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51.张博——《从“韬奋精神”中浅论出版人的精神修养》

作者:张博   2019年10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邹韬奋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他是编辑出版行业的优秀楷模,在他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韬奋精神”。这是当代出版人应当寻访的精神之源,是当代出版人重要的精神修养。

在中国的编辑出版史上,编辑出版人的精神建设永远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高度,于此,不得不提的是我国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他在实际工作中所焕发出来的“韬奋精神”更是我们编辑出版后辈应当学习并运用于实践的,吴玉章在评价邹韬奋的一生时曾经说:“近代中国文化界,在新闻事业,出版事业上,最有成绩,最有创造能力的,要算邹韬奋同志。”

要研习“韬奋精神”,首先要对邹韬奋先生的人生历程有大致的了解。先生原名邹恩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一个日趋破落的官僚地主大家庭。“韬奋”是他自己取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寓意“韬光养晦,奋斗不懈”。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中国的编辑出版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参加过各种报刊的创办、编辑、领导工作:1923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并主持职业教育丛书的编务;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1935年后他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1941年皖南事变后,邹韬奋流亡香港,复刊《大众生活》,1944年因病逝世。

作为编辑,邹韬奋先生以其职业素养深得同行信任和赞誉。“韬奋精神”之所以为后人所倡导,令后人感动,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对待职业高度的热忱,并通过职业这“用武之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正如1944年,毛泽东同志为邹韬奋的题词:“热爱人民,真诚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1995年邹韬奋诞辰100周年纪念的时候,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也强调要“继承和弘扬韬奋真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可以说,“韬奋精神”的本质或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研习邹韬奋先生的精神需要就其工作内容及编辑出版思想展开,思想是指导工作实践的源起,在工作实践中所展现的形态的总结深化则是精神。因此,通过对于邹韬奋先生编辑出版思想的研究,总结其精神是有重要价值的。

与此同时,要认识到学习“韬奋精神”应该结合当代出版产业发展现状,言之有物。当今21世纪,万维网、互联网的发展,加上媒介的融合化,产生了一场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方式大变革,对于新闻出版业表现在更加的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化。从最开始单一的纸质图书,到报刊杂志的平面媒体,再到如今电子网络出版物的兴盛。编辑出版业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版物是信息,知识的载体,那么,出版业的部分转型也就意味着,人们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编辑出版行业与新媒体的更多的融合,没有了以往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的传播可谓是十分方便快捷了。尽管如此,对于编辑出版人精神品格的塑造,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对邹韬奋思想精神的挖掘,结合实际情况,提升自身技能和职业素养以便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一、“痴干”的思想

邹韬奋曾说:“‘痴干’两字极宝贵,因为我深信无论什么事业,非干到痴的程度,决干不好。”透过他的这句话,结合其工作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工作中首先是全身心的投入,乐此不疲。对他所热爱的编辑出版事业,达到如此程度,古人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对待事物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邹韬奋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寻着自己所爱好的事业,做到迷的程度,不但‘好之’,而且‘乐之’,这是何等愉快的事情!”因此,这首先体现出的“韬奋精神“便是爱岗敬业的精神。

在工作中,邹韬奋只认得“好读物“而不认得人;要使因编辑的介绍而去购阅的读者不至于上当,不至于失望。绝不受任何私人或书业机关的嘱托,绝对不讲”情面“,绝对不避嫌怨,只以”读物“本身为唯一的对象,根据独立观察所得,全为读者着想,介绍的是他认为确是好的,确是有趣味有价值的读物。总而言之,这里体现出的是”韬奋精神“那种独往独来公正无私的精神。

作为一个编辑出版工作者,邹韬奋还十分负责。首先,他对文化事业负责,以国家民族及人类的前途为编辑出版工作的出发点。他强调对于政治的态度究竟应该是怎样,应该弄个一清二白,不应该模模糊糊,文化事业与国家民族的生命交织在一起,责任重大,不应该瞎来。其次,他对读者负责,从编辑内容到编辑流程他都亲自监督,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在《生活日报》上广告的登载方面,他更是严格限制,不符合道德的、害人的一律不准,对读者要负责。这就是“韬奋精神“负责的精神。

对于编辑出版工作,邹韬奋认为作为一个编辑不应沽名钓誉,“名誉心未尝不可成为督促上进心的一种要素,但是骛名如上海人所谓死出风头者,在个人往往落得有名无实自欺欺人的结果。”同样,作为编辑也不应以发财为目的,他说:“我们办《生活》原不想发财。这不是唱高调,自己抬高身价,确实因为我深觉得办像《生活》这种刊物的机关不宜发财,发了财便易于多所顾虑,即在可能范围内亦不敢说话,多少不免存着‘患得患失’的心理,完全消灭它所应具的独立与公正的精神。”这是“韬奋精神”中不图名利的精神。

二、大众化、为读者服务思想

邹韬奋的大众化思想归根结底是以人们群众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认为大众文化是新时代文化的主体与象征,他强调“凡遇有所评述或建议,必以劳苦大众的福利为前提,也就是以劳苦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他的这种主张,在实践中就表现为《生活日报》不但是供给上层社会阅读,而且要深入民间,要叫洋车夫和苦力,农夫,都看《生活日报》,这样目的才算达到了。

正是“韬奋精神”中这种以人民大众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以为人民服务为工作的根本基点的精神,促使他在工作中不断进行实践。他努力做到《生活》周刊通俗化,在选稿、组稿时,他也坚持寻找有趣味的事实,文字上要保证通俗易懂,贵少而精。他主张文字要力求大众化,只有这样,《生活日报》才是大多数人的报纸,而不是少数人的报纸。

为读者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这种思想,是“韬奋精神”的核心,是最鲜明、最重要的内核。作为一个奋斗了二十多年的编辑,他始终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体现在其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对于读者来的任何信件,均要精心回复,必须诚恳详细,即使有的读者问得幼稚,仍然必须认真答复,不怕麻烦,诚诚恳恳详详细细地答复。

三、创新实干的思想

邹韬奋历来主张编辑工作者要有创新精神,简单模仿是编辑的大敌。这也是“韬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刊物如果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只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样的话,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他的创新精神集中体现在内容安排的与时俱进、栏目版式创新及重视编辑创新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

在内容的与时俱进方面,邹韬奋虚心接受读者的指点,尤其是他所处的那个20世纪前期的黑暗时代,在政治、社会的问题上,这一直是读者关心的热点,这一趋势使得邹韬奋不得不开始关注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在报刊中的发文里,他的言语对于国民党黑暗统治无疑是重重地一击,而在群众革命热情上无疑起到了很好的鼓动作用。

在版式创新方面,他也十分重视,他强调“头尾观”,避免“尾巴主义”,即抓“一头一尾”,“头”是社论,“尾”是读者来信。他曾指出自己的编辑原则:作风和编排要极力别出心裁,不愿意模仿别人已有的成例。单张有单张时的特殊格式;订本有订本时的特殊格式。尤其是在图片的编排中,充分揭露了帝国主义肆无忌惮的侵略暴行,并号召中国人民团结抗争。

在编辑创新力的培养上,他曾说:“事业上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人才,如果有同事能补充自我的不足,那将是很大的帮助。”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他认为要有学徒式学习,不懂多询问;将修养寓于做事里,要肯动脑子;注重其他时间的补充,继续学习;专心于本行业,作本行业的专家。

总之,“韬奋精神“是指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人民利益,有崇高的敬业、爱业精神,要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满腔热忱。”“韬奋精神”是编辑出版从业者和准从业者的精神宝库和实践指南,在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新时代、新形势下,学习韬奋精神,继承韬奋传统,对于做好我们现在的编辑出版出版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张博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

作者:张博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