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 黄山书社编辑
“我们始终会为用户做对的事情,也相信我们的创意精英能够从中获利。”
——埃里克•施密特
2019年2月23日,光明日报社主办“2018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信出版集团董事长王斌获得“2018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年度人物”的殊荣。
在颁奖典礼中,主办方给王斌的颁奖词为:“脚踏前沿,手握未来,练就的是他在出版行业的十八般武艺。十余春秋,不言劳苦,收获的是他在读者心中的一座座丰碑。”
其实,脚踏前沿的,并不只是王斌。中信出版社的成立,本身就是一次对未来的前瞻性眺望。
1988年,时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的荣毅仁筹备建立出版社,荣毅仁当时说:“为什么中信要办出版社?并不是为了赚钱,有很多好的学术和专业著作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没有大众的阅读量,得不到出版社支持,形成出书难的现状。中信公司有责任做一些促进和支持的工作,让真正有学术价值和有专业水准的书能够得到出版,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由此,才诞生了如今执中国财经出版牛耳的中信出版集团的前身——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是中国第一家批准由企业主办的出版社,而且还是当时中信旗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直到2006年,中信出版社才进行了第一次增资,注册资本达到1366万元。2008年5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集团持有1亿股本中的95%,中信投资控股持有5%。2015年7月,两家股单位按比例增资到1.255亿。
最初,中信出版只有十来个人,每年出版20来本书。1993年,中信公司要求出版社市场化运营,自负盈亏。因为对于中信来说,书印出来入库了就是产品,就要按商品来对待,必须要消化库存,这也迫使中信出版从一开始就以企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中信企业的基因,决定了中信出版必须要用市场化的逻辑做事。
2001年7月,王斌被正式任命为中信出版社社长,中信出版社迎来了新起点。也正是因为王斌的到来,进一步奠定了中信出版市场化的方向和理念。
1985年,学科学机械出身的王斌,加入了机械工业出版社。他从做编辑开始,然后做管理。10年之后的1995年,他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创建了华章品牌,这是最早市场化的出版企业之一。后来他对媒体说,“华章,即皇帝的文章。”由此可见他对内容和影响有着极高的追求。
那时,2001年,对当时的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这一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足球冲出亚洲,上海APEC会议成功举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迎来一个高潮,而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成为接下来很多年政治和商业中的重要议题。
在时代前行的波澜壮阔的大潮下,王斌已然看到了机遇和方向。
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王斌笃信商业思想改变商业世界。进入中信出版社后,他提倡“激情出版”的概念,并提出“品牌运作,概念销售”,给中信出版重新定位——我们提供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变化的世界。这句口号成为那个时间点王斌对中信出版的产品定位、市场策略、出版理念以及自我要求的阐述。
在这个理念下,中信出版社不断地去寻找面向未来的前沿选题,同时开始重视对于外版书的引进和品牌形象的建立。2001年,推出畅销书《杰克•韦尔奇自传》,让中信出版社一鸣惊人,声名鹊起;而后上市的《谁动了我的奶酪》,成为市场的一匹黑马,为中信出版打开了一扇门,中国从此有了“商业畅销书”概念,并打造出世纪之初出版史上有名的“中信现象”。
随后的几年中,中信出版社几乎每年都有大手笔,陆续推出了《基业长青》《水煮三国》《赢》《长尾理论》等一系列引爆市场的产品。
中信出版快速崛起,以经管类书籍为起点,逐步扩展到大众出版的各个品类,成为国内经管类和人文社科类畅销书最重要的机构之一。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说:“中信出版社是我认为中国最好的出版机构,《激荡十年》中有差不多2/3的资料都引自于中信曾经出版的书,这完全是无意识的行为。这也是中信出版受人尊重,并且我们愿意把最好的作品拜托给他们出版的原因。”
不仅如此,过去十多年来,中信还出版了6000多种图书,累积发行15亿本,经管类图书市场占有率超过10%,发行量超过10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达到14本。
在某种意义上,中信出版社已经成为当代出版业的重要构件和核心价值之一。
而中信出版社龙头地位的奠定,王斌功不可没。
在产品上,从《杰克•韦尔奇自传》《谁动了我的奶酪》到《乔布斯传》《从0到1》《未来简史》《人类简史》,中信似乎每次都能精准地找到畅销书的脉搏。
十几年来,中信出版社在其他领域都通过自己的创新,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中信大胆启用年轻、有活力的编辑,实行编辑项目负责制,让编辑在构建内容的同时,能够去亲身体验市场,使编辑们更加重视中信的品牌形象。
图书产品,无论装帧设计还是终端陈列,都打上了浓重的中信印记;它较早和民营图书策划机构开展合作,并且借此获得了国内稀有的部分作者资源;在资本层面,它在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中国第一家直接股份制的出版社。
2013年,公司正式更名为中信出版集团。现在的中信出版拥有出版、发行、零售行业“全牌照”,旗下业务覆盖图书出版、数字阅读、书店零售、教育及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有五家全资子公司和一家控股子公司。
2015年,中信出版上市新三板时,slogan变成“用中国的视角看世界,把时间变成历史”。这句口号其背后的逻辑就在于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要有自己的声音进而重新建立出版的话语体系。王斌在内部信中说道:“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科技的发展不断颠覆传统的商业逻辑,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代融合、保持持续的创新,那么我们也将见弃于时代。”
对于出版,王斌胸有丘壑。他曾经对媒体说,想重构出版版图,像乔布斯用iPhone颠覆手机一样颠覆出版。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过去十余年里,中信出版以一本本图书,一个个项目参与到了中国新商业环境的构建中,对中国的商业启蒙和发展产生了有目共睹的影响;同时,在新一轮的财富扩张后,中信出版也看到了原先所服务的商务精英人群对思想、知识以及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变化,所以,中信出版逐步进行产品方向和重心的调整,产品结构更加立体,产品拓展到时尚、健康、文学、生活、少儿等领域,覆盖中产阶层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成了从财经出版向大众出版的蜕变。
中信出版产品线扩张的底层逻辑,始终是基于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节奏变化。
“一方面我们要找到整个时代发展大的脉络,把握住这个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就是要找准出版之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和定位。”王斌在接受《出版人》采访时如是说。
2019年7月5日,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我国第一家单体上市出版公司。公司股票简称“中信出版”,股票代码为“300788”,首次公开发行4,753.79万股,发行价格为14.85元/股。开盘十分钟后,中信出版股价旋即上涨43.03%,股价走势表现亮眼。
不过,中信出版在当时的招股书中明确表示:
近年来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移动终端以及其他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媒介的传统认识和消费理念,也对传统出版物的生产方式、运作流程和销售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目前,本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仍主要以纸质媒介为主,如果今后本公司在数字出版和新媒体应用方面的拓展跟不上社会新媒体的逐渐普及和图书出版数字化技术的变革,则可能对本公司的经营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而根据开卷信息《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图书销售码洋达894亿元,其中实体书店销售码洋321亿元,同比下降6.69%。在亚马逊、当当网、京东等线上图书渠道日渐成熟后,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人们常常以为竞争是商业的本质,但事实上,更重要的是创造价值。这一点,王斌看得尤为清楚。
早在2015年,中信出版挂牌新三板时,王斌就表示,“我们面临一个转型的时期,集团将全力从一家传统的出版社转型为一家内容创意传播公司。以品牌愿景、创意能力、内容与技术融合的手段,在相互隔膜的读者群里做真诚的呼唤者,在这个信息洪盛庞杂的世界里做思想的领路人,在这个行业做慨然从容的先锋者。”
走向价值产业链是中信出版一次重要的战略抉择,由于实践时间较短,目前还不能下结论说这是一步百分百的好棋。在商业战场,决策总在电闪雷鸣间做出,战果如何却往往需要耐心来等待。
对于“2018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年度人物”颁奖的肯定,王斌上台领奖时,与大家分享道:“这个时代的主题是技术,科技改变一切。作为一个内容基因的公司,已经不敢奢谈优势。唯一我们还想扒住时代列车的,是对于内容的坚守,人性没变,价值就在,所以这个不是我们的优势,这可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后一点本事。”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