。于是,由老汤紧锣密鼓地制定详细方案。

老汤紧抓住这历史的机遇,火速向全社征集刊名,当时我第一个应征,在会上提出取名《百花洲》,理由一是国家正在提倡文学创作要百花齐放,这也是办刊的宗旨,符合政治形势要求;二是百花洲是南昌美丽的风景名胜,知名度高,其时出版社正在百花洲路3号办公,很有地方特色。我的提议经过编辑大会复议,一致通过。这刊名便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说是编辑大会,总共就是四人。老汤年纪最大,我最小,中间二位今已作古。

接着,老汤安排大家出主意,由名人来题写刊名,一时找不到适合人选。我曾在图书馆寻到清代布政使彭家屏题写的碑刻,刻有“百花洲”三个大字,古朴苍劲,终因没有复制技术而放弃。后来,老汤决定从鲁迅的手迹中集字,美编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找到了鲁迅的“百花洲”三字手迹,集在一起,亮丽舒畅,令人耳目一新。

在征求刊名、集字的过程中,老汤一人埋头苦干把创刊号的稿件编好了,编后记也完稿了。这编后记就是创刊词,只是低调地放在最后面。刊物上没有主编、责编名单,实是老汤一人主持执行全部编辑业务,我跑跑腿组织了这期的诗歌稿,后来开辟了一个“花洲诗会”专栏。上级同意《百花洲》出版的指示一下达,创刊号《百花洲》很快就付梓了,1979年8月问世。封二有一幅《小平同志在南昌》的油画,背景应是新建拖拉机厂。创刊号只标明是《百花洲》文学丛书1979年第一期(总第1期),定价1.05元。不定期出版,实是摸着石头过河。《百花洲》创刊了,并一炮打红。40年来,《百花洲》影响了文艺界,并沿袭成立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从此“百花洲”的含义,便多了一个与文学和出版有关的文化诠释。

4.全国百种优秀社科期刊的《微型小说选刊》,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一大辉煌。您参与了这份期刊的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请您谈谈创办《微型小说选刊》的过程。

李春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种图书竞相问世,武打成风,言情泛滥。时代呼唤适应改革开放快节奏生活方式、信息量大、品位高雅的文艺读物。1984年夏季的一天,当时江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王冶民找到我,要我总起承,搞一个微型开本的小说选刊,及时选编全国报刊上发表的优秀的最短篇幅的小说。这种小说还无统一名称,我们就叫微型小说,他要我先写出一个办刊的方案来。其时,改革开放浪潮激荡人心,新事物层出不穷,微型小说崭露头角,一个“微”字与改革开放快节奏步伐,一拍即合。经一番调查研究和多方联系,我很快就把这份杂志创刊号的提纲,交给了王副社长,最后决定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和《光明日报》社联合组织成编委会,创办这个刊物,定名《中国微型小说选刊》。由我在南昌主持日常工作,任编委和责编,全面负责编辑、校对、印制、发行。编委会还吸收了这两家单位之外的一些作家参与。知名作家王蒙、冯牧、冯骥才、叶君健、杨沫、严文井、吴泰昌、张洁、孟伟哉、俞林、管桦等为刊物顾问。《中国微型小说选刊》创刊号在1984年10月出版发行,首次印刷20万册,并一售而空。1985年创刊一周年时,我参与了在北京举办的、以刊物名义组织的繁荣微型小说创作座谈会。座谈会得到了全国诸多著名作家支持,叶君健、杨沫、严文井、吴泰昌、唐达成、张抗抗、张洁、孟伟哉等与会鼓励;王蒙为刊物题写了刊名,阳翰笙、叶君健、冯牧、孟伟哉、唐达成、管桦、冯骥才等为刊物题词。他们一致支持和推动微型小说这种新事物,成长发展。

因了体制问题,后《光明日报》退出《中国微型小说选刊》,由江西人民出版社独立主办,刊物更名《微型小说选刊》,按正规体制管理,正式出版。后我任主编,王冶民任社长。刊物走上正规运作,转型之时,编辑部只有我一个专业编辑,我还兼着出版社图书编辑室主任的任务。那时找了许多编辑都不愿来《微型小说选刊》编辑部工作,是因草创时期,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借用工作室连电扇都没有,工资低,工作量大;还因行内有偏见瞧不起微型小说太“微小”的身份。我就这样跌跌撞撞,一人挑着编印发整副重担,既是责编,又是主编,便组织刊外力量,一走就走了八年艰苦垦荒的路,刊物每期订数都在10万册、20万册,不断递增。因机构人员不全刊物曾多次被整顿,同时又因刊物质量好、影响大、发行量高,越整顿声誉越高,在许多刊物停刊的情势下,《微型小说选刊》终未停刊反而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充实选刊力量,《微型小说选刊》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与上海、北京、郑州等全国兄弟报刊一起发起组织了中国微型小说学会。1994年,我代表《微型小说选刊》参与倡导举办首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赴新加坡与会并发表有关微型小说的论文,后来在国内外又举办了多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我担任过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曾任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顾问。2005年,我退休。30多年过去了,《微型小说选刊》经历了双月刊—月刊—半月刊的创业、成长、改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如今幼苗长成大树。当今中国文坛,微型小说方兴未艾,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小说独立文体;微型小说,从中国开始向全球华人世界崛起,《微型小说选刊》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当下,国家级刊物《小说选刊》还专门开辟了与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并驾齐驱的“微小说”专栏,“微小说”专栏就是选登全国最优秀的微型小说。我退休后还被《小说选刊》聘任为特约编辑,为《小说选刊》“微小说”专栏服务。2011年7月,我在中国郑州小小说节上获得全国小小说(微型小说)事业推动奖。

三、愿意当作家和青年编辑的朋友

5.您除了编辑杂志外,还责编了不少省内外诗人、作家的文集。请您大致谈一下情况。

李春林:我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后转入人民社派生的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工作近四十年,除了编辑刊物外,还编图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日均看稿两万字。夜以继日,日积月累,四十年如一日,责编的样书挤满两个书橱,质量上,从未有过不良记录。忘不了的则是受到读者喜爱的书及其作者,如获全国金钥匙奖和畅销书奖的《唐诗三百首详注》,30余年来发行量长盛不衰,已成传世之作。为积累和弘扬地域传统文化,我系统地编辑了江西历代名家诗人诗集,自陶渊明到蒋士铨,如《江西历代诗人作品选》《陶渊明集浅注》《八大山人诗抄》;同时为普及读者又以江西古今名胜为线索,深入浅出地编辑了系列山水风景诗选集,如《庐山历代诗选》《滕王阁诗选》《江西名胜诗选》等数十种;还以古诗三百首系列,选评历代诗词,如《诗经三百首详注》《唐诗三百首详注》《宋词三百首详注》《建安诗三百首详注》等;也有介绍现当代江西名人的著作和传记,如我责编的《傅抱石传》(获中国首届(1990—1994)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和编辑奖)和《石凌鹤传》等。

江西当代作家很多。在“文革”前,只有三人出过长篇小说,出版专著的很少;而我做编辑以来,江西经我手当责编的,就有87人次出了个人专集或长篇作品。其中,不乏文莽彦、郭蔚球、李耕、吕云松、陈良运、陈世旭等名闻遐尔的作家、诗人,也有如陶今雁、曾铎、邵鹏健、唐满先等名教授,还有如王一民、邱恒聪、黄立民、温燕霞那样一举成名从此走上文坛的幸运儿。我还为中国现当代许多著名作家责编过著作和文集,诸如端木蕻良、叶君健、邵燕祥、马烽、茹志鹃、王愿坚、峻青、王汶石、杨金亭、徐刚、韩作荣、峭岩等。我为毛主席的警卫员吴吉清责编的《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已成文献,已由文献出版社重印。

6.您编的书,遵循大编辑家邹韬奋的“创造精神”。用您自己的话说:“编辑必须在种种因素制约下去进行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邹韬奋先生倡导的创造精神,就是要敢在人云亦云的氛围中,力排众议,标新立异地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又代表着文明前进的潮流,编辑在审读书稿时,要有能力将眼光立在时代潮流的峰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期待您对现在的青年编辑说几句,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

李春林: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欣逢改革开放的春天,发扬“创造精神”,写出有创新性的作品的机遇来到了。《百花洲》的编辑们抓住时机,组织庐山笔会,邀请全国著名作家,诸如蒋子龙、张贤亮、李国文、张弦、古华、陈国凯、戴厚英、莫应丰、张抗抗、铁凝等一二十位,先后到庐山,参加庐山笔会。我以编辑身份参加,一方面做服务工作,一方面跟作家交朋友,一方面组织书稿。我们不但收获到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好作品,还受到作家具有创造性精神的鼓励,明白了要了解作家,懂得作家,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才能发现好作品,懂得了应该怎样做好编辑工作。

我愿意和现在的青年编辑作朋友。作家蒋子龙对我们说过:“编辑是藏在水泥柱里面的钢筋,作者是露在外面的水泥。”这是蒋子龙谦虚,尊重编辑。其实,钢筋也是作者的,编辑只在制作钢筋水泥时浇了一点水,钢筋水泥一经成功,水就不见了。而这水也是作者的,编辑不过掌管了一下水壶。目的只有一个,让这支撑大厦的钢筋水泥永不坍塌,而一旦出现伪劣产品,责任都是编辑的。编辑出版无小事,我心知肚明,一辈子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不敢糊涂一下。我只是个负责任的编辑,而不是优秀编辑。

自我进入江西人民出版社的大门后,我的人生就从学校步入了社会,出版社也就成了我的家。我在这里恋爱结婚、生儿育女,直到退休,当下含饴弄孙;注定了这一辈子的命运,就是认认真真编书,诚诚恳恳做人,为他人做嫁衣裳。寒来暑往,当年青丝三千丈,而今白发两鬓飞。我想和现在的年轻编辑朋友说一句:编辑生涯,甘苦如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无怨无悔。


作者:李贤平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