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锋 安徽人民出版社 编辑
职业本身给相应从业者规定了其应该遵循的规则以及活动的范围,而多数从业者也就踏实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对这个范围有所僭越,甚至不再对其他问题有所考虑。然而,当我们深读了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综合考虑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三个因素,认真选择了“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之后,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明智地选择了方向而庆幸自足、止步不前,而应当对一个新的问题有所考虑。那就是,身为一名刚投身出版业的青年编辑,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从业者,又对所投身的职业有什么期待。这是最为基本而又最为必要的,即青年编辑在面对职业时应有的几点考虑。
一、信仰
我们因喜爱而选择了这份职业,这份热忱代表着我们的初心,却远不足以成为支撑我们长期履行职责与担当使命的动力,我们更需要的是恒久的热爱之情与坚守的奉献行动。哈·纪伯伦曾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只有信仰才能促使我们永葆初心。
溯源于尧舜文武、蒙昧文明,流长至公元两千多年的今日,中化文化在经历了数千年风雨洗礼之后,而今将传承的接力放在了我们的手中。于悠悠几千年,乃至未来数万、数亿年的中华文化发展史中,我们每个人都将是期间的一瞬。作为一名刚入职的年轻编辑人员,面对传承中华文化的大任,再反观自身的青涩,难免常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然而,这种因崇敬而生的战栗之情,正是个人对职业珍视之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促使自身产生敬业、责任、坚守等必备的职业精神的前提,这些精神将是未来我们最宝贵的职业操守。
如果置身于世界文化范围,出版人还须发展出一种情感,以共同推进人类文化的整体发展,即在传承与弘扬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将传播与延续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这类大情感中,应当拥有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本身的敬重与同情,以及对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整体认知与把握。立足于人类文化高度,推动世界文化的整体发展,是出版人担当感、使命感的升华,也是每个文化传承者职责中的必要之义。
二、知新
历史是一条大河,文化是流淌于历史经脉之中,延续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生命力的精神血液,文字是其记录的符号,记述者是其传承的匠人。自早前的龟刻、石刻、竹刻、帛书等发展为当前的以纸质、电子资料为文化的载体,出版业也随之固定地占据了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领地,出版人也自然而然充当着泛舟于历史文化长河之中的“摇橹者”。如何做好摇橹者工作,是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
(一)立足本位,紧跟旗帜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意即想要“谋其政”,必得先“在其位”,认清本位、立足本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青年编辑的首要之务是尽快实现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全面罗列个人特性,充分分析个人专长、特点,清晰定位个人专业、职业优势及发展方向。万物皆有其位,应各在其位,找好定位是青年编辑正式成为一名编辑人员的基础,同时对青年编辑今后尽快实现自我成长意在深远。
书籍是引导思想、传播文化、教育民众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人民社的书籍,关乎着对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引领,肩负着生产、传播、宣扬先进文化与正确思想的职责,所谓的出版业是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特殊行业,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重要性。书海航行靠旗帜。编辑工作处于整个出版流程的先锋位置,所有编辑人员尤其是我们青年编辑,务必紧跟旗帜引领、坚定方向,尽好把关职责:一要提高把思想关的意识,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坚守住党的重要意识形态阵地,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二要增强把质量关的能力,力争出良品、出精品,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力争实现叫好与叫座的并存。
行驶于文化长河中,没有对自我的定位,便“站不住”;没有旗帜的引航,就“行不稳”。作为一名“航海者”,青年编辑必须找准定位、立足本位,同时保持高度的政治方向感,才能在入职初期顺利“扬帆起航”,在信息多元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乘风破浪”。
(二)织密渔网,精研专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打渔者”,只有首先织密渔网,才能多打鱼、打鲜鱼。对于编辑人员,深浅不一的专业知识与高低不等的技能水平便是我们或稀疏、或紧密的渔网。当下,青年编辑只有首先将渔网织好,才能为将来真正胜任自己的职业确立保障,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出版人。
一是博学。学广、学杂是博学多识的基础。一方面,对于与出版业相关的领域多关注、多学习,掌握社会新热点、了解学术新前沿是捕捉选题的关键;另一方面,跨越编辑环节界限熟知出版全流程,眼光要先“大”后“小”,即先以整体“大”视角浏览出版流程全景,再紧盯编辑“小”环节回归岗位本职工作,对全局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做优本职工作。
二是精研。深研、专业是做好图书的保障。编辑工作是文化加工型工作,从事的是对作者所创作的作品进行选择、加工,在对作者的研究领域有所掌握的基础上,还应有高屋建瓴地审视、优化、升华作品的能力。可以说,编辑工作类似于文化创作而又高于文化创作,青年编辑必须以学术型、专家型编辑作为对自己的职业要求。
(三)勤摇橹浆,刻苦坚守
对于编辑,手中的笔就是我们的橹,青年编辑要勤摇手中橹浆,刻苦坚守岗位,不做“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的渔夫,力争做到“三勤”——勤动手、勤动脑、勤动身。
勤动手。编辑的手应当是常握笔的手,勤动手即勤改稿、勤练笔。校对工作是编辑最常做,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必须做好基本功练习,从字词、标点正误,到句法、逻辑规范,再到体例形式、思想方向,校对无止境,青年编辑须将脚下的校对之路常走、走长。
勤动脑。编辑工作是严抓质量的工作,青年编辑在当下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的现状下,对凡事需“三思”:一思是什么,辨正真伪正误,坚持正确方向;二思为什么,认清事物本质,把握客观规律;三是常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歧路。
勤动身。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以“静坐”为常态,数字化传媒的日益发展加速了出版速度、融合深度,对编辑的工作形式提出了“动”的新要求——拓宽既有领域,探入新兴信息领地;创新技术手段,掌握数字媒体;开展全方位信息追踪,动态掌握社会热点及学术前沿。
三、希望
拉斯金说:“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 青年编辑对自身的职业还可以有什么期待呢?
孔子开启了一个文化历程,其历史感极其强烈,自称“述而不作”,坚持做一个“转述者”而不是“创作者”,以这种方式肩负着延续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责任。如何对待“述”与“作”,也是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从业者普遍意义上的工作内容,是对作者所创作的作品进行加工、修缮,属于“述”的范畴。“述”是文化传递的方式,是保证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和文化传承有效性的必要方式。而在任何时代下,“作”却是可以促进文化生发、丰盈文化内容的现实需求。对于编辑“作”的空间,个人认为,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境下有所发挥:一是编辑在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达到了一定水平与高度时,可以以优化提纲、提升思想层次等方式对作者的作品进行升华;二是积极参与到业务切磋等开放式环境中,增进自身职业能力;三是总结发表研究成果,交流分享从业心得。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编辑是出版业的新生代,蕴藏着未来出版业的无限生机,能够担当起出版业未来希冀的必当是有信仰、有希望、有作为的青年编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