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66.韩晴 —— 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践行工匠精神

作者:韩晴   2019年10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摘要】”“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随着商品化时代的到来,“工匠精神”及其深层底蕴被重新激发,乃至于升华为全行业的价值标杆。当前的编辑行业若要贯彻“工匠精神”,就要求从业者将职业转化为信仰,并努力提升技术水准和美学素养,从而在确保编辑质量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

关键字:编辑出版;工匠精神

一、 “工匠精神”的再生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而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发展,是同工匠人群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工匠是被称为具有专业技能和技术特长的手工劳动群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形态的不断优化发展的形态下,他们能够凭借一技之长而生存的匠人实质。是时代与发展的历程当中形成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匠人,其逐渐培育和完善的就业精神成为人们所推崇的一种从业操守,使得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中各司其职,通过不断的优化自身来实现对“工匠精神”的追溯。

“工匠精神”的提出,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反思。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这种风气既不利于走中国自主创造的道路的实现,也不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弘扬工匠精神,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现实需要。

我们每个人都隶属于社会群体,总的来说,工匠精神的提出是对我们每个人的一次鞭策,也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工匠精神不仅能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都有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也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工匠精神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使我们能够重新焕发积极健康、富有蓬勃生机的生命力。

二、 工匠精神对当代出版业的意义

工匠精神一词最能使人联想到的是传统行业和制造业独有的气质和特性,但是工匠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内涵和意义却不仅仅局限于这些领域,而是广泛渗透在各行各业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做人和做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机构或者个人都应该学习工匠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够长久发展,才能具有生命力。新闻出版作为思想、政治的宣传阵地,对大众舆论有着非同小可的导向作用,出版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形态的双重属性,肩负着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担当。我们更应该学习和贯彻工匠精神,来服务社会和读者。

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对于编辑出版行业来说,新媒体出版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人们开始热衷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通讯,这对出版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新兴产业,我们更应该谨慎对待,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作品质量,接受大众的审视,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有多人并没有将其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有些出版人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更多关注而争做“标题党”,甚至做出颠倒事实的行为,有失客观,违背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准则。还有一些人员在工作中浮躁大意,对文稿的基本加工都出现很大的问题,错字、病句比比皆是,专业性亟待提升。这些随处可见的标题党、不切实际的新闻内容、恶意渲染的舆论导向,都为人们平添了许多烦恼,既无法获取确切信息,又同时浪费了双方的时间。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工匠精神缺失的体现。例如之前发生的“漫威主演登上跑男节目”的事件,因为腾讯字幕组失误,不小心把“钢铁侠”打成了“蝙蝠侠”,在某不知名非漫威粉的带动下,许多网友纷纷对跑男整个节目进行指责。虽说这属于一种盲目跟风现象,但这件事同样教育了我们在如今社会,精益求精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再比如前阵子台风利奇马在山东登陆,腾讯视频推送:“山东省应急厅消息:台风利奇马已致全省人死亡,7人失踪。”不少山东网友纷纷表示自己是真正地“灵魂刷微博”。虽说这件事大部分网友都选择了相对宽容的方式,以玩笑态度对待,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对腾讯视频的工作检查力度感到失望,影响了对腾讯视频应用的使用感受。

三、当代编辑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科技在其中的应用愈加广泛,这对于编辑出版效率的增加和出版物的质量有着一定的帮助。但要使得编辑出版行业的品质的有效提升,便要着力于加强对编辑出版相关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态度方面的培训,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对其培养工匠精神。

第一,要锻炼自身技能。想要在编辑出版中实现工匠精神,首先就要实现编辑身份向工匠身份的转化。作为工匠,想要交出完美的作品,就需要熟知自己的工具和材料的特性,将自己的手艺练就致炉火纯青,同时对于自己生产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编辑更是如此。想要做到这一点,技能掌握是基础。我们必须清楚出版流程,在新兴科技的潮流之中熟悉各种相关软件的应用,不能存有任何敷衍之意。除此之外,我们应该主动广泛了解其他知识。编辑从不只是一个指向性单一性的工作,常常与其他专业相关联。广泛涉猎不仅有助于我们丰富自身,更有助于我们积蓄力量,为未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要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要细心打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这不仅是种专业精神,更应该是种人生态度。即对我们的作品、读者负责,更对我们自己负责。编辑需要在策划、甄选、编校的过程中国,切磋琢磨、精益求精。例如《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斥资数百万,花费了15年,对于编排、校对等出版各个环节,不辞琐细,严格规范地浩如烟海的李氏文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各类文稿的来源及其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在对比坊间流传的《李鸿章家书》和上海图书馆保存的《李鸿章日记》,发现其中疑点过多,真伪混杂,为求严谨,力邀有关专家多方慎重论证,分别做出了不予收录或作为部分附录收入的决定结果。也正是这种严禁专注、精益求精地精神,使《李鸿章全集》能够以高质量地成果,奉献于广大读者。

还有出版界的鸿篇巨制——《辞海》,历经几代编辑,近万名编写者几易其稿,才得以完成。1957年9月党中央在上海正式决定修订老版《辞海》。并任命陈望道教授担任主编。直到1979年,三卷本《辞海》正式出版,其见参与的专家达5000多名,时间跨度20余年。人民出版社在编辑四卷本《毛泽东选集》的过程中,应该说也将“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全书至今未发现一个差错,堪称出版典范,也造就了白以坦“校对王”的美誉。

对于出版内容校对一定要具有“较真”精神,这本来应该是每个编辑都具备的品质,如今却成了一相可有可无的“美德”,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城市节奏加快,人们很容易对待因为长时间紧张自身及工作的心态逐渐产生懈怠的情绪,从而导致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树立“工匠精神”不仅是工作里的任务,更是生活里的日程。要不断加强编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把控,锻炼其意志,鼓励编辑深耕细作,也是为实现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做到基础的保障。

第三,要具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倡导的执着和专注并非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优秀的工匠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吸收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创新创造、推陈出新。但在培养创新意识的首先,我们要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承。吸取经验向来都是学习的好方法,老一辈编辑的心血经验在对年轻编辑的思想教育、工作效率上都有极大的帮助。目前,出版行业竞争激烈,许多出版企业以利益优先,将更多的侧重点放在了装帧设计上,对于内容缺乏推敲、细校。这种追求市场经济效益的风气让许多坚守工匠精神的编辑“吃力不讨好”,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均受到了排挤和挑战。所以,新老编辑早些年形成的“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传帮带”等优良行规渐行渐远。而随着优秀的老一辈编辑退休,亲年编辑不仅缺乏经验难以快步跟上,也受风气影响难以静心修炼技能,便造成了优秀编辑人才稀缺的恶性循环。但也有不少出版社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师徒制编辑培养模式,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都有师徒传承的佳话。比如中华书局前总编辑傅璇琮先生,为了使中国出版业特别是中国古典编辑出版事业后继有人,不顾自己年迈多病,于2008年毅然受聘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亲授课程、开办讲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出版人才。

创新,是加强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也是增强企业持续长远发展的动力。当前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是不可忽视的一把大火,冲击了整个出版行业。作为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要具备超前的眼光,独特的领悟与思考能力,努力探寻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合作的运营模式,合理地利用新媒体带动产品的小说。同时我们要顺应社会潮流,及时发现市场的风向变化,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比如编辑何启治在早年陈忠实默默无闻时,读过其一篇短篇小说之后就约请其写长篇,20年后,《白鹿原》惊艳问世。

而创新的基础就是要保持独立思考。弘扬工匠精神并非是单纯要求人们去努力机械的工作,这项工作并不是死板的。还是拿工匠举例,鲁班是我们最广为熟知的工匠,因为他发明了雨伞。他对雨伞的构想也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得益于他长久出于自身需求的思考。我们作为新闻出版人员更应如此,我们对待出版行业应有着自身的思考,这种思考一定是相对客观的。我们所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而我们所做的工作很可能会创造信息,因而我们对信息的选择处理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当下社会很多年轻人很同意走上极端的道路。例如网上有关女性衣着裸露影响不好的新闻,就会有很多人辱骂,发表类似于“我还以为大清已经亡了”这种言论,根本不顾新闻的具体内容。他们盲目地追求自由,认为父母的任何管教都是一种限制,连同父母的经验教训也不屑一顾。这其实是极为错误的。诚然父母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可能受眼光及发展的变更,他们的很多想法在我们眼里可能比较落后,但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历经验优势,有些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所以保持思考,学会批判的看待事物,才能更好地有助于我们树立创新观念。

第四,要甘于奉献。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如若没有兴趣的支撑,编辑也只是一份枯燥的工作,默默在背后工作,花费大量时间挑出书稿里的错字、别字、错误标点符号等,还要审查内容的政治性、知识的科学性、资料的真实性、语句的合理性、结构的完整性,图书出版后受关注的却永远只有作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责任意识,将自己视为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自觉处理好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将热爱始终贯穿在工作之中,勇于吃苦,甘于奉献,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份工作。这也是我们行业一直倡导的“韬奋精神”,即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编辑的职责是对作品的完善和在创造,这个过程既要求我们对他人的心血充满尊重,也要求我们对我们的心血甘于付出。我们要在日后的工作中明晓不能一味追求高效率,更重要的是看待过程。要主动、积极地在课余时间丰富并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技术水平。在新形势下,出版社和编辑都要根据新情况来制定新任务。我们要注重优秀经验的学习传承,更要秉承工匠精神的传统,开拓创新,既往开来。要善于把握市场动向,及时适应新兴科技,主动接受社会潮流的变化,迎接挑战。必须时刻以严谨专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来面对工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指挥经验和创新方法带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汪沛。《“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18-08-25

2) 邵云飞,《现代编辑更需要发扬工匠精神》[J],科技与出版,2016-09-18

3) 坚喜斌,申永刚,“工匠精神”在出版行业的传承与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6(6):78-81

4) 陈鹏鸣。出版人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当编书匠其实不简单[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06(05)

5) 吕芠,工匠精神:出版业供给侧改革之魂[J],科技传播,2016(10):130-131

6) 陈颖青,老猫学出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编辑:韩晴 北京印刷学韬奋班学生)

作者:韩晴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