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13.胡勃——出版人才培养的守正与创新

作者:胡勃   2019年10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胡勃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人力资源开发部主任

近年来,新媒体作为利用新技术而形成的媒体形态,综合了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优势,对出版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新媒体给整个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一次冲击,也为出版业整体行业的进步注入了新鲜血液。面对外部环境与行业态势的变化,作为出版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怎样认识和看待新形势下出版人才的培养问题,怎样以恰当的人力资源策略应对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尝试从群体特点、职业倾向、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作出思考和分析:

一、了解群体特点,是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

出版社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尤其是优秀的编辑,这个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1.强烈的事业心。出色的编辑热爱本专业的工作, 追求人生大格局和文化大视野。为实现这一理想,他们持之以恒,甘心情愿地献出青春年华,终生奉献、不断创新、不断为他人做“嫁衣”并乐在其中。为的是追求事业的成功。

2.重视职称、荣誉,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和我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编辑也“爱面子”,特别强调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很重视专业技术职称、出版奖项等精神奖励以及各种社会的荣誉称号。

3.珍惜成果。编辑所从事的脑力劳动,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劳动,一项成果的获得,往往要经过长时间不懈的努力,所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视成果为自己的孩子。

4.既有较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又具有敏感和书生气的特性。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追求爱国、思乡、报恩等情感需求的满足。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同时,由于从事的职业所决定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事物十分敏感,事物的细微变化,会立即引起他们的快速反应。 

多层次的人性需求决定了激励策略的多元化,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正确地激励人、鼓舞人;反之如果脱离出版人实际的情况,想当然地搞一些计划、工程,或者简单化做激励,培养人才就可能是空中楼阁,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了解了人性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必定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出版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以是否提高了生产力、扩大了影响力,实现了双效益统一,来作为检验合格人才的最终标准。

二、把握职场心态,是精准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

最近,笔者阅读了出版商务网发表的出版从业人员职业安全感分析报告,这份报告从行业信心的角度对2018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文章中提到:2018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的行业信心有所增加,对行业抱有信心者占比36%,较2017年高出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从业者的跳槽意愿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

文章分析到整体职业安全感的上升,既有就业大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出版业整体的稳步发展。在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整体趋势下,出版业积极向上的行业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从业者较大信心。另外,或许与2018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据了解,许多单位在2018年都关闭了社招通道;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年初纷纷有不同程度的裁员。

透过数据看看细分的问题和结论:

1、全国出版从业人员当中对行业抱有信心者仅仅占比36%,实在无法令人感到欣慰,如果再看看下表各个年龄段的信心指数,可以发现,在4个从业年限区间中,“从业6-15年”的样本中对行业抱有信心者占比最低,仅有33.18%;而该从业年限样本中认为出版业没出路的占比最高,达4.39%。这部分从业人员年龄在30-40岁,这应该是出版社承前启后的一代人吧。

2、从出版商务网的调查数据显示:传统出版从业人员对行业有信心的占比35%,新兴出版从业人员对行业有信心的占比40%,新兴比传统相差5%的信心值。可见,在行业求新求变的大背景下,新兴出版从业人员拥有更多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对职业前景有更多期待和动力。换言之,创新型的出版企业对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保留将具有优势地位。

3、在有跳槽意愿的调查样本中,如果我们把跳槽到同行、互联网/新媒体/电商、自主创业及其他行业分为三大类去向,那么三大去向各占了三成比例。互联网新媒体对传统出版业从业者跳槽的吸引力是客观存在的,实实在在分流了一部分从业人员基数。有了互联网以后,传统出版业参与人才市场竞争,招人难,留人也难。

不过也可以看出,虽然外界唱衰,但出版业仍然是一个能够聚集人心的行业。毕竟出版行业呈现整体向上状态,相当一部分从业者保持了乐观的态度。而其他行业的就业形势并不景气。但其他行业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青年出版人的职业信心相对不足现象值得引起关注。职场心态本质上是人心的问题,它所反映出的人才的问题不会突然爆发,但一定会伴随着行业的起伏、企业兴衰逐步显现。人才培养,本质上就是解决未来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怎样对待青年人的培养问题,随着行业的升级转型,我们必当有所警醒,有所作为。

三、坚持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培养出版人才提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出版人才队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准确认识出版队伍的状态,正确把握人才工作中的“变与不变”关系,要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同时,紧跟时代,把握脉搏,坚持守正创新。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聚焦突出矛盾,破解现实难题。

1、“守正”是根基,不讲守正的创新是舍本逐末。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客观的进程,“守正”即是要坚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出版业必须坚定履行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人类知识和先进思想,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神圣使命。要培养合格的出版人才,“守正”是基础,任何时候都要守方向、守底线、守品质、守立场。要大力倡导出版人的敬业意识和专业精神,牢固树立出版人的政治意识,底线意识,质量意识,读者意识;树立出版人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服务大众的理念,将“德”作为选拔优秀出版人才的关键。

“守正”要求对出版人的教育培训常抓不懈,重视编辑的思想教育和编辑基本功训练。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编辑的思想教育。从思想上进行培养,首先要树立对出版的正确认知。使其对出版业有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什么是出版,出版的重要性,对于读者的重要性,对于传承知识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像有些人认为的,从事出版工作,仅仅是修改错别字,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出版事关重大,关乎国家命运、经济、民生。其次,要强化责任意识。出版工作不同于别的工作,有其特殊性,不能出错,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能铸成大错。要保证不出错,要求编辑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对出版工作一丝不苟。第三,要强化市场意识。出版工作最终面向的是市场中的客户,编辑工作必须做到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深入市场中做调查研究,研究市场规律,从客户和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细细打磨自己的产品,使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最后,要强化政治意识。新形势下,虽然强调创新改革,但是大方向、大方针不能偏离。出版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编辑基本功的训练。编辑的基本功事关编辑成长基础,也事关出版质量,必须扎实、熟练,跟编辑有关的基本知识必须烂熟于心,编辑知识是编辑工作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编辑,特别是新入职的编辑,这是必修课。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编辑知识,才能把工作干好,才能高效率地工作。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是业务培训、相互交流、“传帮带”、“以赛代训”等方式,同时编辑培养要形成制度化,而且要根据变化不断对制度进行改良和优化。 

2、“创新”是源泉,不讲创新的守正是不思进取。

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应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把握人才特点,重点解决好人才的开发培养问题,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赛马不相马,不断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出版人营造实现事业成功的有利条件。知识分子最需要的是干事创业的环境,人才是干出来的,将军是打出来的,赋予他们充分的权限,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功劳论英雄,能人自然会涌现,常人也能转化为能人,正所谓机制造英雄,不一样的环境和机制,成就不一样的人。在不调整人员的情况下,文轩出版通过深入实施赛马机制,各家出版社和自己比、和同行比,创先争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三年实现利润、排名、畅销书数量三大跨越,出版经营利润从亏损1700万元到突破亿元大关。全国市场排名从2015年排名全国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今年上半年更是上升到了全国第7位,排名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还是那些人,人已不是那些人”;二是完善物质和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出版人是社会人、也是知识分子,对于优秀的出版人才的激励既要讲里子、也要讲面子,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我们乐于看到业绩突出的出版人获得丰厚的业绩报酬,更会为他们频频走上领奖台喝彩,让人才感到工作有干头、事业有奔头。三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个环境不是简单理解为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氛围,而是要形成常态化的宣导和身体力行,思想准备、理念先行,大会小会做宣讲,定期不定期做分析,奖惩处处要分明,让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既要有动力又有压力,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组织充满了活力,员工有了行动的精气神,大家都在跑选题、做精品、抓效益,这样的环境不出人才都难。四是用创新的机制培育创新型人才。中信出版2014年至2018年的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7.41%;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高达31.27%。在此期间,中信出版从7个分社或编室裂变形成30个左右分社或者编室。背后是什么?中信出版近年来一直坚持“市场化”运作,在出版业内首开先河的“举手制”,极大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潜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会令人振奋,因而易于聚集人心,创新型的人才和创新的成果必然水到渠成。不追求创新或是停留在口号上的企业也许当下可以活得不错,但这样的企业留不住有想法的人才,发展后劲很有限,甚至潜藏生存危机。

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我们这个行业能够坚持通过人才论坛的方式,把这个话题不断地讨论下去,这是学习和反思能力的一种体现,本身就是一种重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笔者能够参与到这些讨论当中,分析新情况新形势,结合近年来的管理实践,以及对部分具体案例的总结,为出版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一些浅薄的建议,也深感荣幸之至。其中有些观点可能偏颇或者不准确,说明自身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限,敬请业内外专家或领导批评指正。 


作者:胡勃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