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这一职业在文化中总是担任着特殊地位,他们与大众,传媒,文化传播等等词语常常一起出现,他们一面与创造紧密相连,一面又与市场息息相关,他们是文化的"把关人"。因此他们的职业素质要求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急速发展着,愈加精益求精,愈加专业化是不可磨灭的发展趋势。而编辑出版的学生作为未来出版业的人才来源,更应该从当下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以应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笔者作为高校学子,将结合个人体验和行业前沿研究,总结一份应对方案,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为职业规划铺好奠基石。
一、什么是编辑学者化
编辑学者化,或者说做一个学者型编辑,究竟具备哪些内涵?我们要先对学者型编辑做一个解读,什么才是学者型?学者型编辑是"学者"在前,还是"编辑"在前?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学者型编辑"?
首先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这个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不断学习似乎已经成为了每个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样看来,如果我们仅仅只用"学习着的"编辑来概括学者型编辑的内涵显然就差了点火候,用"研究的"编辑则比较合适,"研究"相比起"学习"多了些许深度的同时又少了些许广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要对某一事物展开深入学习,必定要消耗大量的精神与时间,减少广度势在必行。"研究着的"编辑显然更符合我们现在对编辑的定位,在倡导文化强国的现在,出版物的把关成为不可缺失的位置,好的出版物的发行不仅是引导社会风气,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优秀出版物精品的不断缔造对于文化生命力勃兴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着的"编辑对于职业敏感度更高,对于需要把关的出版物有着更深的了解和学习,是"有准备之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他们的影响下,优秀出版物和精品的出现可能性大大增强。
这时,就要牵扯到第二个问题,学者型编辑是"学者"在前,还是"编辑"在前?学者型编辑实质上是编辑的一种发展方向,无论是按出版物的种类来分,文学编辑,教科书编辑,地理编辑,财经编辑等等,还是按编辑的种类来分,策划编辑,发行编辑等等,都可以朝"学者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我们不能抹灭编辑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学者化"的发展趋势,而是要有机结合两者的优势,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促进编辑作用的更好发挥。
那么第三个问题随之而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者型编辑吗?在第二个问题中,"学者化"是论证的中心,而在这个问题里,笔者想强调的是"学者"和"编辑"本身的特殊性,"学者"专精,而"编辑"自古至今就是一个杂家。编辑的工作何其多,他们是市场的先锋,是审美的高手,还是真理的观察者,他们联系着创造者和接受者的世界,这注定了他们无法人人都成为一个"学者型"编辑,只有他们当中那些付出了艰辛努力且具备极强意志的人,才能在接受时间所带来的沉淀的同时忍受那些无可言说的寂寞,从而成为一个"学者型编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追求"学者型编辑"这一高远目标,尼采说过"当你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只要我们心里仍对"学者型编辑"有所期待,就离它又近了一步。
二、"合适"的研究方向
如果说你的努力像奔跑的骏马,那么目的就像是拿竹竿吊在马前面的胡萝卜,前者使你前进,后者使你想要前进。这种目的的来源最好就是出自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人很早就明白自己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并且以终身投入这一方面感到快乐,由这种兴趣引起的目的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它们往往经受考验后却更加坚定,直到最后与这些充满热爱的人们相互成就。但是这种人非常少,因为人可以感兴趣的方面非常多,在没有必要进行抉择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将对这种思考囫囵过去,或是在顺着某一兴趣进行努力时,遇到困难摇摆不定,随时对另一兴趣抱有希望。
因此对于"兴趣"的思考,在高校学生中是尤为重要的,他们正处于预备踏上社会的阶段,正是要将"兴趣"与未来结合的关键时期,人只有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才能从其中感到幸福,在进入社会的缓冲地带去思考自己对于"兴趣"的抉择,对于他们经受现实困难的冲击有着重要意义。诚然,这种关于"兴趣"的思考一定会伴随着彷徨,焦虑以及种种不确定的心情,但这些并不是坏事,当你感到不确定却依然跃跃欲试,并准备好了承受随着而来的困难时,恭喜你,你可能已经找到了可以与你相互成就的"兴趣"。
上面关于兴趣的讨论,对于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又有着更深刻的意蕴,因为我们的"兴趣"接受着更加严峻的考验,除了要应对编辑的技能训练,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资源获取,所以更要在尽可能早的时间考虑自己的兴趣方向。同时,我们要考虑到现实因素,文科出身的我们在理科和工科方面的兴趣,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选择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实际状况,才能达到你最初的目标。选择了合适的研究方向,不亚于为未来点亮了一盏明灯,"合适"意味着从现在开始你的每一点努力都用在了它该用的地方,那种浪费时间的焦躁感会逐渐消失,更多出现地是一种自我价值逐步实现的满足感;而"研究方向"则意味着你开始靠近一个你可以投入绝大部分精力的地方,逐渐走向专和精,踏上了成为"学者型编辑"的第一步。
三、认识编辑主体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主体性是个哲学观念,它包含着认识论与价值论这两个范畴。编辑主体性,是指从业主体的编辑出版人在审读文稿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性与驾驭性,包括创造性,它体现的是编辑的主体价值。而编辑对文稿的有效驾驭过程,正是凸显编辑主体的过程。而这种编辑价值的实现,是编辑通过选择和创新来完成的,包括编辑的职业敏感和特殊的创造能力。由此看来将孔子被视为最早的编辑,也不无道理,他崇尚周礼,坚持述而不作,却创造了延续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人们,正是他对经典的“有效驾驭”才使得《春秋》,《诗经》经久不衰。《文选》,《玉台新咏》等等文集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经典诗篇,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发展的代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等等优美的诗句,我们现在依然恋恋不忘,而这些这些没有署名的诗篇正是因为被"编辑"的慧眼发现,才得以保存到现在。
作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正视作为编辑的主体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切勿妄自菲薄,同时亦不能妄自尊大,我们不能让明珠蒙尘,也不能滥竽充数,而是要努力将真正的经典带给大众。那么处于学生位置的我们要如何做呢?上文已经讨论了关于研究方向的选择,但那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方向"帮我们确立的只是一个范畴和一个理想状态下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则是一种具体的能力,由编辑主体性的概念中凝结出来的要求,那就是"审美"。这里的"审美",不仅仅是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性的判断(当然这些可能占了大部分),还包括科学美,那些完美的公式,化学方程式,地理景观等等都需要一种"审美"能力。这种审美关乎于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与人类某种共通的感觉更是紧密相连的,那些流传的经典的构建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感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意味着一个哈姆雷特,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延伸,伟大作品的广大的阐释空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领悟到自己需要的某种力量。作为编辑的我们要能够发现这种"感觉",要替人们挖掘这种具有共通性的作品。还是学生的我们要提高这种"审美能力",首先可以做到的一点,就是去看那些已经经历过时间考验的作品,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经典作品所蕴含的内容则是最多的,阅读经典自然成为最节省时间最有效率的做法,有时读的多了,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眼界和对优秀作品的敏锐程度。
要向学者型编辑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方面,同时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我们在选择的过程中对文化亦是一种创新,我们的选择对大众来说是一种引导,我们所选择的作品会经由各种渠道向大众传播,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民,亦在历史中留下痕迹,或是形成一种思潮,或是留下一种规范,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编辑本身可作为之处。
四、熟练编辑能力
既然上面已经阐述了编辑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就顺势把眼光转换到编辑本身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训练上来。编辑六艺,选题、集稿、审稿、加工、发稿与看样,都不仅仅单纯是一种技能训练,单从选题来看,不能说一个人经历了一百次选题,他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编辑。技能训练更加偏重的是重复的次数,在训练中熟能生巧,然而编辑能力却不是仅仅靠重复就能提高的。
前面说过,编辑是杂家,你重复的一百遍中,可能没有一遍是重复的,每一遍的体验都是新的,那么掌握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就异常重要,它是你掌握编辑能力的法宝。这种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广阔,你要有全局的眼光,在出版一部作品时,你要考虑到市场,受众,内容的深度,价值观导向,文化环境,传播方式,甚至于细致的装帧考量等等;另一个特点就是扎实,无论思维发散的有多远,内容有多丰富,这种思维都要与理论紧密结合,如同一颗茁壮成长的大树,不能离开它扎根的土地。因此高校在设置课程时,一方面要考虑课程的丰富程度,是否让学生能接触到行业前沿,是否能给予学生尽可能宽广的视野,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课程的深度,尤其是作为编辑最基础的文字能力与阅读能力,他们往往因为与其他学科专业有交叉或者过于普遍而被忽视,然而他们才是需要被给予高度关注的对象。而对于学生来说,更不能轻视自己的基础课程,对于文字(文学)的基本能力的训练要落到实处,打牢基本功,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才有向学者型编辑发展的可能。
五、落实工匠精神
前面我们更多地讨论的是如何做,提供的或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或是重要明确的目标,但就像笔者在第一个小标题中提到的那样,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学者型编辑,作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应对那些层出不穷的实践挑战,还要经历精神磨砺。缔造一部经典作品,无论是对于作者还是编辑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期投入,而回报来的却缓慢且不确定,能不能坚持的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需要的是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再加上现在的环境对编辑这个职业也并不友好,相对较低的工资与要求高强度大的工作所形成的落差,往往使人对编辑工作望而却步。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学生来说,实践上的困难还能咬咬牙克服,而对于未来的迷茫感却是致命的,尤其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往往难以抵抗住"速达"的诱惑,殊不知"李生大路无人摘,必苦"。
在这样的情况下,树立一种精神支柱,以精神上的富足去抵挡现实生活中难免的"冷板凳"就尤为重要。"工匠"精神作为党中央在新的时代积极弘扬并鼓励人们积极践行的精神,自有其特殊地位,其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内容,与编辑学者化的部分要求不谋而合。敬业源于热爱,我们常说要干一行爱一行,尊敬自己的职业,理解自己的职业,是我们投入职业生活时必须要做到的,在第三个标题中说到要认识编辑的主体性,也就是希望从事编辑行业的人们明白自己的价值,从而在创造价值中获得一种幸福感。孔子说"修己以敬",如果能做到将提高自身修养与自己职业联系在一起,则是更深的一层境界。精益和专注使人收获成就感,一方面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专注的状态能使得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成功和完美总能给人成就感;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精益求精的目标,除了专注的工作态度,人们往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种经过努力而收获的成功,比轻而易举的成功更容易使人记住,也更容易使人感到成就感。作为"编辑"的我们,固然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我们也能收获其他人所感受不到的成就感,每一个曾投身于这项工作的人,都应该有过作品诞生时那种纯然的喜悦,这是非常珍贵的。创新给予人向上之感,在八卦中,变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乾为天,坤为地,乾在上坤在下为否卦,乾在下坤在上为泰卦,前者天在上地在下十分稳定,后者却天地倒转充满动荡,然而我们却常说否极泰来,变化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放在日常生活中,创新是应对变化的方式,自身更是一种变化,注重创新对于身处文化先锋职业的我们来说,既能完成时代的挑战,同时亦是完成对自我的超越,踏出舒适区,拥抱变化,然后拥抱更加广大的世界。
六、小结
编辑队伍建设与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与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是一体的。中国要走进世界,文化必须先走进世界,要看重文化软实力的带动作用。正是从这些意义上,编辑与出版的责任重大,编辑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编辑出版专业大部分学生都是编辑队伍的预备役,因此学习如何当一名社会需要的学者型编辑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重要任务。而从学生到一个真正专业的编辑,中间还有许多路要走,本文从理论到实践,从物质到精神,由浅入深讨论了作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应对编辑学者化的趋势所能做的一些努力,希望在未来,我们这一代学生能成长起来,做学者型编辑,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牛瑞雪.学者型教科书编辑的养成[J].《中国编辑》,2017,第7期
[2]周慧琳.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J].《中国编辑》,2017,第2期
[3]薛正昌.学者型编辑与编辑主体作用[J].中国编辑学会第16届年会
(本文作者:胡婕 北京印刷学院17级韬奋班学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