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 实习编辑
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过去的70年,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各类媒体也朝着不断融合的方向发展。
时代变迁,传统出版业的产品载体日渐多元,从最初的纸质书刊到如今的电子书阅读器、知识付费网站、有声读物APP、微信公众平台等,每一项都成为读者接收文化信息的良好选择。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社会节奏加快,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和日渐分化的传播方式面前,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如何抓住读者、获得“流量”,成为文化信息传播的关键。
下面,笔者就从实践经验角度,浅谈编辑如何在媒体融合时代做好自身的素养提升和创新发展,以保持自身在数字化信息浪潮中的领先实力。
一、做精品内容,打造经得起推敲的佳作
电子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不可否认,新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出版业,此前繁荣的纸媒也面临着危机。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不论信息传播载体如何变化,内容生产永远是竞争的核心所在。对出版社来说,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优质的作者资源和强大的编辑团队,对新闻媒体而言,打造关注度高的独家新闻和抢占新闻的第一落点是核心竞争力。总之,精品内容始终具有吸引力,也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些经典图书在如今这个电子信息满天飞的时代依然会保持很高的重印率和再版率,为什么一些微信公众号文章在微信链接打开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依然能成为10W+的“爆款”。所以,在技术推动革命、媒体和出版社探索转型的时期,打造精品力作依然是编辑工作的主旋律。
所谓“精品”,是指“精良的物品;上乘的作品”[1];所谓“力作”,是指“精心完成的功力深厚的作品”[2]。在笔者看来,编辑所要打造的精品力作,是能够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精神食粮的作品,是制作精良、精心打磨、内容经得起推敲的文化产品。我国出版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伟大人物,如邹韬奋、叶圣陶,他们对极致的追求正是我们当代编辑所要学习的精神。
二、发扬工匠精神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此后,“工匠精神”成为近年来被广泛提倡的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不仅限于加工制造范畴,也不仅指技艺的娴熟,它是“工匠”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品质,是“工匠”因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崇敬而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状态,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有的职业情怀,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追求。[4]对于编辑来说,工匠精神就是不放过书稿中任何一个细小差错、对文字精雕细琢、反复推敲,通过发扬专注、创新、敬业等精神,为读者呈现完美的作品。而工匠精神也是编辑必备的职业素养,是编辑工作的核心要求,是造就上乘质量的关键。
在日常工作中,笔者认为编辑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
编辑工作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具有明显的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特性。专门对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审读、选择、加工的编辑工作,不可能脱离政治,不可避免地要为一定的政治服务,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倾向。[5]因此,编辑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熟悉我国当前的政治导向,坚决剔除那些具有反动政治倾向和负能量的内容;同时,编辑还要通过日常的积累和训练,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隐藏的不良内容;对于来稿内容中的相关说法要采用新华社、人民网等官媒发布、认可的规范表述进行加工,以保持统一的宣传口径。
(二)始终保有质疑精神
虽然当前的图书加工多采用专业对口加工的方式,但是在书稿的加工过程中,编辑还是经常会遇到一些平时很少出现的词语、地名等,这个时候就要怀着质疑的心态去查证,不能得过且过、轻易放过。另外,对于某些观点,也要敢于质疑,发现其中的逻辑问题或专业问题,及时向作者提问。
(三)善于运用权威的专业工具
文案编辑的工作对象是各类书稿,因此可以说编辑每天都是在与文字打交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也灵活多变,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表述中,往往有很多种说法,但是作为出版物来说,必须要有统一的规范。比如,虽然“脑出血”“脑溢血”这两个词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常见,但是在公开出版物中,需采用作为专业术语的“脑出血”。在平日的工作中,编辑遇到有疑问的词句要多查《现代汉语词典》、术语在线等权威词典和网站,而不是简单地借助搜索引擎,以防被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所误导。
(四)由慢到快,常学常新
编辑工作同很多工作一样,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工种。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和训练之后,通过不断的积累,编辑会形成很多宝贵经验,遇到问题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的关键。但是,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带有质疑精神的前期思考和求证至关重要,不能从一开始就盲目追求快速,对很多疑问视而不见,轻易放过。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语言的不断丰富,尤其是网络词汇的层出不穷,新词不断涌现,而且各行各业的新研究、新发现也从未停止,作为编辑要持续跟进,不断充电,做终身学习型人才。
(五)咬文嚼字,精雕细琢
笔者时常在一些编校微信群里看到编辑们对一些词句用法进行探讨,比如不同语境下是用“进京”还是“晋京”,是用“做”还是“作”,等等。这些字词看似简单,一带而过,但是细细推敲起来,却别有一番学问。《咬文嚼字》这本刊物多年来主要内容是纠正媒体、名家作品的错别字,在研究字词上颇具特色,如今已经成为汉语文化品质的“捍卫者”,作为编辑的我们,正是要发扬这种细致钻研的精神,努力打造精品。
三、以开放姿态提升自身多元工作技能
数字化时代和媒体融合时代,文案编辑面临着更多的角色承担,不仅要做好稿件的规范加工,还需要转换工作方式,负责数字加工等内容。比如,很多此前负责书刊文字加工的编辑,在媒体转型和融合期,也同时负责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的内容维护,需要掌握图片处理、网页制作、后台排版等技能;还有越来越多的图书编辑,开始从纸稿加工变为数字加工,需要更熟练地操作文档乃至排版工具等。因此,新的时代,要求文案编辑在具备原有的书稿加工能力之外,学习更加多元的技能。另外,身处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人们每天都可以接触各类传播媒介,接收到的信息形式也非常丰富,编辑要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全面打开自己的感官,用眼看、耳听的方式去捕捉各种有用信息。例如,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手机、书刊等关注社会热点、热播剧情、微博热搜、朋友圈热门话题、前沿理论等。这对编辑自身保持活跃的思维有潜移默化的好处,同时,平日里各类信息对大脑的刺激,也有利于提高日常的工作效率。所以,一个理想的好编辑要以开放的姿态去丰富自己的内涵,既要做某一领域的专家,又要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杂家。
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6]。作为编辑,只有不忘初心,明白我们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才能真正做好本职工作。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7]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无数优秀的前辈打造了众多优秀作品,为社会奉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编辑,我们要同前辈们一样,怀着对出版行业的无限热爱,培养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动我国文化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最终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热爱是做好一项工作的持久动力,愿每一个对出版行业怀有深切认同感的编辑同行,都能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传承优良传统,创新发展思维,顺应时代潮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Z]. 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68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Z]. 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801.
[3]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EB/OL].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17/content_5054901.htm. 2016. [2019-9-19]
[4] 邵红岩. 新媒体时代出版人应具有的工匠精神 [J]. 新媒体研究, 2018, (1): 78-79.
[5]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 出版专业基础: 中级: 2015版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78.
[6]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017. [2019-9-19]
[7]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 出版专业基础: 中级: 2015版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77.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