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34.卢嘉洋—— 新时代出版人才创新培养探究

作者:卢嘉洋   2019年10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卢嘉洋 安徽文艺出版社 编辑

首先,怎么定义人才这在中国是一件事,其实中国对人才的概念定义很多,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对急需人才的需求。比如说,在古代,就急需像伯乐相马的那样的人才。因为这是冷兵器时代,需要好的战马去保家卫国。比如说,在近代,就急需像梁启超那样的人才,去洞察国家强盛的根源。因为那是一头“睡狮”被任人宰割的时期,国家需要启民智的人才去叫醒民众。而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睡狮”,她已经醒来,站起来,奔跑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直所要培养的人才,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样的“四有”人才。那么,对于出版行业来说,什么是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如何去培养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借此短文谈两点看法。

1.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先生的这句“少年强则国强”已为大家耳熟能详。梁先生这篇《少年中国说》写于上个世纪之交,那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为此梁先生呼吁所有的中国少年们强起来,去解救那苦难的祖国。于是一大批青年人们投身于这一时代潮流中去。或许有人提出疑问:一篇文章真能有如此之力量?

你比如毛泽东主席。或许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毛主席上井冈山创建“朱毛红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等。但他却是以一个出版人的面貌,开始登上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1918年8月15日,青年毛泽东为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去寻找解救苦难中国的真理。但他没有去法国,而选择留在北京。不久毛主席就到北京在李大钊的指引下毛主席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救苦难中国的实践。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创刊号刊登了署名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在宣言中毛泽东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这就是毛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认识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起初典例。当《湘江评论》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晨报》也予以介绍,说它“内容完备”“魄力非常充足”。与此同时这个“恰同学”的少年,同一大批少年们奔赴解救苦难中国的潮流中去。这告诉我们培养新时代出版的人才,要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铸魂。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融入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中去。有学者认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要将立场和方向教育作为根本起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定盘星”,在根源上为出版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价值支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新闻舆论工作相结合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实践特质。新时代出版工作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开展工作,并在实践中学习、体会、内化、升华。

你比如陈云同志。或许有人不怎么了解他,或许有人知道他“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军事斗争,或许有人熟知他那“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但殊不知陈云同志起初也是一名出版人。1919年12月8日,陈云在老师张行恭的陪同下,搭乘一叶小舟,从练塘经松江到上海,进入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和店员。从此,陈云走出练塘,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崭新的一页。正如后来陈云同志在商务印书馆建馆85周年时曾题词说:“商务印书馆是我在那里当过学徒、店员,也是进行过阶级斗争的地方。应该说商务印书馆在解放前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总之,陈云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生活的七八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他人生旅途上具有转折性影响的七八年。他在这里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和革命知识,也积累了难得的经济知识。尤其是他自学成才的经济知识,新中国后所领导的经济工作,被毛主席评价为“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此外陈云同志不仅从这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商务印书馆青年工人中知识最渊博、眼界最开阔、最有志气和远大理想的共产党领导人,并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之一。这告诉我们培养新时代出版的人才,要以核心素质和复合型能力培养建基。正如有学者所提出的,出版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技术本位的人才需求在相当长时间内影响着出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方案实施,但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特性又决定了文化素质和理论知识在出版人才能力结构中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具决定性。信息时代,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基于技术层面的出版教育不可或缺,但人才培养决不能被眼前的、短期的现实需求所蒙蔽。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若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内容要求过于宽泛,结果只能产生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平庸之才。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想总书记的这句话也适用于初入出版行业的青年人。正如王民书记同集团所有青年人一同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直播后,嘱咐“广大团员青年要立德,悟得真道理;要勤学,求得真学问;要苦练,修得真本领;要创新,取得真业绩。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高举‘五四精神’的旗帜,把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学习、工作中去,在集团新一轮发展中建功立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组织的关心和爱护。”为此,我们要正确把握全媒型和专家型人才特点及培养规律,明确全媒型不是要求分身有术的全能型人才,专家型人才也不是视域局限的单一型人才。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钟叔河先生,1931年生,湖南平江人,是我国著名的出版家。他出身读书世家,却一度沦落到社会底层,靠拉板车过活。47岁才进入出版行业的他,58岁便提前退休,在10多年中,一共干了3件大事,一个是主编了《走向世界丛书》,一个是《曾国藩全集》,再有就是《周作人文集》。而后两者在出版圈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在中国现代史上,周作人与曾国藩是有争议的人物。《走向世界丛书》是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一套丛书。钱锺书先生一生从未为人主动作序,但却主动为《走向世界丛书》写序。2012年,岳麓书社重启中断了三十余年的《走向世界丛书》续编工程。在20余人的团队中,82岁的钟叔河先生仍是主编之一。他曾说过,如果我的生命还允许,我将来会写一本书,就叫《我的故事》,就一个一个故事写,而且不管我的生命何时结束,写出来的都可以发表,一边写一边可以发表,随时可以中断。讲五十个故事也可以,能够讲五百个故事也可以,是吧,就看活多久。钟叔河老可谓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钟叔河老曾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原来读书很少,搞《走向世界丛书》也好,搞《周作人》也好,搞《曾国藩》也好,都得临时学习,都得要看书,但是我愿意读书,我现在还在不断读书。”这告诉我们培养新时代出版的人才,不仅要关注年轻人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发展的大环境,同时也要去关怀老一辈的出版人,他们是最富有出版经验的,最深爱出版事业的,也是有大志向的。老出版人的事迹虽已成历史,但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是我们年轻人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发扬光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对于出版人来说亦是如此。总而言之,新时代出版人才的创新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培养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从宏观上把握新时代所急需的新人才,积极去构建人才队伍发展的大环境。人才的培养需要脚踏实地去实践,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地基,盖好每一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参考资料: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陈莹: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作者:卢嘉洋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