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郏宗培是中国当代知名出版人,编辑实践丰富,编辑思想独到。目前,涉及郏宗培编辑实践的相关还很少。本文以郏宗培为个案进行编辑生涯探究,总结郏宗培个人编辑实践和编辑思想,对于深化编辑理论和实务研究、推进编辑工作和提高编辑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郏宗培;编辑生涯;编辑思想;编辑实践活动;出版人
郏宗培(1950年~2018年2月18日),浙江鄞县人,中共党员,编辑,文学界人物,出版人。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8年赴崇明东风农场,务农6年后,调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从此与文学编辑工作结缘,历任助理编辑,《小说界》期刊编辑、副主编、主编,文学编辑室主任、总编助理、副总编、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近40年文学编辑生涯中,他先后组织责编了原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史铁生著)、《苍天在上》(陆天明著)、《陪读夫人》(王周生著)、《兄弟》(余华著)、《省委书记》《高纬度战栗》(陆天明著)、《长街行》(王小鹰著)、《一亿六》(张贤亮著)等作品,郏宗培统筹主编了“小说界文库”“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三、第四、第五辑,“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世界文学史”及《艺术世界》、《东方剑》等大型丛书、期刊等大型丛书、期刊。他曾获全国报告文学编辑奖、上海中长篇小说优秀作品奖编辑奖、“上海出版人奖”、第11届韬奋出版奖等荣誉。郏宗培先生为中国的文学出版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对出版人郏宗培的编辑生涯进行整理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培养出版人才,也是对身为出版人的郏宗培的致敬。
一、郏宗培的编辑实践活动
郏宗培1968年赴崇明农场务农6年后,调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1978年起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从事编辑工作近四十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一)眼光独到,胆识过人
眼光独到,才能把握市场脉搏,对市场需求有较为准确的预判。作为编辑的郏宗培,不仅盯着文学畅销书的出版上,还盯着艺术类、民俗类、外国文学类等门类的好书稿,争取在单品种上追求成功率。[1]
有胆识,敢为人先,并不是逞一时之意气,不计后果地作出决定或者做事。胆识需要眼光精准、头脑冷静做基础,2006年5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为《品三国》举办的出版拍卖会上,全国共有十几家出版社参加竞价,郟宗培率领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价最高,以55万册最高印数、14%的版税拔得头筹,获得出版权,轰动了现场,乃至全国图书界。市场表现印证了宗培的独特而又准确的眼光,《品三国》上下册销量累计突破500万册,并成为名副其实的长销书。[2]这也成了郏宗培职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终身引以为傲。
(二)重视与作家们的交往
在郏宗培的交往网络中,大人物比比皆是,那么郏宗培是怎样建立和维系他的交往圈呢?答案并不难——“认同”和“信任”。
80年代中期,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界》编辑的郏宗培,在去解放军艺术学院组稿中,收到了一篇莫言的微型小说,并以莫言本名管谟业在《小说界》发表。那时,莫言30岁不到,尚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比起班上的李存葆等已小有名气的作家,他是籍籍无名的小兵。[3]而这篇微型小说发表后,管谟业以“莫言”的名字在中国文坛发光发热。莫言的成长,离不开文学创作路上的伯乐——郏宗培。
郏宗培一直很看好莫言,便鼓励后者写出优秀的中篇或长篇小说。2005年冬天,莫言想到北海道去,文艺出版社出钱,郏宗培带了美编袁银昌跟莫言一起去,去的时候就决定拍照做画册,最后出了一本特精装本的《莫言·北海道走笔》,这算一种投资,情感的投资。结果就是莫言写出了《蛙》交给文艺出版社,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实现文艺社茅盾文学奖为零的突破。[4]到目前为止,莫言5部中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共16部作品的版权花落上海。这样的结果,除了出版方的眼光、魄力外,更主要在于双方相互的认同和信任。
陈忠实回忆录中提到郏宗培开车为他买下的一篓螃蟹的经历。陈忠实说:“看着执意的他挑拣螃蟹的举动,我的感动和感佩是难以表述的,作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总编,未必有此耐心为自家来干这种劳神的事。” 以上可见,郏宗培重视与作家们的交往。编辑对于作家,就像助手,也像导师,有时是伯乐和千里马,有时是互相成就。
(三)以责任和担当打造精品图书
作为畅销书编辑,郏宗培做书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文化市场被不懂文学、唯利是图的书商、出版商劫持,是一种不正常现象。“轻”而“薄”的长篇文学作品被轻易地制造出来,而后用一大堆真假莫辨的评语包装得厚重又豪华,虽然在短期内赚了点钱,长远看却伤害了文学的根基。快餐时代的信誉有风险,畅销书容易建立一位作者、一本好书、一个社的信誉,而这种信誉也会因为社会需求的快速转变而速朽。
“现在作家写作品不如前两年那么快了,一些实力派的作家写的作品则要精益求精,不拿出精品绝不罢休。因此,有点卖家不急买家急的感觉。”[5]郏宗培非常看重出版品牌的打造,并不急于向作家要稿件,他更注重精品图书的打造,并认为这是对读者负责。郏宗培认为,现在阅读率下降并不纯粹是读者的浮躁情绪造成的,出版人本身也有责任,生产了太多读者不愿意看的书。出版人的最大责任是去摸索读者的心态和阅读需求。随着读者的多元化,年龄、文化层次的分化,他们也有多元的阅读需求。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社中的市场排名由2004年的第214位跃升至第35位,以责任和担当打造精品图书的经营理念的郏宗培,带着上海文艺出版社走出转型困境。
二、郏宗培的编辑思想
(一)重视塑造出版物的文化品位
出版的文化价值越高,品位就越高。在新媒体、微传播、泛阅读的情况下,五光十色的网、屏等新媒体平台大量推送各种信息,传播内容越来越泛、越来越乱、越来越滥,低俗、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特别是教师、家长、知识界的焦虑和担心,对现今社会的文化品位提出质疑。这就要求我们出版业要担当起提升文化品位的责任,选择文化品位高的作品出版,支持各类作家、内容生产者创作有品位的作品,传播健康、先进、正能量的信息和内容。出版畅销书固然重要,但出版物的文化品位也不可忽视。2004年,30卷本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和8卷本的《世界文学史》的出版工程正式列入文艺社的选题计划。《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在总主编王元化、王蒙的指导和各分卷主编的努力下,在国庆60周年前结集百卷出版发行,入选上海媒体评选的2009上海文化十大事件榜,2010年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2009—2010年间,上海文艺出版社又完成了131卷《海上文学百家文库》。2011年莫言《蛙》获得茅盾文学奖,使上海在这个国家文学奖上取得了零的突破。[6]这些成就,都是郏宗培担任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期间取得的。高品位的出版产品,能惠及当代、传之后世,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具有穿越时空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传统与创新并重
作为一名生于50年代的编辑人,郏宗培身上有传统的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他有自己的一套网络文学观。传统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拣选的,我们的最大烦恼是从众多的稿件作品中挑出精品,读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感觉更为沉重,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而网络文学则不同,网络文学没有拣选环节,它让读者自己去淘,而网上阅读大多时候只起到浏览作用。[7]郏宗培道出了网络文学把关的困难,一是海量信息增加把关难度,网络作品的文学性也受到娱乐性和商业性的侵蚀。网络文学是否能够取代传统文学,郏宗培认为是否定的。网络文学的写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与纸质文学出版完全不同,他拿麦当劳与中国经典名菜为例——麦当劳顾客盈门并不代表它可以取代名菜的经典地位,总会有人去吃川菜。网络文学与传统的纯文学,其实只是传播媒介介质的不同,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8]
除了坚守文化人的传统,郏宗培也有许多独到创新。比如。他推动余华签约上海文艺出版社,并从营销角度介入创作,要求余华从文本创作至市场推广都全面配合出版社的营销策略。他邀请余华参与到《兄弟》的封面选择、版式设计、市场策划的营销过程中,致力于提高其作品的"收视率”,成为视觉文化生产线上的“生产员”。[9]
(三)深入挖掘微型小说
作为文学编辑,郏宗培曾发掘数不清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而他一直对微型小说情有独钟。他曾担任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勤勉地张罗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邀请他熟识的知名作家为微型小说作者站台、把脉。“微阅读”时代生活节奏加快,微型小说已成为海内外读者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他说,也许在互联网时代,在网络文学传播无门槛的今天,我们需要强调一下微型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强调一下微型小说与故事、散文、小品等其他文学样式的本质区别,期望微型小说这个应运而生、顺势而为的文学样式得以健康发展。
郏宗培认为微型小说首先要选材精当,“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用敏锐的目光,透过纷繁万状的生活,去“发现”、汲取极富典型意义的一个瞬间镜头,或概括力很强的一个闪光情节、几个容量很大的信息,集中到千把字的篇幅里加以裁剪、熔铸,形成某一生活横断面的矛盾焦点,以点燃读者再创造的干薪。其次,谋篇布局上要下功夫。微型小说由于“微小”、“狭窄”,不可能容纳很多的情节,不可能详尽地写人状景、大段地叙事述情,因而必须突破一般小说创作的展现矛盾—发展矛盾—解决矛盾的三段式情节结构,以新颖的构思另辟蹊径,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有巧手营构,也能“借勺水兴洪波”,以适应读者“不险则不快,险极则快极”的美感心理。最后,微型小说要讲究斟字酌句。不仅要让读者从那些有字的地方发现出形象来,揣摩出人物的心绪,并且要能让读者参与其中的故事情节,领悟出更多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这样,无限的深广便与有限的凝炼构成了和谐的统一。[10]
(四)关心留学生文学的发展
郏宗培积极追寻留学生文学的走向,探索负笈远游的留学生笔下流淌的时代印记和精神风貌。留学生作者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亲身经验着多种社会制度。留学生文学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形象见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百余年来在中西文化相融相汇活动中的心灵历程。留学生文学是多元价值观相互较量与碰撞、排斥与吸引、融汇与扬弃的产物。
郏宗培认为“真实而艺术地反映这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学形象,反映这些近似于‘精神流浪者’的人生境遇和心迹感受,必然会成为当代中国人心灵历程的一个独特部分,成为某种结晶式的精神的记录。”[11]“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筹划出版的一套书系,发起人正是郏宗培。郏宗培很早就开始搞留学生文学,他所在的上海《小说界》也是中国内地最早发表留学生文学作品的刊物。
(五)“有为”和“无为”兼而有之
在余华的小说《兄弟》销量突破百万册大关后,作为该书编辑的郏宗培接受《编辑学刊》的采访,分享了他策划出版畅销书的经验。所谓畅销书是可遇不可求的,它是个系统工程。要找到一本适合畅销的书,要做好畅销书,是在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之间进行权衡。刻意去找畅销书未必能找到。在“有为”方面,结合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实际情况,郏宗培认为,一是抓原创小说,这是他所在的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看家之本。做畅销书,务必要扬长避短。不懂的、不熟悉的少做,甚至不做。而在原创的长篇小说这个领域里,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应该要有抓长篇力作“舍我其谁”的气魄气势。[12]正是这样的信念促使上海文艺出版社赢得了《兄弟》的版权。二是抓实力派作家。要熟悉作家创作,熟悉文学发展态势。三是注重营销,解读市场。一个大的项目,选题确定之日,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营销方案形成之时。
结语
本文不是对郏宗培先生近四十年的编辑生涯全面系统的总结,只是从几个方面对他的编辑实践、编辑思想略加概述,从这当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得到许多启发。郏宗培先生懂文学,擅经营,广交际,有担当。他的编辑实践值得每个出版人借鉴学习,他为出版业奉献的一生值得被书写,他择一事、终一生匠人精神值得被铭记。
参考文献
[1][5]朱京玮. 凤凰涅槃——访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J].出版广角,2007(03):58-60.
[2]谢锦.破冰——《品三国》竞标出版记[J].编辑学刊,2008(05):52-57.
[3]李丹.出版社与文学生产互动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5.
[4]颜维琦、曹继军.莫言作品上海出版的启示:编辑人好出版社才能好[N].光明日报,2012-10-29
[6]夏琦.看似“疯了”实有眼光——访“韬奋出版奖”得主郏宗培[N].新民晚报,2012-04-04
[7][8]刘清华,郏宗培,扈文健,韩敬群,珍尔,脚印,张文红.文学出版:让人欢喜让人忧[J].编辑之友,2010(07):6-14:8-9,13
[9]王雨濛.从先锋性到商业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5.
[10]郏宗培.关于微型小说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1985(02):80-84.
[11]陈骏涛,陈墨.从《中华文学通史》到“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J].名作欣赏,2016(19):43-49.
[12]孙欢.看《兄弟》怎样打天下——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谈小说“三抓”[J].编辑学刊,2006(04):46-48.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