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96.刘向辉——在经验与理论之间

作者:刘向辉   2019年10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刘向辉 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

曹维琼的《微观编辑学》一书于2018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作者26年编辑从业经验的一个理论总结,其中既有对构建编辑学体系的理性思考,又有对编辑人才培养方法的揭示,更有多年来亲身经历的编辑案例的佐证和分享。以一个编辑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微观编辑学》和曹维琼的从业经历,使我对编辑的行业特性和人才的成长规律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

曹维琼,1954年出生,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学硕士。1988年进入贵州人民出版社工作,2006年任贵州人民出版社社长。2009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2014年退休。在出版社工作的26年中,共编辑图书200余种,其中获国家级奖项6种,省级奖项20余种,由其担任主编的《亚鲁王书系》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退休后至今更是接连策划、主持、主审《侗族大歌音图典》《中国贵州民族服饰全集》《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等大型丛书。多年的从业经历和对编辑职业的认同、热爱,使其在不断取得职业成就的同时,也从未放弃过对从业经验的总结和对编辑学的理论思考。《微观编辑学》正是这样一份答卷。

一、案例为基:在经验的积累中不断成长

有这样一种说法表明了编辑行业的特殊性:编辑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因为编辑每次面对的书稿内容是不一样的,所面对的作者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编辑在具备一定的职业基础技能上,更多的是要面对和解决特殊性和个性问题,因此,就决定了编辑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只有尽可能多地参与不同项目,积累经验,才可能拥有在不同场合下处理不同问题的技能。姑且不论这种说法的正确性有多大,但至少有一个普遍的实际现象摆在我们面前:所谓编辑大家的群体更多的是实践家,而非理论家。编辑的成长和成就是靠时间和项目积累起来的,在这方面,《微观编辑学》给了我们不错的启示。

1.从参与开始,树立项目意识、实践意识

编辑的职业技能从何而来?一方面是编辑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就是编辑经验的积累。编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无论是选题策划、编辑校对,还是装帧印刷、发行营销,编辑学理论的学习并不能替代编辑实践技能的训练。所以,做好编辑职业要树立的第一个意识就是实践意识,或者说项目意识。

对照曹维琼的从业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从社级重点项目,到省级重点项目,再到国家级重点项目,成绩由这些项目聚集而成,经验也由这些项目积累而来。以他在《微观编辑学》中举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为例,该套丛书为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那时,曹维琼刚毕业分配至出版社工作,正如他所讲:“适逢其会,我有幸参与了丛书的编辑工作,担任其中6种图书的责任编辑。其中《资治通鉴全译》是丛书的压轴之作,也是我编辑生涯的标志之作。”正是这种机遇意识、参与意识、项目意识,使其在项目参与中崭露头脚,这样一步步走向职业生涯的高峰。在后来的总结中他又说道:“主持完成《资治通鉴全译》的组稿编辑出版工作,使我对编辑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归纳总结为四条经验,其一是四勤,即做编辑要能吃苦,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脑勤、嘴勤、腿勤、手勤。”没有这种勤的精神,没有这种从项目实践中做起的精神,不可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些项目经验的积累,所谓的理性总结和理论提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微观编辑学》每章都有“案例分享”部分作为佐证,这些项目案例既是对理论分析的佐证,也是进行理论分析的材料来源。

从基础做起,从参与开始,一切从实践中获得。从简单项目开始,从单本图书开始,然后是套书、丛书、大型项目,在经验积累中成长。这应该是一个编辑成长的合理途径。

2.深耕特定领域,形成编辑的专业方向

有人说编辑是“杂家”,知识面要宽、要杂,因为每次面对的图书内容不同,尽可能宽的知识面才能应付编辑职业的不同要求。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错,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层地分析。编辑职业要求编辑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编辑知识,编辑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编辑专业知识,包括编辑理论、编辑素养、编辑技能等职业知识;二是专业学科知识。编辑不仅应该是编辑行业的专家,也应该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专家,编辑应该有其他学科上的方向性、专业性,这样才能深耕细作,聚合资源,打造精品。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成分个数居全国第二位,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多样的民族造就了多彩的文化,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地方出版社应该抓住抓好的重要出版资源。《亚鲁王书系》《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中国苗族服饰图志》《中国贵州民族服饰全集》《侗族大歌音图典》《苗族口传活态文化元典》《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这些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大项目,全部是对贵州地域资源的一种整合,表现出了曹维琼一以贯之的出版方向和出版理念。他也曾在多种场合说道,我热爱并热衷于贵州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我不是学院派的理论专家,但我是出版界的民族文化专家。只有在不断的积累中成为某一个学科领域的专家,才有可能发现、策划更多更好的选题,才有可能聚合更多更专业的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

出版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虽然现在已经是信息化的时代,但作者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在地域分布上还是不均衡的。尤其是在图书市场越来越细分的情况下,更需要综合专业背景、个人兴趣、出版资源、出版社定位等因素来选定出版方向,一旦选定,就要持之以恒,深耕细作,形成特色。

3.总结经验,为编辑理论的提升积累素材

“编辑不专”是一般人对编辑职业的认识,现实中从事编辑职业的人多数并非编辑专业出身,因此就造成了编辑学在院校学科设置中不被重视的现象。所有学科的人都在从事编辑,似乎也都做得不错。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在人的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在不自觉地接受编辑学的训练并形成自己的编辑技能,因为从广义上来说,编辑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整理、传播活动,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具备这样的技能。但对编辑来说,其中有一个从自然到自觉的转换过程。

从自然到自觉,靠的就是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强化。《微观编辑学》的最初来源是针对新进编辑的入职培训讲座,经历了讲座—讲稿—讲稿集—编辑的N空间—微观编辑学这么一个过程。《微观编辑学》中说道:“我们对编辑学理论的认知,经历了从编辑业务知识介绍、编辑实践经验总结、编辑问题理性思考、探讨编辑理论构成、编辑实践案例解析到形成编辑学认知体系等六个阶段。这个过程,是编辑理论认识不断拓展深化,编辑思考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理论从实践中来,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微观编辑学》的基础是项目案例和经验总结,以作者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总结在这些案例中所获得的经验,目的是帮助编辑提高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才不断地有理论思考和系统总结,最终才形成了构建编辑学系统理论的尝试。

经验的总结靠思考、靠交流、靠写作,衡量编辑成绩的标准在质不在量,否则也只可能成为一个“编辑机器”而成不了出版家。编辑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意、创造活动,少不了理论思考和价值判断在里面。参与项目的目的不仅在于出版了多少图书,更在于在项目中总结了多少经验,提高了多少认识,形成了多少理论。

二、共性探讨:编辑学体系构建的理论尝试

编辑不单指一份职业、一种职业技能,更是一门充满理性思维的应用性理论学科。在编辑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编辑理论,对编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如果过多地强调编辑的经验性和实践性,而淡化了它的理论性,势必会将编辑这门学问简化为一种应用性的技能,而忽视了编辑学科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微观编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分享的图书案例,更在于它对构建一种编辑学理论体系所做的尝试,其视角、方法、旨归更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1.从编辑个体行为视角出发,形成编辑学研究的N个空间

微观编辑学的出发点是编辑个体行为,它不以图书出版总行业、总过程为研究对象,不研究图书出版活动的运行规律、发展态势、政策导向,而着眼于编辑个体活动,因而是具体的、基础的、个体的。微观编辑学关注的是编辑工作流程、编辑行为理论、编辑选择抉择等,研究目的在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抉择和行为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回报,因而又是实证的。

在总结案例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融通,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构编辑学,就形成了支撑微观编辑学理论的系统框架。因编辑的工作过程涉及政治、管理、经济、文化、美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因此对这些问题解答就构成了编辑政治学、编辑管理学、编辑经济学、编辑文化学、编辑美学、编辑哲学、编辑法学、编辑社会学、编辑心理学等。这些观察视角和编辑学方法构成解决编辑问题的基础理论,是构成微观编辑学的系统框架。微观编辑学与宏观编辑学的差异只在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存在重要性和复杂性的区别。微观编辑学的N个研究空间,注定了它的延展性、交叉性和掌握起来的难度性,它的个体性、实践性又决定了它是每个想做好编辑这个职业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2.以生态学的系统结构,构建编辑生态学

生态学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一个学科,它研究特定环境中的群落共生、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物质循环、运行场域等问题,生态学可以用来分析自然现象,也可以用来分析人类社会,于是便形成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生态学的着眼点在于系统的和谐共生和持续发展,因而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系统。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编辑活动,便成了构建编辑生态学的一个尝试。

把生态学原理引入编辑学研究,编辑行业可以形成不同的生态结构,如编辑个体生态、编辑群落生态、出版业生态等。微观编辑学关注编辑个体活动,因而所要探讨和研究的是编辑活动的生态系统。“编辑生态系统是指围绕知识传播、选题策划、作品创作、图书生产与阅读消费互相作用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单元。”在《微观编辑学》一书中,作者将编辑生态系统归纳为六个要素:编辑活动平台、编辑共生群体、知识循环转化、能量流动转移、信息传递形式、系统运行范式。编辑生态学的六个维度,虽然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它的目的是明显的,即以黏合剂的效果将微观编辑学研究的N个空间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系统,进而保证编辑活动的持续、和谐。编辑学研究的N个空间是解决具体编辑问题的方法论,是构成微观编辑学的原始材料,而编辑生态学则尝试解决了各个材料之间的衔接和融合问题,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

3.以编辑实践为归宿,完善、丰富编辑学理论

“编辑学理论以编辑实践为基础,从编辑经验中提炼,用以指导编辑实践。通过编辑经验总结,上升到编辑理论认知,再到理性地分析编辑案例。这是编辑理论素养提高的一种方法。”结合曹维琼的从业经历和《微观编辑学》可以看出,微观编辑学的提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编辑实践案例中提炼,夯实了编辑学体系框架的基础——用专业学科理论进行解读,形成了编辑研究的N个空间——用编辑生态系统的理论进行审视,搭建了编辑学理论体系。编辑学理论的研究以编辑实践为归宿,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编辑活动的开展,这是由编辑学研究的实践性特点决定的。

《微观编辑学》所做的探索丰富了编辑学理论研究。学院派的编辑学理论研究,往往侧重于宏观出版业的研究,或者编辑思想史的梳理,而或多或少忽视了以编辑个体活动为视角,关注编辑活动的开展,研究选择、判断、实施、评价等行为活动。《微观编辑学》的实际价值要由他人和历史来评判,但至少这样的尝试视角和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在弥补和丰富编辑学理论上,值得后来人思考和借鉴。

三、在经验和理性之间:编辑人才成长模式的思考

《微观编辑学》给出了一个编辑人才成长的模式——从编辑实践提升到编辑理论,又用编辑理论指导编辑实践。这是认识论一般规律在编辑活动中表现,值得我们重视,同时也为编辑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范本。

1.树牢项目意识,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提高

从编辑实践开始,是对一个编辑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因为广义上的编辑技能,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具备,对于一个把编辑当成职业的人来说,所要考虑的是更加专业的编辑技能、编辑素养、编辑知识,这需要在编辑实践中提炼,在编辑实践中积累。编辑实践是编辑理论的来源,编辑理论的学习不能脱离编辑实践。因此,编辑应该把项目意识、实践意识放在首位,在不断的编辑实践中成长。

编辑实践经验的积累靠的是不断的项目参与,只有尽可能多地参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项目,在项目实践中获得锻炼,编辑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是可能的。项目意识,也即产品意识,编辑的角色也即产品经理人的角色。对于编辑个体活动来说,只有全流程参与、全方位总结,才有可能在实践和理论的融合上有所提高。

2.继承、提炼、借鉴,形成编辑理念和编辑理论

编辑的实践性并不否认它的理论性,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在提炼的基础上、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编辑理念和编辑理论,进而才可以更好地做出价值判断,指导编辑实践。

编辑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古人也许没有专门把编辑作为一门学科去研究,但伴随着文字的出现,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传播,编辑活动就出现了。古人的删消冗余、规范文字、分类编目、校雠辨伪、聚类辑佚等活动,都是编辑职能的体现。尽管有些职能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些千百年来积累形成的知识,是我们今天开展编辑活动必须要继承的。不管今天的传播内容、传播介质、传播目的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传播文明、传承文化的编辑使命不会变;不管前人的编辑智慧零散也好、不成系统也好,编辑活动的本质一直没有变。继承他人的智慧是形成我们自己编辑理念的基础。

在编辑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总结编辑经验,形成编辑理论,再去解决编辑实践中的问题,是编辑学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的途径之一。就编辑个体活动来说,要以编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口,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编辑理念,再在编辑实践中用编辑案例检验自己的编辑理念正确与否、完整与否,只有经过这样不断提炼、检验的循环往复,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的编辑理论。

编辑所要面对的内容资源和所要处理问题的庞杂性,决定了编辑学理论的融合性和交叉性。编辑理念的形成不能固守于编辑专业自身,要充分借鉴、利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释、解决编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版内容的扩展、传播介质的变化,都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融合的眼光来看待编辑学的发展问题。编辑研究的N个空间的提出,就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找出解决编辑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融合才有发展,借鉴才能使编辑学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3.循环往复,在经验与理论之间螺旋式上升

编辑学理论的探讨,目的在于解决编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就存在一个提炼、解决、检验、再提炼、再解决、再检验……这样一个不断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编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在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完成的。在编辑日常工作中,尤其应该注意提升视角,主动总结、提炼在编辑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形成系统的理论思考,然后再在新的项目中进行指导和检验,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编辑理念,提升编辑知识结构和编辑综合素养,才可能更好地开展编辑实践。

四、结语

《微观编辑学》从编辑的视角观察编辑学,用编辑的语言描绘编辑学,拿编辑的案例诠释编辑学,以编辑的探索丰富编辑学。从编辑个体实践活动出发,最后落脚点是如何更好地开展编辑实践活动。从更深层次来看,其实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使我们对编辑活动和编辑学理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启迪必将对编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编辑学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作用。

参文文献:

曹维琼、张忠兰:《微观编辑学》,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作者:刘向辉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