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03.杨桂丽——大数据时代基于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高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杨桂丽   2019年10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杨桂丽 福建教育出版社 编审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种新事物丛出不穷,特别是近些年来,大数据、云平台、供给侧改革等词语更是频频被提及,对许多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这些行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首要资源和源动力。出版业作为以内容为王的文化产业,其对人才的需求更为重要、迫切。本文试就大数据时代基于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一、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对出版人才的要求

2012年,“大数据”一词开始流行,人们用它来描述信息爆炸时代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时代到来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一、数据量巨大,大到人们用“海量”来描述;二、数据类型繁多,包括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种类型;三、数据价值密度较低,大量有用信息被淹没在海量无用信息中。

大数据时代的这些显著特征,使出版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出版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出版从业者要具有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在出版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宣传营销等,都需要数据的支持。比如策划环节,出版社要想策划出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就要了解当今人们的需求,了解社会中的每一个热点、每一个话题,这要求出版社的策划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能力,通过各种社交网站包括微博、书评网站、文学网站、博客、微信订阅号以及读书频道等等,获得文化消费者的个性化信息,然后能够对所收集到的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汇总,从中挖掘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明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水平的消费者,其所喜爱的图书是什么样的,从而为选题策划及后续的宣传营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当前出版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1. 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行业发展迅猛,图书品种总数逐年增多。根据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报告, 2016年全国出版图书品种接近 50 万种,比之10年前,图书出版品种数翻了一番还多,表明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图书出版大国。但是,在图书品种屡创新高的背后,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选题同质化严重,图书库存高企不下,读者的有效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在于出版业“供给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以适应新时代读者“需求侧”对高品质、多样化、丰富性等阅读需求的美好期待。

因此,出版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其紧扣时代主题、坚持读者需求导向、提供高质量出版物的内在需要,也是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优化调整供给结构的根本出路。

2. 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具体到出版业,就是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作为落脚点,创造推出思想内涵精深、艺术水准精湛、制作品质精良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换句话说,就是出版业要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多样化的出版物,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出版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进行改革。针对当前整个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优化选题,提升有效供给,解决选题同质化问题;立足市场,了解读者需求,解决库存高企不下的问题;加强出版物的有效供给、强化出版物的有效传播,解决读者有效阅读需求不足的问题。

3.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的要求

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要求出版业的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改变以往单纯追求品种和数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改为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改变考核模式,充分调动策划、营销等出版运行关键环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求编辑、营销等出版运行关键环节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立足市场,充分了解不同读者多方面的阅读需求,策划出优质选题,提供质量优良、形式多样的出版物,精准地投放到不同需求者的手中。

三、基于上述两者的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从1983年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开办图书发行学专业以来,我国的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开办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逐渐增多,截至2016年,开展编辑出版教育的高校达到200多所,学科建设日益完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不太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师资力量薄弱,多数教师没有行业实践经验等,以致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在出版机构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针对这种情况,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应该根据出版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改变,以适应出版业发展的趋势。

1.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宽口径素养全面的人才

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仍以编辑出版史、编辑理论、出版理论等理论性课程为主,学生的其他学科素养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教育。这也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在出版行业就业不乐观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除应开设必须的编辑出版理论的课程外,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科力量等多种情况,开设其他领域的课程如历史、中文、物理等选修课,设置一定的学分,引导学生加强其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具有一定的其他专业学科背景。在学科配置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甚至可以跟其他学院联合办学,培养既有编辑出版理论又有其他学科背景的跨专业人才,以满足出版业发展的需要。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还应注重对学生大数据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应的大数据课程,比如数据挖掘、数据伦理等课程。比如美国的纽约大学等一些高等学府设置了Data Science,招收有其他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其毕业生受到大多数行业的欢迎。

2.创新教学方法,培养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形式,虽然较专业开设之初有了很大变化,但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依然存在。出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高校应改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出较大改变:(1)教师在上课时,应多增加一些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增加学生对出版的感性认识。(2)创造条件设立实训项目或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理解理论,增强实践能力。(3)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源头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中从事编辑出版专业教学的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编辑出版理论,但多数没有行业从业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应改变该学科师资队伍培养的模式,主动与业界合作,邀请业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职称工作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甚至直接引进担任专职教师;或者派遣教师到相关的出版单位挂职工作一段时间,取得业界工作经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以后的教学。

4.加强校际合作,打造在线教育平台

高校应加强与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其他高校的合作,共同打造编辑出版专业的在线教育相关平台,把优秀的课程与教学课件放在在线教育平台上,这样一来,在线教育平台就拥有了大量的优秀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在校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此外,在线教育平台还可采取一些措施,吸引出版业从业人员将实际工作经验写成案例,发到平台上,学生可以从这些案例的阅读学习中进一步领悟体会出版业,从而实现人才的立体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丽芳. 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思考[J].中 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2017-06-06. 

2.甄增荣,田斌,陈小雨.“六个跨越”创新数字出版人才培养[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2).

3.楚小燕.“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今传媒,2018(12).

4.李建伟,杨阳.“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J].中国编辑,2017(9).

5.王关义,谢巍.我国出版业供给侧改革思路[J].中国出版,2017(1).

6.刘华坤,谢磊,张志林.大数据驱动的出版业供给侧改革探索实践——以人民邮电出版社“以销定产”按需出版为例[J].中国出版,2018(14).

7.姬建敏.近年来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8.孟庆麟,刘巍.新时代出版业与大数据战略[J].中国出版,2018(13).


作者:杨桂丽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