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25.李加凯——安徽大学出版社 新形势下研究型编辑的养成

作者:李加凯   2019年10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李加凯 安徽大学出版社 副编审

摘要:新时代编辑做些学术研究有助于本职工作。研究型编辑的养成关键靠自身努力,可从五个方面着手:选准研究方向、了解研究动态、确定具体选题、广泛收集资料和积极撰文投稿。出版社和出版管理部门可为编辑做学术研究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编辑,学术研究,管理机制

当下进入出版行业的人员,从学历来说,大多数是硕士研究生,少数甚至是博士研究生。也就是说,新近入职的编辑,基本上都接受过较为严格的学术研究训练,都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在熟悉了出版全流程,打下了坚实的编校基础,提高了业务能力之后,编辑在业余时间做些研究工作是可行的,也是有助于编校工作的。

当代出版界的“大国工匠”周振甫先生曾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辑工作,都是极为被人看重的,是用当时的第一流学者和专家来做的。当时的编辑工作是同学术研究、学术著作结合的,有关的学术著作成为编辑工作的一部分。编辑工作同研究和学术著作不是截然分开的。”[1]著名出版家聂震宁先生在谈及专业精品书时也强调编辑的学术水平,他指出:“出色的专业精品书,往往融汇了编辑的学术含量。”[2]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周百义先生认为:“如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做到专与博结合。如有可能,还要进行必要的学术研究。”[3]编辑通过做一个个研究项目,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以期顺畅地与作者对话、沟通,更好地为编校工作服务,为出版事业做贡献。

要想成长为一名研究型编辑,关键靠自己努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首先,选准研究方向。有三个思路,一是沿着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继续往前走,或做更深入的挖掘,或做更广泛的拓展,或以新的视角做探究。这一选择有个便利,即研究生阶段收集的相关资料还可以派上用场,继续为我所用。二是结合编校工作实际重新定方向,如社里安排的选题范围和书稿所涉及的主要领域都可以作为研究方向。这一选择也有个便利,就是诸多经手的书稿本身也许代表了研究前沿,能给自己的研究提供线索,甚至提供可直接引用的资料。三是以编辑出版工作本身为研究方向,如编辑出版实践、编辑出版史等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一选择的好处是实践出真知。

其次,了解研究动态。有多个途径可供选择,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在知网以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主题进行检索,下载并阅览相关的期刊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性报纸文章。一般来说,大学出版社可以利用本校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编辑通过校园网登录中国知网、读秀知识库等检索相关资料。还有一个途径,即参加该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出版社往往会利用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机会集中认识一批作者,进行约稿、组稿。编辑通过阅读会议论文集,听取与会者的报告,同与会专家交流,从而了解到该领域的研究动态。还有,我们从每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等的立项和结项的通告中也能获得一些研究动态方面的信息。另外,手头的书稿,也许能提供一些参考。

再次,确定具体选题。从了解到的研究动态中,如果发现尚有别人未涉猎的选题,则可以做填补空白的研究;如果别人已有研究,但本人有新视角或新材料,对别人的观点有所补充或有所质疑,也可以重新展开研究;如果别人都是做个案研究,则本人可以做理论层面的研究,或总结或综述;如果别人研究得非常透彻或非常有新意,则本人还可以为其研究成果写点评介方面的文章(写这一类的文章是编辑进行学术训练的常见手段)。另外,在编校工作中,有时编辑还可以为书稿补写叙论或提要,这也是一种学术研究。正如聂震宁先生所说:“编辑出版古籍和国外引进专著,在书前撰写专业性的前言叙论,介绍书籍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书籍内容的价值所在,往往最见编辑的学术功夫。”[4]

复次,广泛收集资料。可从多个方面展开,一是向该研究领域的作者请教,请其开列参考书目,甚至向其借阅一些相关书籍。二是利用节假日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有些重要资料的阅览室可能在节假日不对读者开放,则要利用年休假去查找,或请图书馆工作人员传输相关电子文献。三是充分利用网上众多的数据库查找资料,再根据数据库标明的出处,在对应的纸质文献中进行核查。四是自行购买一些必备的工具书和该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

最后,积极撰文投稿。在充分占有资料、全面研读资料的基础上,为项目研究设计好框架,然后从一个个小的论题入手,积极撰文,仔细推敲、打磨,做到言之有物,并向有关期刊、报纸投稿。杂志社或报社对所投稿件的处理意见,或采用或修改后采用或退稿,都是对所做研究的一种评判。稿件被采用,则对研究工作能起到激励作用;稿件被退,也不能气馁,应反思该选题是否有意义,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等等。这对于编辑来说,其实是一个学术训练的过程。业余尝试写稿并投稿,有利于在做本职工作时进行换位思考,编校书稿时,看作者是如此行文,如果换本人来写,该如何行文。这样有助于发现书稿中的问题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编辑在保证不耽搁本职工作的同时,做些学术研究,与专职的研究员固然不同,与高校教师做科研也不一样。编辑不能占用上班时间去了解研究动态,去收集资料,去撰写文章等。只能在业余时间做自己的项目。要把编校工作摆在第一位,学术研究摆在第二位。实际上,当下编辑加班看稿基本上是一种常态。由于留给编辑做研究的时间不是大把大把的,而是零零碎碎的,这就决定了,编辑做学术研究出成果的周期一定会比较长,短期内很难推出有分量的成果。因此,需要做好长远规划。

事物的发展,内因很关键,但外因也能起到推动作用。编辑自身积极提升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起关键作用的内因。出版社的合理机制和国家出版事业的良好制度是推动研究型编辑成长的外部因素。

目前,有一些出版社施行年度任务制,每年与编辑签任务书,约定年度编校量、出书量、码洋和利润。如果编校量和出书量过高,编辑基本上全年都在加班看稿子,几乎抽不出时间做学术研究。长此以往,编辑的学术研究能力将被弱化,最终影响到编校水平的提升。如果码洋和利润任务过重,编辑需要花更多时间在策划畅销书、常销书或公共课教材上,有的甚至策划一些一味迎合市场需求的庸俗读物上。因此,出版社要想真正做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5],在制订编辑任务书或者安排编辑的年度任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编辑的成长,给编辑留一些业余时间,鼓励他们去做些学术研究。

近年来,出版管理部门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如限制书号数量,加强选题论证,严抓图书质量,出台社会效益考核办法等,大大减少了图书出版的数量,特别是遏制了一些庸俗读物的出版,与此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图书出版的质量,既有高原,又有高峰,进而促进出版社调整过时的、落后的机制,最终将使编辑工作得到优化。出版管理部门既把握了图书的内容导向,又指引了出版社的效益方向。

然而,在培养研究型编辑方面,出版管理部门如能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等类似的机构协调,让出版行业的编辑也能像高校教师一样申请研究项目,从而使编辑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终将造就一批批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编辑。正如万安伦教授在论及“出版人才培养依旧是决定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时所说:“融通学业两界是锻造高端人才的有效路径。目前学界和业界‘两张皮’现象严重,亟需相互融通,学界和业界都应该放下身段,彼此加强联系,在出版人才的培训、培养方面全面融通。”[6]

做学术研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有“板凳宁坐十年冷”的恒心和毅力。成长为研究型编辑更需要时间和土壤。

[1] 周振甫:《编辑•学者•专家》,载《出版工作》,1984年第10期,第44页。

[2] 聂震宁:《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00页

[3] 周百义:《编辑在精品打造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载《出版参考》2019年2月,第6页。

[4] 聂震宁:《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03页。

[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新华网,2018年11月14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1/14/c_1123714393.htm。

[6] 万安伦,刘浩冰:《新中国出版70年:主要成就与总体特征》,载《中国出版》2019年第14期,第33页。


作者:李加凯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