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19.李青——新时代编辑职业素养探析

作者:李青   2019年10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李青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卫分社 副主任

【摘要】新时代出版工作,对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出版工作实际,试从政治素养、工匠精神、杂中求专的学者素养、与时俱进的全媒体素养、业务能力过硬的责任素养五个方面,探析新时代编辑职业素养,以期在探索中提升,在思考中奋进,努力成长为不负党和人民期望的优秀编辑。

【关键词】编辑职业素养 政治素养 工匠精神 

新时代出版工作,对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探析新时代编辑职业素养,以期在探索中提升,在思考中奋进,以理论武装头脑、指挥行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分享七十年出版业荣光,努力成长为不负党和人民期望的优秀编辑。

一、政治素养

在编辑的所有职业素养中,政治素养是排第一位的[1]。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导向是其生命线。政治素养关乎图书内容、思想和导向的正确,意识形态领域不容试错,只有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不犯思想性、方向性错误。这是编辑工作首先要遵守的一条红线。

编辑要注意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注意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导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要位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编辑要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敏感性,致力于出版有益于人民的优秀精神文化成果推向大众,传播有益于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有导向问题、思想问题的内容,时刻保持警觉,一旦发现就及时处理。

编辑要坚守意识形态战线的出版阵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与话语权,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努力成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德行,是编辑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风范的体现。

有专家用四个词、二句话描述编辑工作中的工匠精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精益求精、精雕细刻,打造最优质的出版产品,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1]。鲁迅先生曾从事过多年的编辑工作,他曾这样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我在过去的近十年中,费去的力气实在也并不少,即使校对别人的译著,也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下去,决不肯随便放过,敷衍作者和读者的,并且毫不怀着有所利用的意思。”[2]我们可以将这看做是对工匠精神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的一种朴素而真实的描述。

现在有一种出版现象,就是有些图书出版团队,将商业社会的运作、炒作如法炮制,用在图书宣传上,包装出了某些现象级的图书作品,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然而,笔者曾阅读过某些此类书籍,翻过那已经广为人所熟知的封面,翻过已在宣传试读页上阅读过的那些内容,再往后翻竟然不堪卒读,内容低劣,甚至语句不通。浪费购书钱财事小,这种公然的欺骗带给笔者的震惊,甚至愤怒、不解,至今无法释怀。对图书进行正常的市场宣传是必要的,但用炒作的手段,利用庞大的商业力量干预读者的正常判断,将劣质的图书包装后强行占据消费者的注意力,就是一种伤害图书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有根据这类图书拍摄的电影上映后惨口碑遭滑铁卢,也算是印证了笔者此前对该书的判断。

出现这样的现象,便是因为在某些地方,工匠精神的缺失。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职业的体面,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认同,也是一种对作者、对读者的最深的敬意与尊重,秉持工匠精神做出版,绝对不会出现置作者名誉于不顾,糊弄读者、玩弄读者的情况。

大众对于高质量的阅读内容的需求永远不会变,正如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编辑应该恪守职业道德,牢记出版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图书产品的制作中,不要片面追求图书品种数量、码洋规模,而要潜心打造高品质、精品化的图书产品,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守住职业初心,换得一份崇高的职业尊严。

三、杂中求专的学者素养

著名辞书编纂家罗竹风曾说过这样一段广为人熟知的话:“把编辑称之为‘杂家’,无非是指这个行当知识面广,杂中求专,是很不容易办得到的。”[3]他将杂与专辩证地统一在编辑身上,同时指出这“很不容易办得到的”。这里的“很不容易办得到”,应该既指“杂家”不容易当,又指“专家”不容易当。

著名出版家叶至善曾说:“编辑要多涉猎一些知识,做个杂家。现在的学科知识多是交叉的,因此,做个好编辑是没有底的。”[4]这里的“没有底”,也一语道破“杂家”难做,“杂家”并非人们所笼统地认为的,如“万金油”一般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似懂非懂,而是需要进行“没有底”的学习,需要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广泛涉猎。

“杂”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特性[5]。编辑工作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即使是进行了编辑专业分工,如医学编辑、农业编辑、理工编辑等,在每一个专业分类下,又会涉及众多细分专业、交叉学科的知识,编辑面对的稿件包罗万象,涉及的知识广博宽泛,编辑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是一种学识性劳动[6],成为一名学识广博的“杂家”是编辑工作的必然要求。 

除此之外,编辑还要做专家。当说起要做“专家型、学者型”编辑时,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是对学术编辑、专业学科编辑的职业要求,但是想要与一流的作者形成合作,做出一流的图书精品,“专”应该是编辑职业素养中的普遍要求。

首先,不论做什么类型的编辑,出版什么类别的图书,深厚的专业知识都必不可少。幼儿绘本类图书,页码少,文字少,看起来很简单,什么人都可以做。但实际上,幼儿绘本类图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对营销、渠道要求颇高;优秀绘本版权竞争十分激烈,对版权争取、谈判能力要求甚多;绘本内容虽简单,但形式却十分多样,因此有些绘本的印制十分复杂,对印刷能力、成本把控能力很有要求 ;还有制作好的原创绘本,对作者、编辑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发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都有很高要求。再譬如医学类常销书,各类供医学生使用的医学临床手册等,看来也十分简单,刚入行的编辑似乎就能做,但实际上,这类图书同质化严重,想要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首先需要找到本专业内权威的作者,向他充分阐明编写这样一本面向广大学生的入门书籍的意义,其次内容编排、甚至装帧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医学生的阅读、使用习惯,更不用说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导致的书籍内容的更新换代和准确性的把握,想要打造一本能在市场上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医学手册,所要下的功夫不可谓不深。

这只是两类“看上去比较简单”的图书的例子,在其编辑制作中已经在编辑学专业知识、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方面对编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不用提那些不管看上去,还是实际上都更具挑战性的专业学术类图书,辞书,古籍等,对编辑在专业性方面的要求则更高。

其次,一个“专家型”的编辑,能更好地与专业领域人士进行平等对话,更有效地组稿;能更好地判断作者的真实水平,对作者进行定位,进行针对性地组稿;在审稿中能更有的放矢地帮助对稿件进行完善、提高,提出除编校规范外,更具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能从更大的格局上来把握专业选题,提出系统性、影响深远的大型精品出版项目。编辑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越强、职业价值感越高[7]

想要培养杂中求专,博中有专的学者素养,首先编辑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把不断地学习、钻研内化为一种职业习惯,保持对专业领域的持续关注,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与最新研究情况。其次,除了自己学习,还要学会向作者学习,加强与作者的沟通联系,遇到问题时,及时而谦逊地与作者进行沟通,往往会取得编辑工作更加顺遂、专业知识获得提升的双赢局面。再次,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也是提升编辑学者素养的一个绝佳方式。笔者曾参加过一个感兴趣的学科的学术年会,会上听到了来自不同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的报告,既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活力与乐趣,脑洞大开,收获了不少选题方面的灵感,还在会上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学者朋友,其中还有潜在的作者,可谓获益匪浅。

四.与时俱进的全媒体素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下子将出版业从“铅与火”“光与电”推至前所未有的“数与网”的大变革时代,新技术、新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倏然而至,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乃至“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大势所趋[1]。面对这样的新情势、新挑战,编辑要用积极的心态,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挑战,用创造性的思维,顺势而为,更主动作为,紧跟时代脉搏,调整工作思路,把握时代创造的机遇培养一种互联网思维,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全媒体素养,打开编辑工作新局面。

全媒体技术使图书内容的制作与读者的阅读方式,乃至编辑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维码技术使纸书内容边界变得模糊,在纸质图书中根据内容添加二维码,可以无缝链接至配套的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以及针对性策划、制作的线下活动,使纸质图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图书的形式更加生动,产生立体化的效果,读者也获得了更好的图书使用体验,得到了更精彩的增值服务。这样的内容产品,也需要编辑改变以往对图书产品一次性、固定化的印象,需要做好对图书产品进行更新、迭代,协助其动态成长的工作计划。多种多样的视讯手段,如微信、微博、小视频、直播等,使得图书的宣传推广手段、途径更加多样。这些变化也会影响到编辑的选题策划。编辑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新平台或手机、电脑应用(app),多与新媒体同事进行沟通交流,对不管是图书内容的呈现形式,值增服务的类型,还是读者的使用场景,可能的多样化的传播途径,都要有全新的思考与设计,用全媒体的思维,与时俱进,制作出符合全媒体环境下阅读、使用的图书产品。

五.业务能力过硬的责任素养

绝大多数情况下,编辑是图书出版过程中唯一的全部环节的参与者。作者可能着重参与作品的创作、后期的宣传营销项目;领导可能着重参与前期的策划、总体的协调;设计人员可能主要参与图书的装帧设计、宣传海报的设计。只有编辑,从前期的策划,作者的物色,合同的签订,到稿件的创作(创作中催促进度,创作完成后进行编校,仔细揣摩稿件提炼营销点),图书装帧设计,印刷制作,再到营销发行,等等,这一系列的出版环节,全部都要参与。而且编辑的参与,并不是配合谁的工作,大多数情况下,编辑需要熟知这些流程、了解每个环节的特点和主要工作任务,需要过硬的业务能力、坚韧不拔的责任心和对目标的极度热爱。编辑是这些环节的主导者,主要责任人。

但这位主导者的工作并不讨巧。围绕着推出优质图书产品这个目标,编辑需要协调各方的工作,扮演各种角色,比如面对作者,编辑代表着出版社,而面对出版社,编辑则又是作者的代言人;面对美编,编辑要把作者的、市场部的和一部分自己的意见进行综合后传达,而面对作者和市场部,编辑又需要极具技巧性地捍卫自己与美编经过一番拉锯战之后出炉的新设计。编辑是一个多面手,像是一颗涂满润滑油的轴承。

在具体事务之外,编辑还要能高瞻远瞩,点“石”成金,主动出击,利用自己对图书行业与专业学科的双重认知优势,对选题、稿件进行创新性、系统性地编辑、设计,“使浅的变深,零星的变系统,单本的变全集,陈旧的发光发亮,不宜读的变宜读,无趣的变有趣”[8]。最重要的,编辑还需要熟知各类法律法规,比如著作权法、广告法、《出版管理条例》、保密规定、质量管理规定、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等,以规避各类潜在风险,为实现目标保驾护航。

六.结语

新时代对编辑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赋予了编辑工作许多新的内涵,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为成为一名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编辑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周慧琳.倡导工匠精神 做学者型编辑[J].中国编辑,2017,(2):4-6.

[2]闻焕.鲁迅与编辑工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4):29-36.

[3] 罗竹风.再论“杂家”[J].上海文学,1979,(4):56.

[4]转引自刘燕丽.叶氏两代编辑家有关“编辑”论述的启示[J].出版史料,2009,(4):86-87. 

[5]禾果.“杂家”与编辑漫谈[J].出版工作,1983,(8):31-35.

[6]张建乡.从“编辑学者化”讨论看编辑职业发展的几个方向[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140-143.

[7]栾学东,赵玉山.论融媒时代编辑素养的提升[J].中国编辑,2019,(8):53-56.

[8]祝君波.对编辑学科专业素养的再认识[J].编辑之友,2008,(2):37-38.


作者:李青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