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旭 黄山书社编辑
书籍(包括电子书等),是智慧的集结,它可以记录历史,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播思想……而编辑出版活动所做的就是通过对内容的判断、筛选和优化,使书籍更适合作为出版物在社会传播。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各种文化和思想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记载后流传于世。无论是孔子的弟子总结孔子的言论而编著的《论语》,还是柏拉图用对话形式写成的《理想国》,或者是纪晓岚主持修订的《四库全书》,更或是当下便于携带容易阅读的电子书,虽然记载传播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无不需要经过编辑出版活动的加工。所以说,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对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既然编辑出版的意义如此重要,那么从事编辑出版事业的人,即出版人的培养也极其重要。如果编辑出版事业是一栋大厦,那么这栋大厦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就是编辑出版过程中的每一个出版人。大厦是否坚固,是否设计新颖,是否惹人喜爱,是否有高科技加持……都要依仗建设过程中是否有杰出的出版人才作为建设的中坚力量。
每个时代的编辑出版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特色。没有互联网电子化的时代,编辑出版的所有重心都在印刷机飞速运转所产生的一页页充满文字和图片的纸张上;等电子化到来后,电子书的出现拓展了编辑出版的思路,把一本本实物的书本都变成可以随身携带的图书馆;如今随着知识付费的快速发展,音频图书和讲书课程又变成了编辑出版领域新的蓝海。作为出版人,如何才能掌舵当下新时代编辑出版的航向,是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1.字词句篇的初级磨炼
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形式,对于编辑出版行业来说,所有工作的落脚点都在于对字词句篇的加工整理上。可以说,对字词句篇基本功的磨炼是所有刚刚进入编辑出版行业的出版人不能缺少也绝对不可以省去的训练。
很多优秀的作家、学者、出版家在刚开始从事文字工作时,都是从最简单的校对工作做起。中国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在刚进入出版行业时从事的就是报刊的校对工作。当年他在《生活》周刊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最开始做的就是校对,他校对了大量的稿件、文件、信件,正是有了这段时间在校对岗位的磨炼,才让他有了坚实的编辑出版工作的功底,也为他之后主编《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和著名的三联书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对工作是开始编辑出版工作的基础,刚进入出版社工作的新员工们都会被要求从最简单的案头校对工作做起,从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看起。校对工作看似简单,在一些新人眼里无非就是改改错别字,其实却不乏许多需要细心注意才能发现的问题。比如针对不同的稿件,校对的侧重点就会变的不同,科技类的稿件要注意各种各样的公式符号是否书写正确;翻译类的稿件要注意人物、事物等的名称前后翻译的是否相同;图画类稿件要注意图注和图画的搭配是否正确,等等。这样看似枯燥乏味的训练持续推进一年后,菜鸟不仅磨炼出能坐得住的耐性,更磨炼出对文字的敏感度,更有甚者能拿到稿件便在心里勾勒出整个稿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图书的亮点,等等。
2.组稿能力的升级锻造
在磨练好了出版的基本功后,就算是用自信的态度踏入了出版这个充满创造力的行业,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出版人。作为出版人,除了字词句篇作为基础,还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组稿”。什么是组稿,即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作品创作的活动。说得简单通俗一些就是,部门确定好了一个选题后,找谁来写,怎么写,写哪些内容,都是编辑需要思考完成的。组稿是建立在校对基础上对出版人更高一级的要求。
组稿能力是对出版人选人眼光的锻造。选题确认后,出版人第一个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作者去完成这个选题,如果是需要合作完成的,还需要寻找多个作者共同完成。比如要编写一本环保类的地方读本教材,出版人需要根据读本的主题先确定好读本大致内容和大致章节,再将规划好的章节分配给合适的作者去完成。这个时候,出版人要做的功课就是去了解每一个作者的写作风格、研究的领域和所擅长的板块,并以这些作为标准将不同的章节板块分配给不同的作者。如此而来,作者们就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写出让出版人满意的内容。
说到组稿能力,也是对出版人个人文字能力的一种考验和锻造。虽然说许多选题可以选择不同的作者完成文稿的大部分内容,但作为编辑,对于成稿的编辑加工工作是整个编辑出版程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新时代的出版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文字能力:(1)扩大阅读。编辑要大量阅读经过市场考验的图书,学习什么样的图书是文字过关,市场认可的。(2)勤练笔头。作为出版人,如果有阅读,就应该有输出,应该时常提起笔头写一写阅读、工作等的感悟,特别是读书笔记和书评。(3)时常交流。这里的交流不仅仅是和身边的同事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在网络上与优秀的作者、译者的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碰撞思想的火花,提高编辑自己的文字能力。
3.市场嗅觉的敏锐训练
出版的目的有社会效益当然也不能忽视它的经济效益,因为出版行业各个环节的劳动者都需要生存,只有拥有了更好的市场,才能良性循环,编辑更努力,好书才能出更多。市场,瞬息万变,读者的心思也是难以捉摸,衡量一个出版人优秀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是否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什么是市场嗅觉呢?笔者以为就是出版人对市场的独到眼光和市场把控能力。
李昕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校对、编辑、理论编辑组组长、社长助理兼编辑部主任。1996年后担任香港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和总编辑。2005年回京后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任副总编辑、副总经理,2010年任总编辑。他写过一本书叫《做书:感悟与理念》,描述了他整个编辑生涯的感悟。其中提到过向王蒙约稿的《老子十八讲》的事。那个时候,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发行量堪称奇迹。李昕看到了其中的市场容量,认定这样的书必定还有更广阔的市场有待开发,但三联没有必要跟风挖走于丹这样的作者,而是可以再寻找类似的作者写其他的内容。于是,李昕想到了之前合作出版文学评论集《创作是一种燃烧》的文坛常青树王蒙。经过李昕再三努力争取,王蒙答应将《老子十八讲》给三联出版,李昕也没有辜负王蒙的期望,将这本书买到了八万册。
如何训练对市场的嗅觉,每个优秀的出版人一定有自己的“葵花宝典”,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最基础的:(1)对出版行业充满激情。(2)经营了一些关系稳定的作者。(3)每天观察各大网站和书店的图书排行榜。(4)对社会热点、时事等有敏锐的嗅觉。
4.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创新
时代在进步,出版行业也如此,固步自封的出版人注定会被时代的洪流所带走,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的出版人才会勇立时代的潮头浪尖,成为出版行业的领军者。
2018年是知识付费行业爆发性发展的一年,喜马拉雅、得到、樊登读书会、看理想,等等音频平台推出各种大咖领读和各种与读书有关的付费课程,听众可以在阅读书籍后再听一听大咖们的解读,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也可以跟着大咖一起读书,培养读书兴趣和阅读习惯。无论如何,这样的多媒体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打开了出版业的新大门,让更多的新思路、新想法进入了传统的出版行业,是挑战,更是创新。与此同时,2018年也是图书销售渠道不断拓展和融合发展的一年。除了一些已经运营稳定的微信公众号如:书单来了、熊猫读书、十点读书、有书等,用阅读的方式给读者提供阅读方向和领域的指导外,各大出版社也看到了短视频带来的红利,纷纷在抖音等各大短视频网站开设官方账号,用短视频的方式推荐本社图书、分享读书心得、培养核心用户……
这些多媒体与传统出版行业融合的成果足以说明,只把眼光局限于案头的稿件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新中国的出版人,新中国的出版人应该紧紧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并将这些新新事物积极融入自己的工作当中,用创新的思维做手中的事情。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作为出版人,我们需要学习的有太多太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奋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出版人们一定能通过自身的奋斗完成一次时代的蜕变。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