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94.杨忠杨、乔晓鹏——借产教融合“东风”培养出版人才

作者:杨忠杨、乔晓鹏   2019年10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杨忠杨 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助教,陕西省出版协会会刊《书海》杂志编辑部主任


乔晓鹏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摘要:当下国家对于产教融合实施多项决策,将产教融合正式与高等教育连接起来,或将成为今后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和参考。回望国内研究现状,针对编辑出版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少。立足产教融合政策,结合出版业发展历程,编辑出版专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此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要规避误区,找准重心,为产教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提供方向与思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

国内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95年江苏无锡市技工学校,该校提出产教融合是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1]此后十余年未有相关成果产出。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产教融合的相关论文集中在职业教育层次,相关学者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特点、难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宏观和微观方面,结合实践做了分析探讨。本科、研究生教育等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袁靖宇[2]提出产业与高等教育关系发展的六个阶段,张鹤[3]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并给出了国外产教融合发展的参考建议。这些学者的研究在宏观上迈出了本科、研究生教育层次产教融合研究的脚步,但尚未涉及具体专业发展的研究。

同时回望我国“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教育部最早于2011年,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时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4]“十九大”报告专门就加强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做出重要决策,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部署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9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多部门公布《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点领域,推动‘双一流’建设等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5]该方案旨在推进教育、人才、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在政策上将产教融合正式与高等教育连接起来,或将成为今后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和参考。

产教融合不仅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制度安排,也成为经济制度、产业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的组成部分。[6]教育与产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产业的主要功能是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产业提供人力资源这一生产要素。[7]从概念上来看,产教融合体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分工的融和,二者带有天然的差异性。笔者认为产教融合体现着产业和教育两种不同的产业形态,为了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利益目标在组织制度等宏观和实践操作等微观上深度融和。

当前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使一些高校认识到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因为师资匮乏、目标不明确等主、客观原因,导致培养的学生成为能说不能干的口头理论家。再加上本科阶段的理论储备有限,专业业务素质不够强,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被行业认可。本文通过分析产教融合政策,提出其为编辑出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在发展中要规避的错误导向,并给出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建议。

一、产教融合给出版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

1.1增进双方了解,缩短就业后岗位适应期

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企业不再单纯以人才的接收者和使用者角色出现,企业将以培养者的角色和学校一同出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相关出版单位等可以介绍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给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用人需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了方向和辅导。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双方增进了解,学生毕业到单位后能缩短角色转换周期,能尽快上手,即使跳槽到其他单位,对于本行业的发展也不至于陌生,且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

1.2解决高校老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新教师引进门槛高,普遍要求博士学历,且年龄在35岁以下,这就导致很多编辑出版专业的新老师一路读到博士毕业,虽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没有深入行业实践工作过。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性强,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具备宏观的理论水平,也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水平。产教融合能为人才培养的“双师制”提供保障,企业的业务骨干能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亲自带专业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校教师也可以在相关企业挂职培训,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3增强高校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吸引力

以往高校聘请业界导师主要靠人际关系或资金、荣誉称号维系,受制于高校人才引进的限制,难以聘为正式老师,但作为兼职教师的薪资和荣誉称号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实际情况变成业界导师不定期开展几次讲座、交流而已,没能切实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产教融合背景下,可以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双方交换专业技术人才,高校专家到企业把脉问诊,企业专业到高校传经送宝,互通有无。还可以提供高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派员工到高校进修等,解决双方的实际问题,也为双方发展带来实际利益。

1.4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和平台

当前高校组织行业类讲座需要四处寻找业界专家,出版单位开展继续教育等培训也要多方寻觅专家学者。产教融合后,或可畅通渠道,搭建通常的终身学习平台,为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全过程服务。学生在校阶段接受学历教育,参加工作后进行继续教育,并利用互联网等载体平台,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将学习的触角从学校的本、硕、博阶段的学历教育延伸到工作单位,实现在职教育和职后教育全覆盖。

1.5产教融合为产学研一体化服务

编辑出版专业的科研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行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高校教师有更多机会接触行业一线,能在实践中发现更多问题。企业也可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降低试错成本。双方的成果都可以应用到教学环节中,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或补充授课内容,保证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与实践脱节,不被行业淘汰。

1.6留住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各地区出版单位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自然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己所用,服务所在行业。同时,各地政府当前都打响人才战,政策导向下,政府下场搭台唱戏,为产业和教育搭建桥梁,有利于人才的发掘和培育,及早发现人才,切实留住人才,使产教融合政策发挥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作用。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要规避的误区

业态变革影响了行业原有的发展轨迹,对于从业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学生是出版人才的重要来源。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要关注市场、业态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但不能盲目追赶潮流。在出版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和来之即战、战之能胜的终生学习能力和过硬专业本领,一方面要立足规制化知识信息生产这一核心,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时代要求主动作为,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和行业的发展。

2.1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不是要培养技术工人

产业跨界融入教育行业,为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人才培养也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就业要求不可避免的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编辑出版专业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企业也对人才提出实用性的要求,要借鉴产教融合在职教领域的应用实践,但要明确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编辑业务流程的技能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可以通过集中学习和反复练习取得进步,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还是要开设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为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2企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参考而不是根本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结合企业需求,但不能完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当前出版单位正进行融合转型,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文案编辑、美术编辑等传统岗位,技术型、产品型、运营推广型等人才都变得炙手可热。但产业变化速度快,当前热门的岗位或技术会在一段时间后变冷,因此不能为了行业需要而培养订单式人才。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考量,培养学生既要掌握专业实践必备的业务技能,又要具备驾控全局的宏观视野和能力,成长为会管理、善经营、有创意、能运营、工文案、懂版权、理论专、业务精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2.3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忽视文化性

出版行业具有文化属性,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强化这一特性。产业发展追求经济效益,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尤其要注意产教二者的协调平衡。企业参与教学,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目的是培养“产销对路”的专业人才,也是为了方便学生更好的了解行业,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学习,进而丰富和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更要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使命感,强化出版业在文化积累、文明传承方面发挥的作用,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综合育人。

2.4不能强迫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享有发展的自主权,可以依据其发展目标和规划决定是否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政策导向下的产教融合也不能强迫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扮演居中调停的角色,涉及产业和教育双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不能利用行政干预的手段解决,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给出政策条件和相关优惠加以适当引导,决定权要交由融合双方,并要求其对融合效果负责。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出版人才培养重心

当前,我国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编辑出版或数字出版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本、硕、博完备的学历体系,出版人才培养,呈现出多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高等教育格局。编辑出版研究同步发展,并与我国出版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互相支持、紧密配合。新的时代背景对我们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出挑战,产教融合的发展或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这就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梳理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明晰了行业发展的重心所在,这也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

3.1人才培养要强化政治导向把控能力

当前,新闻出版划归中宣部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新闻出版行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更突出强调这个特殊行业的文化属性,这也就要求高校在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时要训练学生的政治敏感。在相关理论课程和实务操作训练时,如选题策划的政治导向、审稿把握稿件政治性等具体编辑流程强调政治性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有所感知,并能发现相关问题。

3.2课程设置要按“核心课程+特色课程”

编辑出版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是相对稳定的,各高校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的差异不大,虽然选用的教材和授课教师有所区别,但专业知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可以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很难体现出差异性。为了满足市场不同的人才需求,各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还应发挥区域优势,利用本地区的强势出版单位,与他们深度合作,立足学校和学院的积累,深度开发或优化调整已有课程,打造特色课程,使学生具备独特竞争力。

3.3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意策划能力

出版业从来都是创意产业,无论是作者的原始创作,还是编辑的编辑加工,亦或是出版发行人员的营销推广,都体现着编辑极强的创意策划能力。当前业态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都在倒逼出版创新,出版人才也要提高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既要在选题策划等具体业务上创新,也要解放思想,进行理念创新。实际工作中,如何让选题脱颖而出,如何保证出版物叫好又叫座,都需要编辑的创意和经验把控,在校期间要通过双真实训、参与项目参与等方式加以训练,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自己。

3.4坚定做文化人的职业理想

坚定做文化人的职业理想可以为专业学生起到精神向导的作用,指明奋斗和前进的方向,提供一种与奋斗目标相一致的内生驱动力。出版业一直以来就自觉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导向,从古到今一直做的是延续人类文明,传承优秀文化的事业。因此,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作为一种相对稳定和长远的内容提供者,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更要树立远大志向和职业理想,自觉进行优秀文化传播,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生产、传播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出版物产品,发挥好出版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思想引领功能。

3.5培养立足行业的组织管理能力

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出版业态剧烈变革。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再是单纯的“术业有专攻”,而是要有全局意识和宏观视野,要在对整个出版行业发展和产业生态系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掌握专长,继而在自己的专长领域成长为行家里手。出版人要面对的也不再单纯是审稿编书,要有融合发展的意识,要考虑成本,考虑技术呈现,考虑用户满意度,考虑项目的协调推进,也要考虑项目的长生命周期等等,因此一个合格的出版人才必须要具备立足行业的组织管理能力。

3.6锻造有“工匠精神”的编辑基本功

技术的发展使得内容载体、呈现方式多样化,行业的边界被一再模糊,出版的外延一再拓展,但出版做好价值判断、内容甄别,传播优质内容的内涵价值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的从业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生产出质量优、品位高、价值好,经得起时间检验,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出版物作品。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在进行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基础环节,掌握基本技能,先把小事做好,再成就一番大事,培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的工匠型编辑。

结语

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或为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解决师资、课程内容等方面的现实困难,也使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具备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为今后就业、深造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夯实发展后劲,从而达到产学研协同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目的。但目前结合相关政策关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设想仅停留在具体区域内,未能开拓更广泛的区域,形成跨区域联动、跨产业融和的局面。产教融合或将成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契机,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仍值得持续关注,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以“产教融合”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截至2019年10月19日,共有文献6060条。第一篇相关研究为:加强系统化管理不断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江苏无锡市技工学校[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5(02):14-15.

[2]袁靖宇.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观照与战略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8(04):55-57.

[3]张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8(08):42-44.

[4]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08):40-4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910/t20191009_1169274.html.2019-9-25.

[6]袁靖宇.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观照与战略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8(04):55-57.

[7]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08):40-42.


作者:杨忠杨、乔晓鹏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