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86.徐娟娟——新时代出版人才创新培养初探

作者:徐娟娟   2019年10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徐娟娟 黄山书社编辑

一、引语

1949年,新中国的出版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启了新征程。短短70年间,我们从最初的出版小国,发展为今天的出版大国,而今正向出版强国迈进,我们取得的出版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1.出版规模、品种、数量增长迅速,质量不断提升

出版品种、数量极大丰富,出版规模增长迅速。70年间,以图书、期刊、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出版物在种数、总印数等方面大幅提升。图书从1950年的6649种、总印数2.75亿册,增长至2018年的255106种、总印数22.74亿册;期刊从1950年的247种,增长至2017年的10130种、总印数24.92亿册;报纸从1949年的315种,增长至2017年的1884种。从出版规模及总量上看,中国名列世界前三。近年来,传统报纸、期刊纷纷转型数字出版,传统纸质图书稳中有进,多媒介形态共存共荣,出版产业链变长变宽,处处张显着新中国出版的最新成就。

2.传统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相结合,出版融合成果丰硕

随着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勃兴,新的出版产业链迅速崛起。数字技术的条件下,出版形态、产业结构以及人们的思维观念持续发生变化。“大力推动以数字化和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兴业战略”,成为出版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政策和技术的双力推动下,出版融合趋势加剧,产业结构迭代更新,出版产业链从传统的书报刊逐渐扩展到动漫、游戏、音乐、广告、数据库等,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作用越来越突显。

3.出版人才队伍壮大素质提升

出版人才是新中国出版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70年来,出版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天翻地覆。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直接就业人数为405.9万人,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这大大提升了整个出版行业的水平。

出版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人才是出版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新中国出版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出版人才的培养和出版人才对文化的坚守传承。短短70年,出版载体实现了“从纸到屏”的海量承载跨越。出版传播也完全实现了非物质性的纯粹信息的即时传播,这些都是技术发展背景下中国出版的时代性发展。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新形势,也对出版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数字出版的勃兴,出版行业面临很多挑战,需求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青年和具备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投身,新时代下出版人才如何更加有效的培养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值得我们探究。

二、新时代出版人才创新培养初探

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版部门就注重对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学校出版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开放后,奠定了“工作实践培训和高校培养”两条基本路径的基础性制度框架。一方面,通过在职轮训、不定期的,专项培训及专业职称考试和评定等,达到业务技能提升的目的,此外,业界也持续培养和选拔高端出版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出版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已有83所高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为出版界输送了大批高端复合型出版人才。在业界的岗位培训及资格认定和学界的理论培养及学历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业界实践和学界培养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出版形势的发展,基于出版属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步入新时代,面对技术等带来的各项挑战,出版人才培养也同样遇到新的挑战。如何让学校培养的出版人才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如果让出版人才具有新形势下的创新思维、国际眼界、复合型能力,都对这个出版人才的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1.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出版工作事关影响民众思想导向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是坚守党的舆论阵地的重要力量。

出版人才队伍建设要将立场和方向教育作为根本起点,坚持把马克思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主义新闻观作为“定盘星”,在根源上为出版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价值支撑。新时代出版工作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开展工作,并在实践中学习、体会、内化、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我党对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是广大出版工作者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现实抓手。新时代出版工作者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出版工作实践,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以核心素质和复合型能力培养建基

出版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是一个综合技术型学科和精神文化高标准要求的复合型学科,其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特性决定了文化素质和理论知识在出版人才能力的培养上更具决定性。出版理论教育与素质培养不是空洞说教,亦不是简单的技能重复,而需要将理论与实务操作科学融合、有机衔接,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并促进理论丰富与发展,进而形成专业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出版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包括专业知识、出版技能和思维养成。为了应对出版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业态,互联网语境下的出版传播思维、专业数字工具应用技能、审美能力、产品与用户思维等对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出版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从业者除了要有坚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专业的出版知识,具备跨学科、文理兼备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数字出版所带来的纸媒到多媒体载体的媒介转变,也要求出版的全媒型人才,是指具有媒体融合思维,通晓各类传播载体的传播规律、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出版活动中创造性开展工作,对出版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这些对出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就需要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结构进行转变。复合型能力培养要求出版教育要立足专业领域,建构人才所需的融合知识体系,搭建媒体融合实践平台,真正在校园里完成出版人才的融合思维锻造和能力培养。

3. 以新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为人才添翼

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出版工作者必须直面科技发展给出版业带来的巨大变革。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已经逐渐上升到出版人才的核心能力领域,大数据、可视化、知识付费、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打破了出版学科知识结构的原有体系,新技术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正在成为一项基本素养和能力,并且其地位愈发不可撼动。数字出版的新形势下需要出版人才掌握数字化生产流程技术及数字资源管理与存储技术,能够策划优质的数字出版产品外,还应积极培养技术应用与转化、数字出版产品策划、数字产品设计和包装等能力,同时还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了解国家产业政策。

新技术支持下的出版物形式不再仅仅是服务于内容,内容与形式的边界越发模糊并紧紧融成一体,形式增添了内容的含量与价值,成为内容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为实现出版人才具备新技术的使用能力,出版教育既要在人才培养中落实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产业前沿力量,培养适应业界需求的人才,更要发挥高校智慧力量和科技优势,成为新技术试验与研发的重阵,引领出版产业前行与发展。

4. 企业创新管理机制为人才培养补给营养

人才培养不是在教育机构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终身的事业。出版机构是出版人才最重要的人才培养阵地。出版从业人员和高校出版专业学生应当避免成为“干电池人才”,要通过不停地充电,使人才转变为“蓄电池人才”。对于出版机构来说,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是进一步巩固出版业作为文化主阵地、主力军地位的客观需要,也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出版领域,面对图书销售模式的迭代升级,出版机构在人才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上必须做出相应变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电商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强化培训制度,传承工匠精神。出版机构要针对员工的短期培训计划与长远培养目标,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培训员工,培养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但是出版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型行业,出版需要内容,但不应拘泥于内容;出版需要技术,也不应局限于技术。新型出版发展太快,但是无论怎么快,我们都应该防止文化的灵魂掉队。尤其是对出版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更应该从整体入手,在重点上有所突破,强调和坚持出版的本质——内容为王。

三、结语

新中国出版70年,不仅是中国出版发展繁荣的70年,更是中华文化走向自信自强的70年。新中国出版70年发展是中国数千年来出版传统的赓续。每一次出版载体和技术的迭代更革,都带来中华文明甚至人类文明的巨大跃升。出版载体从硬质的甲骨钟鼎、竹简木牍到软质的缣帛、纸张,再到虚拟的声光电磁,出版技术从刻铸、抄印,再到数字化,虽然出版形态发生了改变,但出版传承文明的本质没有变化。新中国出版赓续着数千年中华出版科学和出版文化之传统和荣光。


作者:徐娟娟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