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周刊的出现以及后期的繁盛都离开不邹韬奋先生的努力。可以说《生活》周刊是被邹韬奋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研究先生思想最好的阵地。本文将以《生活》周刊为线索探究邹韬奋先生的思想同时给予当下复杂混乱的出版环境恰当的建议。
[关键词]邹韬奋;出版;《生活》周刊
1926年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的主编,从此开启了他艰难的新闻出版工作的生涯。这当中倾注了先生半辈子的心血。从开始的萧条到后来成为青年人思想斗争的阵地,这些看得见的改变都源自于先生对出版、教育、政治方面的深刻认知。
一、为读者服务之彻底的思想
为读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就是从邹韬奋接手的第2卷第1期起,开辟了《读者信箱》专栏。要为读者服务就需要知道读者在想什么,读者需要什么,读者需要从我们这个周刊了解到什么又或是他们的疑惑是什么等等。自从开辟了这个专栏先生每天几乎要花半天的时间来回复这些信件。这种服务的热忱是先生基于对读者的负责而产生的。密切联系读者的思想也是适用于现在的出版行业。先生乐于花时间花精力在了解读者上面为此他表示“把读者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打成一片”。[1]在周刊上面下基层是先生最喜欢的事情。反观我们当下,出版事业处在相对混乱的状态。读者想读什么没人去了解,读者想知道些什么也没人去了解,无人走基层无人对读者产生真挚的热忱。当下是大数据的时代出版也越来越数字化,海量的信息蜂拥而至并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是出版业质量的保障桥梁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出版业也必将受到影响。所以当下的出版业依旧要从头坐起,从小事坐起。利立足当下的网络时代充分收集读者信息实现新时代的密切联系读者。
随着《生活》周刊的崛起广告又是一大问题,自力更生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徐伯昕先生在拉广告的过程中依旧是贯彻服务精神。仔细的为作者进行设计,每每都像是在交朋友。所以说“服务”是当下出版业需要进行恶补的功课。
除了最基础的服务之彻底还有对读者负责的思想。“本期刊以生动的文字,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这是印在1929年12月1日《生活》周刊第5卷第1期刊头位置的一句话。与读者进行密切联系不是简单的收集读者的消息而是更深一层的关注读者思想的变化。在读者愿意看之后需要让读者有所精进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反观当下的出版完全不顾及读者在思想上的进步,为了牟利将一些粗制滥造的文字随意组合发布到网络上,污染当下出版行业。
小到对出版文字的编校工作大到读者的思想认知变化,邹韬奋处处践行着服务之根本的思想。对读者负责,对文字负责,力求于社会的大进步是先生坚持的观点。这些到现在都对出版行业都这先足的指导意义。
二、敢于清空的创新的意识
邹韬奋“以为无论做人做事,宜动些脑子,多加思考,不苟同,不盲从,有自动精神,有创作的心愿......”[2]周刊的主要面对群体是普罗大众如何做出让大家喜欢的期刊就是另外一大问题。周刊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大家都会对新鲜事物有强大的好奇心。所以在邹韬奋先生接手《生活》周刊后就开始改革。[3]他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加强内容的趣味性,之所以将重点放在这里是因为在上一个标题下提过的为读者服务依旧要内容至上。文字要新颖有趣,何为新颖?又如何能到达有趣呢?在邹韬奋看来事实就是最有趣的素材空论就是最无聊的话题。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宣传进步思想,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热忱。不断挖掘可以深入的引发读者进步的话题,开展全国性的征文活动,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最终此书得以出版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中第一部大型报告文学集。这种紧跟时代不断创新的思想是当下文学出版要精进的。
随着近些年创新思想的不断宣传的确很所书籍在改编成电视剧之后大火比如《法医秦明》《白夜追凶》等。凡事都会有双面性这一创意点的爆火导致大量的商家不顾及质量开始按此套路进行捆绑营销,最终导致两败俱伤。我们要学习邹韬奋先生所提倡的创新观念,依靠内容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包装宣传。学会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产生依靠是最有效的手段。过度的创新是一个问题粗俗老套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什么霸道总裁、玛丽苏小说等等毫无价值的书籍出版也是当下出版产业的一大毒瘤。服务读者,彻底的服务读者不是指一味地顺从读者心意而是要懂得变通的引导读者的思想。这才是创新内容的真正意义。
三、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协调统一
在邹韬奋看来当时的出版事业性主要体现在“努力引人向上的精神食粮”而商业性就是“我们要靠自己的收入,维持自己的生存。”我们共同努力的是文化事业所以我们必须要兼顾到事业性,同时我们是自食其力所以要靠自己去发展事业这就必须要兼顾到商业性。[4]邹韬奋指出如果将两者生硬的割裂开是完全错误的想法。一味地顾及事业性势必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问题导致经营出现问题,要是一味地顾及商业性那么会导致文化食粮得不到更好的保证,人们的进步成为问题。在协调解决这一问题上,《生活》周刊的领导班子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坚持自己事业性的底线坚持出好书,不出坏书与闲杂书。另一方面积极地开源节流,少用人员,降低成本同时让利于读者,不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同时邹韬奋和他的同事们也是积极地拓展广告业务,当然在最高思想的指导之下不是什么广告都可以刊登的,经过审查才可以刊登。最终广告业务也成为了《生活》周刊的一大特色。
当下的出版市场出现了两种现象的极端。第一种极端现象就是过度的在意商业性导致出现大批量的“标题党”小到一个新闻的标题大到一本书的命名。为了营业额将所有热门的字眼加在书的封面中,为了销量大家都采取先拍影视作品再进行销售的套路性行为,导致大量优秀的出版物的不到很好的传播,人们被碎片化的,浮躁化的出版现状所控制,思想的进步受到阻碍。另外一种极端现象就是过度在乎事业性,打着出版优质的文化书籍的幌子背后却无所作为的口号主义。最终就是邹韬奋先生口中的两败俱伤谁都得不到好的发展。
当下数字出版正在猛烈的冲击着我们传统的出版行业,我们更不能分割事业性和商业性这两个属性,否则会更加难以立足。要学习邹韬奋先生的思想将两个融合发挥彼此最大的优势,做到先生口中所说的用事业性统领商业性。[5]
四、学习是进步的源泉,责任是成功的根本
“本店同仁像来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学习的兴趣相当的浓厚”[6]这是在生活书店的内部刊物《店务通讯》上面写到的一句话。这就是韬奋先生认为编辑这一职业只起码要具备的素养。在生活书店内大家都是人手一本书,人人以读书为荣。邹韬奋先生非常重视自己员工的学习进步,自己印发相关书籍给员工还会组织一些读书交流活动,激发大家学习的激情。考虑到为读者服务之彻底的思想就必须要顾及到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问题,要有敏锐的嗅觉能察觉出思想的变动从而更好地引领读者的进步。先生对于人才的管理与培养堪称是我国现代出版业学习型组织管理的思想的先导者和实践者。孙起孟曾经说过“我们我且不谈生活书店的书刊发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只谈新出版业的中上级干部很多都是生活书店出身这一点就足以证明韬奋先生领导的成功。”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引路人,邹韬奋先生凭借着他的思想观念为后世几代的出版行业提供了无数优秀的引路人,可见韬奋先生思想的是拥有现实意义的。
关于这个职业的进步问题也是当下的一大盲区。工作后大多数的进修提高的机会都是自己把握但很少有编辑能认识到职业是最需要学习进步的。将韬奋先生的思想贯彻到当下的编辑行业我想更多优质的书籍就可以得到出版了。学习水平的提高相应的鉴赏水平与品鉴水平也就会提高。粗制滥造的文字也就会在源头过滤掉,出版产业也会得到更优质的发展空间。
“既然干了,却不愿消极,却不愿怨天尤人,存在拆烂污的心理。”这是周韬奋先生在接下《生活》周刊这个“弃婴”的时候所说的。可见先生的责任心。就算是一份八开单张,仅印两千八百份不起眼的刊物先生也从没有放弃的心态。开辟“读者信箱”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思想认真读每一次的回信。曾经因为经费紧张周韬奋先生义务写作,他依然是倾情而写。不只是在回信这一方面对读者负责,在稿件的质量上他也帮忙修正,对青年作者关心备至。为了对读者负责他经常在印刷所与工人通宵纠正文稿中的错别字,为了不脱期他下飞机直接突击印刷。这一切都是源于韬奋先生思想中责任心三个字。当下的出版业的责任心全部都给了物质层面,只能兼顾商业性无法估计事业性。
五、做最扎实的出版物
《生活》周刊是一本非常大众化的刊物,没有“标题党”的搅和,是一本优质的刊物。首先它是带有娱乐性的是意在给人民一个愉快的阅读时光。在《生活》周刊中有一个专栏是《健而美的体格》给大家娱乐的同时也在传播健康的观念。其次它是生活顾问,意在给人民排忧解难,韬奋先生译述的《一位美国人嫁与一位中国人的自述》、《一位英国女子与孙先生的婚姻》以及《一个女人恋爱的时候》这三本关于爱情故事的书籍意在倡导婚姻恋爱自由。给陷入痛苦婚姻的人以鼓励。[7]接着《生活》周刊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在战争的时候邹韬奋积极在周刊上发表有关积极应战的文章,鼓励青年的思想进步使得《生活》周刊一度成为青年人思想斗争的武器。他还曾经在上面发表自己对三民主义的看法,他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这些思想不论是对曾经的出版业还是当下出版业都有着极大的现实作用。最后,《生活》周刊是一面镜子,照出国人的丑态,意在生成文明之国民。邹韬奋对社会的丑恶现象的揭露入木三分,不受任何人要挟。出版行业应该是一面永恒的镜子,毕竟鲁迅先生口中的国民劣根性还是存在的。我们要优币驱逐良币,在润物细无声中改造堵着的思想,与时代密切接轨。当下的出版行业就应该立足根本做最扎实的出版物做优质的出版物。所谓的高大上的出版产品多多少少会影响优质文化的传播。依旧是要重申“大众化”不代表“庸俗化”大众的文化接受程度是需要我们去指引的。当下的出版现状也是需要人去改变的。与其闭门造车不如研究邹韬奋先生的思想取其精华并与当下结合为出版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沈谦芳.邹韬奋传[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2016:58-98.
[2]沈谦芳.邹韬奋传[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58-98.
[3]沈谦芳.邹韬奋传[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58-98.
[4]聂震宁.韬奋精神六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6-111.
马琳.新时期出版业呼唤韬奋精神[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07):147-149.
[5]聂震宁.韬奋精神六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6-111.
[6]沈谦芳.邹韬奋传[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58-98.
[7]沈谦芳.邹韬奋传[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58-98.
(本文作者:史天宇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