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56.武羽柯—— 论出版人邹韬奋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启示

作者:武羽柯   2019年10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一、引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也正蓬勃发展。于此之际,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出版人才的经典事迹,品味他们的出版人生之路,学习他们的新闻出版精神,为继续创新出版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邹韬奋先生是我国现代进步新闻出版业的杰出代表,他创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一生致力于发展有益于大众、有益于革命的文化事业,为人民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真正的“人民出版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人文主义精神是韬奋精神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他竭诚为读者服务、永远立于大众立场、关注民族国家与人群等方面。韬奋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毛泽东同志总结韬奋精神的核心是“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这种精神连结到传统文化便有了极好的概括——人文主义精神,韬奋心怀民族国家和人民大众,始终坚守人文主义精神,“以他卓越的才华和巨大的成就,当之无愧地被公认为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同时也是我国编辑出版工作者的楷模。”韬奋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观,是值得每个时代探讨和学习的深刻话题,同时也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出版人在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坚守文化责任,始终把读者大众放在首位,致力于推动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人文主义精神与新闻出版行业

庞朴在《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中把“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融为一个概念——“人文主义精神”。

广义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有重视人与人的生活的价值、人类的自我发展完善等。《当代传媒与人文精神》一书认为“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的精神”:其一强调“人”的精神;其二强调是人的“精神”。

我国著名学者楼宇烈认为: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突出的特点一是“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二是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反对武力和权力的压制。“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人文精神的核心。

《周易》贲卦写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古至今来看,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由来已久,其内涵重要的一点是以文化人,延申到新闻出版行业来看,报刊的出现和存在是一种人文现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无论是新闻时论报道还是书刊报刊编辑出版,都肩负着一定的传播优秀文化、教育启发大众等社会责任,而这必然离不开人文精神。

因而我们要“从精神上高张‘人’的旗帜,更实际地关注实实在在的个体生命,并更细微更彻底地关怀每一个普通人。要真正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让个体‘人’成为社会‘文’的中心,让‘文’永远服从和服务于‘人’。同时也必须注意把个人作为整体的人,独立的个体。”

三、新时代下邹韬奋人文主义精神的启示

(一)始终竭诚为读者服务

韬奋在《我们工作的原则》中说:“我们无一事不是尽我们的心里做去,以最诚恳的心情做去,只需于读者有点帮助。我们从来不怕麻烦,不避辛苦,诚心恳意地服务。”为读者服务,以读者为本,正是关注人本身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一大体现。

1936年邹韬奋接管《生活》周刊并明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刊物定位,强调《生活》周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求社会改造”,这使得《生活》“突破原有报刊媒介高姿态的窠臼”。提高民众的人生修养,是为了在精神上培养人的正确价值观,重视纸媒作为精神产品的价值;唤起服务精神启示新闻工作者应该作为服务者,真诚地为大众服务。

邹韬奋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很突出表现在他为《生活》开辟“读者信箱”专栏,“每天几百封来信,都尽力亲自答复、亲笔签名,设身处地、细致详尽地答复来信,提出解决办法。”韬奋满腔热忱、坦白诚恳,他说:“要把读者的事,看作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打成一片。”

他关心读者群众的每一个小问题,例如他本为代办书报最终却扩大到代办一切;《生活周刊》也由指导一般的群众生活竟然扩大到个别的书信指导,至此可见他的令人惊异又敬佩的爱护群众的热忱。

因而,邹韬奋在《进步文化的遭难》中写到:“《生活》周刊常说它自视是读者的一个好朋友,这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在实践上帮助读者解决种种困难,凡是在自己力量所能勉力办到的事情,必须尽忠竭诚地为读者办到。”

(二)永远立于大众立场

1.为最大多数群众服务,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

韬奋是属于大众的,是为大众的。

1936年邹韬奋在《大众文化的基本条件》一文中明确指出:“大众文化的基本条件是要大众化,是要不忘却大众,是要切合于大众的真正需要。”《生活》周刊对于社会不同阶级、不同生存状态的人有一种全面而整体的人文关怀。韬奋坚持编辑出版工作要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特别要为文化水平低的工农大众服务。他专门指出,“农人的苦生活、工人的苦生活、学徒的苦生活,以及工役的苦生活、女仆的苦生活——都是本刊已载过的材料,也是本刊体会民众里面最苦的部分对社会的呼喊”。1926年他提出“《生活》的目标在全社会”;1936年办《生活日报》时,他指出报纸“三个必须”:必须反映全国大众的实际生活;必须是大众文化的最灵敏的触角;必须是全国人民一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韬奋自始至终把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读者。雷鲜明认为韬奋的“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的思想具体可以看作以下几点:努力满足读者的正当需要;讲究诚信,自觉维护出版单位的信誉;为读者严格选稿;坚持质量第一;发扬创造精神;真诚热情对待读者;为读者着想,努力降低成本,降低书刊定价。

受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而新闻事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取决于受众的。以读者利益为中心,是新时代出版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点。编辑出版人的传播价值意识是连接了作者与读者,要学会了解形形色色的读者,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为谁服务并没有高下之分。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核心都是从人文角度出发,服务读者,以读者为中心,做满足读者的需求的出版工作,即“读者为王”。

2.大众编辑思想

在邹韬奋的大众编辑出版思想中,最引人注目就是编辑出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他也启示了我们,报纸刊物的内容要健康向上,摒弃低级庸俗,更不能捕风捉影、凭空捏造,颠倒是非,违反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严格要求报刊从业者,也是邹韬奋大众编辑思想的特色。他主张编辑记者要在言论上,有独立精神,不畏强暴;工作上,有敬业精神;观念上,有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职业道德及从业素质上,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人格,广博知识,健全体格等。此外,要有活动力和“正确的活动动机”。

邹韬奋大众编辑的思想还体现在他独特的办报办刊理念与风格上。他主张报刊要有个性,即创新精神。他“极力推崇在版式设计、装帧设计、图片设计等方面独出心裁而非简单模仿;在报刊内容选择上,要关注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喜闻乐见的可读性,与语言表达的趣味性;文风要明显畅快且适合大众需要;笔法要生动活泼、经济凝练;篇幅要短小精悍,语言要准确,文笔要简练轻松。”

创新是新时代出版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也是出版的本质特征。真正由价值的创新往往也是在创造读者,优秀的出版人应当在形成专业素质、积累编辑经验和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学会创新,做出有个性的读物。

3.坚持事业性与商业性的统一

韬奋一生总共创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他一直认为编辑出版工作应当是“有益于大众、有益于革命的文化事业”,他对大众读者的人文关怀是显而易见的。除为读者服务、为大众编辑的思想之外,“人民出版家”邹韬奋的人文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创办刊物书店中坚持事业性(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统一中。

邹韬奋在一生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事业性”与“商业性”的统一,把努力于进步的文化事业放在第一位。同时,他主张只有靠自己赚钱才能维护出版社公正和独立的地位,才能“保持我们言论上及纪事上的大公无私的独立精神,才能绝对不受任何私人任何团体的牵制”,他强调赚钱必须“坚持着合理正当的途径”,他认为违背进步文化事业的宗旨,专为赚钱而做“含有毒菌落后的事业”或者“对于文化食粮的内容不加注意”是一种“自杀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广告的刊登他十分严谨负责:“凡不忠实或有伤风化之广告,虽出重金,亦不为之登哉”,明确提出“略有迹近妨碍道德的广告不登,略有迹近招摇的广告不登,花柳病药的广告不登,迹近滑头医生的广告不登,有国货代用品的外国货广告不登”……由此可见邹韬奋的原则性之强以及对大众读者的负责程度之深。

出版行业无疑是商业性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不可遗忘忽视它的文化属性和价值,报刊书物等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具有引导舆论走向、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文化观念等多种作用,因而推动商业利益发展的同时,决不能本末倒置,要坚持商业性和文化性的统一,不忘出版人的文化责任,始终把读者大众放在首位,致力于推动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做“人民出版家”:关注民族、国家与人群

1.办刊紧跟时代潮流

邹韬奋认为:“进步文化事业是指有益于大众、有益于革命的文化事业,只有这样的进步文化事业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一同进步(就另一种意义说,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的推动力)”、“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和当前时代的进步运动是不能脱节的”。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生活》周刊从最初的“内容偏重于个人的修养问题”,把“力求政治的清明”与“实业的振兴”当作目标,到后来,“《生活》周刊应着时代的要求,渐渐注意于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

1935年,他在《大众生活》上答复读者来信中说:“我们不是为本刊而办本刊,只不过把本刊作为努力于我们的大目标的一种工具,”就是“要借本刊对民族解放前途,对大众解放前途,尽一部分的贡献。”

2.流亡的生活与唤醒大众的决心

很显然,作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生活》周刊的发展之路必然会磕磕绊绊,难免要面对黑暗势力,勇敢地迎头痛击:“《生活》周刊虽在禁邮的情况下保持着它的英勇公正迈进的态度,但是在当时即站在团结抗战民主运动的最前线,愈益受到当道的嫉视。”由于刊物能与人民大众血肉相关、呼吸与共,使《生活》真正成为“人民的喉舌”。

韬奋一生经历数次流亡。《生活》周刊“时时立在时代的前线”,1935韬奋筹划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接着《新生》而撑起光芒万丈的火炬,作为爱国者的代言人和计划者”每期销数达二十万份,风行全国,与救亡运动紧密连结在一起。但与当时政策相矛盾,韬奋声明:“既参加救亡运动,必尽力站在最前线,个人生死早置度外”。

韬奋仍然不屈不挠,韬奋一生坎坷,流亡数次,面对黑暗势力的压迫和恫吓,他丝毫不惧,赤心肝胆:“但是我们为着国家民族的光明前途,必须始终坚守进步文化的岗位,与黑暗势力奋斗到底。”他勇敢地挺身而出、迎头直上,始终坚守着进步文化的岗位,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生活,而拼搏着。

3.拳拳赤心,挥洒热血的爱国精神

邹韬奋力主抗日,抗战之后所办的刊物和书店,一直高举着抗日的大旗,这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国才有家,有国才有个人,因而韬奋对于国家的赤诚热忱的忧与爱,也是他人文主义精神中极为重要的体现。

九一八事变后,韬奋以笔为利剑,抨击帝国主义侵略暴行和国民党反动政府,同时思考中国人民的出路,《生活》周刊言论在此后逐渐鲜明、尖锐而激烈,发行量激增到每期十五万五千份,创当时刊物发行量最高纪录。

1932年生活书店正式成立,他认为他们这一群工作同志,“是由于认识进步文化事业对于抗战建国,对于中国大众,乃至对于人类前途,有着广大而深远的贡献,值得我们含辛茹苦,鞠躬尽瘁”,秉持着如此信念,他团结大批作家和工作人员为革命出版而奋斗,仅在书店成立到抗战初期,就出版“书籍近千种”。生活书店出版的各类图书,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分析国内外形势、介绍先进学术思想、积累优秀文化,因而对提高读者的政治觉悟,增进文化知识水平,激励广大青年走向进步、参加革命,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

胡愈之评价他:“有一副硬骨头,立身处世不容有半点苟且;他对国家民族有着真正的热情;他从善如流、从不自以为是,自满自足;他嫉恶如仇,绝不同恶势力妥协。”“韬奋的大半生过着流亡囚禁、被追踪压迫的生活,他实际上是为救国、爱国而献出生命。”

四、邹韬奋人文主义精神的现实价值

邹韬奋先生为大众、敢斗争、真敬业、爱祖国,一生致力于发展有益于大众、有益于革命的文化事业,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人民大众血肉相关、呼吸与共,为人民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真正的“人民出版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从他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有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经验和知识,学习他的关心民族国家和人群的人文主义精神。

在现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走向市场已经成为了出版行业的大趋势,是无法回避的选择,为了生存和利益,竞争日益激烈,而在各种欲望的利诱下,背离初衷、忘却文化和社会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版行业的出现和存在是一种人文现象。可迄今为止,人文主义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没有进入大多数新闻出版人的视野。

大众传播媒介有着“环境监测、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等社会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群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思想”;新闻传播的责任就是要完成对人的启蒙。民国时期的人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思想的启蒙和解放,但在过去的时代信息传播渠道仍然十分单一,因而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介在读者大众的生活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承载和传递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引导了主流文化的价值。韬奋的《大众生活》在开启民智、传递爱国思想号召人民团结抗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民众的媒介素养。在当今的时代,尽管相对和平稳定,但更应该“重视‘人’的独立、不同层面小群体的特性乃至受众个体之间的差异,以个性解放作为视听者的基本诉求”。我们应当关注人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新闻媒体秉承人本主义办报理念,将目光聚焦到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思想情感是现代媒体所应回归的本源”。

在传媒市场化的现实进程当中,媒体一旦缺乏必要的人文意识,远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对于高速发展的商品化物质化社会来说,人们很容易爆发精神危机,缺少精神信仰和家园。“技术理性和物质欲望的极度膨胀,会越来越使得人们在精神上感到无家可归。”这种说法同样可以运用到新闻出版之中。出版是时代文化的聚焦点,编辑出版者是一个文化角色,对于人文精神的弘扬,是任何时代都不能轻视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文化市场中,坚持文化本位、坚守文化责任和人文主义精神,是新闻出版行业、企业、个人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初心。

五、尾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和根基,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由文化人,以人化文,“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髓所在,小至家庭、企业,大到国家世界,关注和尊重人本身和坚守文化责任、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是每个时代永不褪色的话题。对于新时代新闻出版事业的编辑出版人来说,我们要学习邹韬奋先生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竭诚为读者大众服务、关心民族国家和人群,坚守文化责任,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引领时代思潮,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11.

[2] 范晓莉.论邹韬奋办报理念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以《生活》周刊为例[J]太原: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30(4). 

[3] 邹嘉骊编.憶韬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62.

[4] 方厚枢编.编辑之歌——怀念远去的英才[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5-24.

[5] 方厚枢编.编辑之歌——怀念远去的英才[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5-24.

[6] 方厚枢编.编辑之歌——怀念远去的英才[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5-24.

[7] 方厚枢编.编辑之歌——怀念远去的英才[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5-24.

[8] 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编.编辑家列传1[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21-31.

(本文作者:武羽柯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

作者:武羽柯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