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53.苏紫嫣——新中国优秀出版人才案例分析——以彭长城先生和胡亚权先生为例

作者:苏紫嫣   2019年10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过无数优秀的出版人才,他们为一个时代留下来他们的印记,为大众、为国家留下了重要的财产。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出版人才更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他们创办自己的杂志或是报纸给大众和社会带来了无数好处。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新的时代,出版界变革不断,从传播手段、内容、受众等都有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出版人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追求是不变的。而之前老一辈出版人的经验和所发现的发展规律更是我们现在巨大的财富。我们现在只有学习、总结这些经验和财富,才能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培养出同样优秀的出版人才。想要学习和总结这些东西,就应该回首之前老一辈优秀出版人才的经历和经验,这里以对《读者》很重要的两位人物——彭长城先生和胡亚权先生和《读者》杂志的共同发展、成长经历来看出版人才培养的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读者》原名《读者文摘》创刊于1981年,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它的主要经历如下:

1980年12月,《读者文摘》由胡亚权先生和郑元绪先生开始筹备,1981年4月,正式创刊,1982年初,美国《读者文摘》来函指出: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中美两家《读者文摘》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从1990年开始,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再次升级。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1993年3月,《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共收到应征信十万多封。最后使用了《读者》。1998年,《读者》又主动放弃“READERS”注册商标,启用新的汉语拼音商标“DUZHE”。

2008年1月,《读者》海外版创刊。2011年1月1日起,《读者》开始在台湾发行,成为第一本进入台湾发行的大陆杂志。2012年,《读者》杂志宣布计划推出包括平板、液晶触摸一体机在内的多款数字化新品,其中平板电脑内置了《读者》杂志30年期刊的电子版本。截至2019年8月,《读者》杂志的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

从以上发展经历和所获得的成就来看,《读者》可谓是非常成功的杂志,而它的成功是离不开在背后支持着《读者》发展的人的,他们毫无疑问都是非常优秀的出版人才,而《读者》也不是完全的顺利地成长,它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而这些困难都由它背后的人去克服了,尤其是彭长城先生和胡亚权先生,他们作为有代表性的出版人才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接下来我们将从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方面来总结出他们的成长和现在出版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几个方面。

一、紧跟时代潮流,明确自我追求

首先从胡亚权先生来说,他是《读者》杂志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出版工作,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工作者,又成功创立了《读者•乡村版》等。《读者》最先于1980年12月开始筹备,当时,《读者》的办刊宗旨由当时的创始人们确定为“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这四句话在当时,可谓是紧追时代潮流。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后,当时的中国就正在努力接受新鲜事物,胡亚权先生曾经说过“博采中外表述了这本杂志的性质是综合性文摘类杂志;荟萃精华提示这本杂志的档次是高雅高尚高品位的;启迪思想是本刊的期许;开阔眼界是本刊的目标。”这也很好的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紧握住时代的脉搏。《读者》的办刊宗旨至今为止都没有改变,这不仅仅是办刊宗旨,更成为了《文摘》杂志独特的品牌,也是《文摘》背后所有出版工作者的追求。

以上从吴亚权先生的经历和《文摘》从无到有的创办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知道,紧跟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明确自我追求,都是《文摘》杂志能够成功并且长久存在,经久不衰的原因。这些也是现在出版工作者应该向之前的优秀出版人学习的东西。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富于变化的时代,这就要求了现在的出版工作者也应该跟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在变化当中,我们应该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我们最开始的追求,这种精神上的财富和坚持是不应该改变了,富于变化可能会延伸,出版物的生命,但是只有坚持不变的精神才能真正的让一个出版物长期存在,有灵魂,有精神。

二、与世界接轨,增加国际意识

《读者》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许多曲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一九九三年的改名风波。大家都知道最开始《读者》杂志原名《读者文摘》,而这个名字与美国的杂志《读者文摘》重名。美国的《读者文摘》通过律师事务所给当时的读者杂志社来函,说那个商标是他们的,《读者》不能办这个刊物他们必须把《读者》的所有订户交给当时的美国《读者文摘》,这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风波,当时,彭长城先生在这件事上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最后他们在众多读者的来信中,收集新的名称,最后起名为《读者》,彭长城先生谈及到这次风波,他认为他学到了很多,“这件事情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开放”正是因为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局势下,所以美国的杂志社才会对我国的杂志社进行诉讼,在这种国际大环境融合的情况下,出版工作者就不得不跟上国际的步伐,在创办刊物和工作上要与世界接轨,增加国际意识,并且这也是对版权的保护,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给出版工作者的挑战,自此《读者》和他的工作者们直面挑战,渡过了难关。

对于现在的出版工作者而言,与世界接轨、增加国际意识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大融合的状态,我们的国家跟其他国家的联系,比当时要更加紧密,这就要求现在的出版工作者,要有,更好的,国际意识,这种国际市,这种与世界接轨的意识,不仅体现在上述郭长城先生和读者杂志所学习到的保护知识产权上,更体现在出版工作的其他方面上,我们的内容、我们的水平,相关于出版工作的一切都得向国际水平看齐、向世界看齐,学习世界上优秀的出版成果、出版物,增加我国出版行业的世界竞争力,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挑战变多了,我们面对的市场也变大了,只有有国际是与世界接轨的意识,我国的出版行业才能蓬勃的发展,只有有国际意识和与世界接轨的意识的出版工作者,才能为出版行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抓住机遇,改革创新

在一九九四年之前,《读者》杂志是不刊登广告的,大部分人认为读者杂志是一本精神文化方面的杂志,而广告这种商业价值不是他们的追求。当时的彭长城先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借鉴外国杂志和现代办刊经验。他认为广告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刊登广告可以维持杂志的低价销售,而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杂志也应该是于世界杂志接轨,彭长城先生,抓住了改革开放的这股风潮,积极去创新,与世界接轨。在他的努力下,《读者》杂志,刊登了第一条广告,至此读者杂志的广告业务,在彭长城先生的领导下慢慢发展起来,这也是读者杂志,这么多年来维持低价销售的重要策略,事实证明,对于广告,《读者》杂志的读者们,接受状况良好,并没有因为广告而拉低了《读者》杂志的地位,这也是时代的发展趋势,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新之举,同时也给《读者》杂志带来了商业利益,让《读者》杂志可以长久的经营下去。

从以上这个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读者》杂志的广告和品牌效应是离不开彭长城先生的努力和创新的,而彭长城先生之所以能够成功也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和他本人的长远眼光有关。这也启示了现在的出版工作者,要抓住发展的机遇,顺应机遇,进行创新。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国家也努力为出版等领域的工作者们提供条件,而现在的出版工作者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顺应机遇,进行创新,为出版领域做出新的贡献。

以上就是根据《读者》杂志的发展和《读者》杂志背后的人,以彭长城先生和胡亚权先生为代表做出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优秀出版人才成长的案例分析。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有许多优秀的出版人才,他们都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在时代的巨浪下,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带领中国出版事业走向辉煌,他们的成长都是曲折的,但他们都克服了这份曲折,为现在的出版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他们的经验、分析他们的经历。我认为现在出版人要做到,紧跟时代潮,流明确自我追求;与世界接轨,增加国际意识;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我相信在众多的出版工作者的努力下出版行业会更加蓬勃的发展。

(本文作者:苏紫嫣 北京印刷学院)

作者:苏紫嫣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