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拿给你一本图书和一部手机,你会怎样选择?我想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后者。透过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下,图书市场一再被抢占的情况。为了保留图书的地位,让图书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出版社与书商们各显神通。在数字化浪潮不可逆的情况下,将书展发扬并且推广至国际不失为复兴图书的一种有效方式。书展不同于书市,不仅仅局限于营销书籍。在书展上,书商们互相切磋,相互借鉴学习。换句话说,书展是个大平台,是出版社以及一些书店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这里,展商们能感受到来自对手的压力,也能感受到来自国际上优秀出版者的信念。
世界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纽约书展、波隆纳书展……但是今天,我想把视角拉回东方,拉回国内。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一脉相承,图书更是拥有悠久的历史。我们拥有丰富的写作资源和足够的展示空间。近些年来,国内书展飞速发展。在保持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国内书展正一步步贴近国际,走向国际。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版权贸易的交易场所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简称“图博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八个部委主办,1986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23届。现每届均有国内500多家出版单位及来自英、法、美、日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中外出版机构参展,参观人数约20万人次。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始终坚守“把世界优秀图书引进中国,让中国图书走向世界,以促进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扩大中外合作出版和版权贸易,发展图书进出口贸易”的宗旨。在2017年的图博会中,许多特色的活动吸引参展者的注意。
“红沙发”高端访谈——打造图书节品牌,示范引领发展方向
邀请新闻出版广电业就“如何深入实践‘一带一路’”进行倡议。另外,就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以及促进相关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生活进行讨论。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出版高峰论坛——立足国际,加强文化交流。
论坛旨在加强民心相通,深化中外文化出版领域的合作。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机构的友好往来,为发展国际合作夯实基础。
名家大讲堂——名家荟萃,共享阅读盛宴
举办讲座,在书展中可以看到张召忠《局座悄悄话——我的每一个进步都和读书相关》;纪连海《图书节里话读书——从四大名著谈起》;曹文轩《儿童要阅读的六大理由》;李开元《文学中的史学》……
这些特色活动积极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把经济政策与文化政策相结合。借助政治优势与开放局面,通过座谈会、论坛、讲座等形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出去。名家名作在书展中也锋芒毕露,互相之间切磋学习,不仅加深了读者对经典的认识,也将名家带到读者的视野中。良性的学习与交流对图书出版来讲无疑是必要的。
除了一些座谈会、交流会,图博会的重中之重是推进国际版权贸易,实现图书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在2017年图博会中,多家出版社与国外出版社达成协议,更有许多出版社与国外出版社成功签下合作合同。
中国童书走进小语种国家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输出版权,斯里兰卡海王星出版社出版的首批约40种童书作品惊艳亮相。这一次版权输出的重要突破在于,长篇儿童作品《王子的冒险》系列等成规模的走进其他国家,翻译成英语及该国本土化语言。最重要的是,这些图书中有10余种获得国家的翻译资助。
电子阅读器成为沟通文化的桥梁
2017年8月24日,掌阅与泰国原创出版龙头公司——泰国红山出版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将掌阅优秀原创文学作品翻译成泰文,让泰国读者看到最原汁原味的中国原创文学。
科技图书互通有无
华中出版先后与德古意特、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达成合作协议,将更多的中国科技领域的学术专著以英文版的形式向全球推广。并且决定联手打造英文系列丛书,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策划的《智能制造研究》系列丛书,以英文版的形式向全球推广。
总结图博会的功能,主要有五点:
第一,版权贸易功能。中图公司统一汇总各单位版权贸易图书信息,印制成册,免费发放,并进一步加大数字推送力度;
第二,出版交流功能。国际出版论坛向高端、专业、国际化方向努力,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均有所创新;
第三,文化传播功能。来自国内外100余位知名作家、出版家同台对话;
第四,融合发展功能。着重推介国外数字出版的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产品;
第五,全民阅读功能。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推广活动,激发人们的阅读意识,培养阅读习惯。
2017年图书博览会展览规模再创新高,各项核心指标持续稳定增长,世界第二大书展地位更为稳固。据了解,本届图博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5262项,同比增长4.9。其中,达成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协议3244项,同比增长5.5;达成引进协议2018项,同比增长3.9,引进输出比为1:1.61。其中书展总面积达到92700平方米,增长17.9;参展国家和地区达到了89个,其中“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达28个;参展商达2500多家,其中海外展商1460家(新增102家),占比达58。5天时间里,图博会展览展示了30多万种精品图书,举办了近千场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1000多名中外记者到场报道。前来图博会参展参观人数达到近30万人次。
从类别来看,主题类、少儿类、文学类、经济类、哲学类图书排在输出前列,网络文学“走出去”异军突起。
从输出地来看,越来越多的图书在输出英美等国家后,开始输往小语种国家,“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成为版权输出的热点地区。
从合作方式看,越来越多的中方机构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版权贸易、实物出口,而是在共同组稿,深度合作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一个“立体化”的走出去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上海书展——知识性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简称上海书展)为读者精心准备了15万余种图书,全面展示全国出版界图书、音像电子、报刊、数字出版、版权等领域最新的出版产品和成果。
经过十余年的积累沉淀和品牌塑造,上海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秉承"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服务读者"的理念,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从一个区域性的地方书展,逐步成长为一个全国性的重要文化盛会,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和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平台。
历时7天,15万余种图书,96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其中图书主题阅读活动约100场,在各分会场举办的阅读活动有240余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上海书展每年都在8月第三周的周三开幕,这是我们和读者的一个约定。”
聚焦传统文化
不少出版社推出“新”诗词、“新”古籍,收到读者好评。上海人民出版社《诗书中华(第一季)——读古诗文,穿好家风》、上海文艺出版社《觅诗记》和《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三百首新注(典藏版)》和《思无邪——诗经名物图解》等出版物,带着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走向千家万户。
聚焦科幻
经过6年多发展,上海书展的品牌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已经成为中国作家与世界作家开展对话、中外文学与世界交流的平台。2017年上海国际文学周以“科幻”为主题,邀请了30余位中外作家,评论家和学者举办了49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聚焦世界范围内的科幻文学及其衍生文艺产品的创作。
在此次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制作跨界新书,探寻人工智能的媒体人——杨澜。她带领团队历时一年,跨越20多个城市,采访80多位顶尖行业专家,制作出《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
杨澜说:“这本书的文字基于我们近150个小时的采访素材,这其中有人做的事,有历史的故事,也有小的知识点。人工智能是一面反光镜,照见人类的智慧与善恶,比如想象力、创造力、同理心和爱。”
纪录片总制片人李志新谈到:“有很多朋友对人工智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好莱坞科幻大片。作为媒体人,我们觉得有义务、有责任让大家了解人工智能,看似有点遥不可及,其实已经在我们身边。”他印象最深的是,在英国采访了一位视力有障碍的父亲,他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又重新看到了最心爱女儿的面容,“人工智能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的温度。”
随着首位机器人被阿拉伯承认为公民、阿尔法元打败阿尔法狗、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人工智能表示担忧与害怕。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的普及会造成社会失业率的大幅上升,更有甚者,认为人类在遥远的未来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我不得不承认这些考虑的些许合理性,但是我仍想站在乐观的一方,就像李志坚老师所说:“人工智能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的温度。”实际上,人工智能的普及会为人类带来极大的方便。当机器人代替劳动者完成了繁琐的重复劳动时,人们便可以解放双手去做更富创新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无疑是值得高兴的。不谈未来,着眼当下,人们也无时无刻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数据、导航、扫地机器人……太多的福利正在被人们享受着,只是我们总是习惯将事情往坏的方面想。
聚焦零售
上海书展不同于图博会,主要以零售图书为主。换句话说,参展者可以在上海书展中消费,将自己心仪的图书带回家。这其中当然包括一些国外图书,在国内图书市场上暂时无法购买的。有消费的地方一定有营销,好的营销手段可以将自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销售出去,完成出版的最后一个流程。
中信出版集团于六月出版的“烧脑神书”《S.》在上海书展亮相,出版社为《S.》设计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营销活动。
中信开展了“全民解密行动”。只要购买《S.》珍藏版,即可凭当日小票在中信出版展位领任务,完成任务就可领含现金5元至100元的红包一个,每日限定66个红包。任务有些可能跟《S.》有关,有些则是比较有趣味性的。比如拉一个戴黑帽子的人拍照,或者到中央大厅去拍照发到微博或微信上。
企鹅出版社当然也不甘示弱。截至书展开幕首日,最受欢迎的是“企鹅手绣系列“。该系列由企鹅艺术总监Paul Buckley推出,以刺绣为灵感重新设计了企鹅经典名著精装版。每本书的封面都呈现一幅精美的刺绣图案,压花的印刷方式令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刺绣的真实触感。斑斓的色彩,精致的装饰,细密的线条都为书籍增光添彩,成功的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书展上推出了该系列中的《爱玛》《秘密花园》和《奥兹的魔法师》,同时购买两本将获赠企鹅刺绣工艺靠枕和新款束口袋各一只。
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认为,书展应当具备“满足型”和“引领型”两种功能。上海书展出了常规的作家签名售书、读者见面会以外,近年来新开发出的一系列项目如“国际文学周”,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来到上海,与上海作家、读者交流思想。此外,在上海书展的推动下,上海新闻出版局成功举办“思南读书会”,每周六在思南公馆如期举行,周周都有读书活动和小型书展。
彭卫国对如何用心办展提供了思考线索:
第一,要精准定位。主办方始终要清楚书展的定位,书展是为谁办的?主要让谁在书展中得到阅读的实惠?上海书展十多年来始终铭记“为读者办展”的定位,所有的活动创新和形式更迭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
第二,要组织高质量的作品。阅读包含“满足型”和“引领型”两种类型,主办方举办书展,在满足读者基本阅读需求的同时,要引领阅读新风尚,这具体落实在对展品和参展商的选择上。
第三,要注重延伸效果。除了常规的作家签名售书、读者见面会等活动外,上海书展积极开发了一系列子项目,做好舒展的效果延伸活动。
如开办“最美的书”展览,邀请名家对作品进行点评。《订单——方圆故事》和《学而不厌》分别荣获2016年“世界最美的书”金奖和铜奖,这是中国出版物时隔12年再度获得这项荣誉。根据吕敬人观察,近年来中国出版的书籍有整体上的改变,“不仅仅是简单的平面图像文字的承载,而是叙述。”虽然和国外的书籍设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中国的设计师正在逐步探索有节奏、有故事性地呈现书本内容的新可能性。
第四,要建立全面的服务机制。除门票、安保、志愿服务以外,上海书展还有医生驻会等即时性服务,以应对突发情况。
第五,要全力打造立体宣传。
通过对北京图书博览会和上海书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书展,展示给读者不一样的风采。北京图书博览会更加注重国际交流、版权贸易,而上海书展则在版权贸易上面稍稍逊色。
上海书展更侧重发展零售商品,因此殿堂布置和营销手段则比图博会更加丰富。言几又、上海三联书店、大众书局……我们可以在上海书展上发现他们的身影。木质错落的书架、鹅卵石形状的椅子、富有设计感的吊灯……书店的艺术氛围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由一位摄像者可以窥探。一位带着专业相机在书店拍照的老大爷忍不住指导了一番:“要搭配一点书,拍照才好看。”诚然,书店的环境非常吸引人,也提高了书店的人流量。但这样的布置似乎已经超越了书店经营者的本意,更多的人来此是为了凑凑热闹,拍拍照片,而不是阅览图书,购买图书。到此我们应该总结出,在追求布置的艺术性时,一定要兼顾知识性于趣味性的统一。
另外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图博会还是上海书展,都紧跟时代潮流。人工智能、“一带一路”……这些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被引用到书展当中作为展区主题,引领着出版发展方向。
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书展是一场“全城阅读盛宴”。何以见得?2017上海书展与全市16个区携手举办阅读活动,让上海书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城文化盛会。静安区举办了“静安理想书房”和静安读书周系列活动;浦东新区有首届阅读节;虹口区推出了“书香满城,红色阅读”主题活动,还参与了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大师在上海——张元济”系列活动的举办;崇明区“书香瀛洲”和嘉定区的阅读活动质量进一步提升;其他各区也同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另外,上海书城、大众书局、钟书阁、建投书局、大隐书局等17家品牌实体书店的40余家门店作为上海书展分会场,同步展示精品图书,举办阅读活动66场。
即使在数字化浪潮下,我们的图书出版活动仍然可以在书展这样的平台下快速发展。国际交流、版权“引进来”与“走出去”、读书活动……数字化并不是图书的对立面,出版者、经营者应当善于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图书出版业走的更远。也希望中国书展能够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为图书出版提供更高、更广的活动平台。
(本文作者:李宇琦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