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91.庞从容——育根之路 玉汝于成

作者:庞从容   2019年10月24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庞从容 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编审

“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商务先哲陆尔奎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辞书在一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非凡价值。而辞书的出版,离不开编辑,能够担任辞书出版重任的责任编辑,如果没有经过辞书编辑出版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即便是资深编辑,也难以胜任。鉴于此,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提出辞书出版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辞书编辑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辞书编辑需要持证上岗。由此,担任此重任的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培训班(以下简称辞书培训班)应运而生,历时十余年,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培养辞书专业编辑的有效途径。

有人说,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的只有那几步,这话富有哲理,而引发紧要的那几步可能是一段经历、一件事、一个人,甚至是一句话。对于我而言,辞书培训班的经历就有这种意义,它引发了我对习以为常的自身编辑职业的重新思考、认识和定位。2016年6月,我参加了第十一期辞书培训班为期15天的学习。在此之前,对于我这样一个进入出版行业近20年的编辑而言,已经历了无数次业务培训,从业界出版大腕到文化领域大咖的讲座,从高端作者到同行精英的分享,我领略过他们的风采,也受益良多。唯有这次经历让我真正爆发了“灵魂上的革命”。

辞书培训班有“王牌培训班”之美誉,自然有其值得称道和推广的办学模式。一草知春,滴水映日,我将结合自身的培训经历,记录自己对辞书班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学员:坚持严格的遴选标准

和一般的编辑培训班不同,参加辞书培训的学员要求是成熟编辑,即已经从事编辑职业达到5年以上。这一类的编辑至少已经取得中级职称及责编证书甚至是副编审职称。我们知道,符合出版中级职称考试报考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条: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5年的;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4年的;取得双学位或者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出版专业满2年的;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出版专业满1年的;取得博士学位可以当年参加出版专业中级考试。事实上,出版社选派参加培训班的编辑均是出版社的骨干成员和中坚力量。这些编辑往往是一直担任出版社辞书出版工作,或者即将担任出版社辞书项目的策划人、负责人,肩负着任务和使命参加辞书培训学习。也有一部分骨干编辑没有明确的辞书编辑任务,参加学习的目的就是想在业务上自我提升和精进。我先后供职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两家出版社在选派学员的时候,均是采取先公布培训要求,广泛动员,报名自愿,然后根据报名编辑的实际业务和学习能力再进行进一步筛选,力争参加学习的编辑能够整体上体现出版社最高编辑业务水平。在实践中,每一期都有大量的编辑室主任甚至社领导参加培训,还有一些民营图书公司的领导自费参加辞书班学习。

管理:温情脉脉又纪律严明

辞书培训班从2006年开办,一年一度,至今已经举办了14期培训班,2次高级研修班和1次定制班,培养编辑1463人次,参与的出版社超过300家,辞书学员几乎遍布了除港澳台地区的全国各地。令人惊叹的是,每一期的辞书学员都有很强的“辞书班同学”这个身份认同感,在结业时洒泪、分别后保持着长久的相互协助、沟通交流与高度合作的精神。这与辞书培训班独特管理方式密切相关:既温情脉脉又纪律严明。

我参加的第十一期培训班是在北京朝阳郊区的华文学院。报名时接待我们的是班主任,这个身份的设置与其他培训班不一样,也让我们瞬间有进入学堂的学生身份感和归属感。后来知道,自从培训班创办之始,班主任就一直由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李志江副研究员担任。李老师无疑是担任班主任最恰当的人选:一是他对辞书事业的情怀,他年近古稀,初入辞书殿堂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追随辞书事业大半生。曾是《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第3版、2005年第5版、2012年第6版的主要修订成员,这份长情已融入生命。二是李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从报名到毕业,李老师吃睡都在辞书班,15天里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岗位,事无巨细,“有困难,找李老师”是学员的口头禅。三是李老师的古道热肠。对待每一个学员,李老师都是那样周到热情,关怀备至。他有一个特殊才能:几乎在报名的时候就同时记下了所有学员的姓名和所在单位,很快获悉学员专业特长、职务职称,性格特点等信息。即便是之前培训班的成员,他也能如数家珍。他这位优秀的班主任,成为聚拢我们一千多辞书学员的灵魂人物。

此外,辞书班还设置了班委会。指定在辞书编辑业务能力方面比较突出同时具有分享精神、愿意为大家服务的成熟编辑为班长、学习委员等班干部成员。有些班干部还是出版社的领导。他们履行考勤、协助老师整理材料,收发试卷、组织晚自习的小组讨论、梳理讲课的疑难问题和答疑等工作。

辞书班实行严格的考勤(实际上也几乎没有发生过学员缺勤的现象,迟到早退也极为罕见)和闭卷考试,从报名到结束,大家身置一个组织有序、纪律严明、温暖互助、收获丰盈的团队。

课程:科学设置,层次分明

辞书培训班之所以成为木秀于林的培训班,除了它独特的管理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课程设置不同于一般的编辑业务培训。总的特点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重视辞书的综合理论在各类辞书中的具体运用,解决辞书中常见的疑难与重点问题。

国际知名法学学者於兴中先生曾经就如何学好一门专业时指出:必须要研读本专业相关的四类书,一是基本理论;二是其发展史;三是它的研究方法;四是该专业的前沿问题。这一归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辞书班的课程设置基本遵循了这一架构。

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人事司和中国辞书学会、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共同确定辞书培训班的办学宗旨与教学思路。辞书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我国辞书事业健康发展为宗旨,以培养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辞书编辑队伍为中心,选择最合适的老师讲授最合适的课程。每期共计112个课时。教学分为三大部分:辞书的基础知识必修课;我国优秀辞书编辑与出版经验与智慧;考试与作业。

在辞书基础知识必修课方面主要包括的课程有:辞书出版任务、要求和相关政策法规;辞书编纂工作的语文基础知识;辞书编纂现状和评价标准、辞书出版的最新成果和出版规划等。每一年也会根据形势、学员的基础情况和整体要求做一些具体的调整。比如我参加的那一期就有对专科词典的讲解,辞书的专项检查等课程。

辞书培训班是白天上课,晚上自习,但是自习时间也是由主讲老师,针对大家提出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大家也可以讨论。让学员及时复习和消化所学知识。晚上提前占座听课是培训班一大风景。

课程的学习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考试和作业也不容小觑。辞书班要进行两次考试,一是入学后第一天未正式讲课之前,会对学员有一个摸底考试,题目类型主要是填空、选择和简答,都是围绕辞书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接触过辞书的学员很难答出,甚至一题也没有把握。因为辞书自身具有特殊性和专业性,其常见的名称和概念比如词典的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辞书的挖补、专项检查等,很难通过字面猜测其含义。这次的摸底考试主要是看学员在辞书编辑方面是否有所了解。以便为授课老师把握授课的难易程度、授课范围和讲课节奏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便于与培训结束后学员的结业考试有一个对比。

结业考试是三个小时,闭卷,单人单座,庄重肃穆,有重温高考之感。考题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主要是考核学员在这段时间里对辞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的掌握情况,主观题则考核运用辞书编辑要求与编辑平日功力相结合的能力。题目设计较为科学,能大致体现一个编辑的业务水准。

仅仅通过结业考试是不够的,学员在结束学习后一个月内必须递交一份作业,主题是“一部辞书的整体设计”。字数要求不少于5000字。这既是学员参加培训的汇报和总结,也是考核学员辞书实践中的编辑策划能力。我撰写的《“汉英中国法律词典项目”策划书》获得李志江等老师的高度评价。

洗礼:辞书人的精神

再好的课程设置都需要合适的老师才能实现其成效。辞书班的授课老师可谓名家云集,各持长物。据中国辞书学会顾问、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周明先生介绍:辞书班就是要把各类辞书领域的领军人物介绍给大家,同时通过这些专家把编纂辞书必须具有的严谨学风带给大家!笔者参加的那一期,任课老师阵容堪称超级豪华:既有专业辞书出版社的领导如商务印书馆于殿利总经理和周洪总编辑,也有辞书界泰斗人物北京大学蒋绍愚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担任《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工作的主持人江蓝生先生,还有在辞书出版界有“书海精卫鸟”之称、十年成就《中国茶叶大辞典》的杰出编辑马静老师和八十岁高龄的老辞书人周明先生——15天里,我们每天都在接受中国辞书界顶级的学者、教授、专家、出版人的授业解惑,日行万里,如沐春风,醍醐灌顶,试问哪一种培训的学员有如此厚待和殊荣?!

《天才的编辑》一书中评论编辑工作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是天下最单调、最辛苦、最激动人心、最令人恼怒和最有价值的工作。”这段话献给辞书人最为恰当。因为相对于一般的图书,辞书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两者的关系仿佛枝叶与树根、河流与源头。辞书需要提供标准与规范,辞书需要提炼与锻造,辞书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奉献和投身的大业。

在辞书培训班,笔者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辞书人精神。江蓝生先生对出版大家陈原先生的话感慨良多:词典不是人干的,但是它是圣人干的!自从进入了辞书这一领域,她的生活就和辞书相互镶嵌,再难分开。有时候在吃饭时突然对《现代汉语词典》有关的词条或者解释有新感触或者新想法,她会立刻放下碗筷,用电脑或者本子记录下来。睡觉时想起什么也是一骨碌爬起来,当即记下生怕漏掉。一次一个日本留学生请教她,“他一下子死过去了,好一会儿才醒来”这个句子中的“死”字,他查阅了《现汉》中关于“死”的7种释义都解释不通,江先生向他解释说这里的死作“晕”“晕死”讲,但《现汉》没有收录。这也提醒她一些在中国人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的词义,在外国人学习汉语中感到困惑却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可见《现汉》需要不断更新和修订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江先生的这种生活状态和日本电影《编舟记》中所说极为相似:“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辞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搜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

马静老师在课堂和课后讲述了自己与《中国茶叶大辞典》的故事,感人肺腑、动人魂魄,她十年磨一剑,从一个不知茶为何物的普通编辑到茶叶专家,能独立撰写《辞海》的茶叶词条,发表茶叶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这一切都得益于她以10年的生命投入组织编纂《中国茶叶大辞典》这一巨著。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她展示的两米多长的编辑工作流程图,密密麻麻记录了60多道工序、上千个环节,包括责任编辑5轮的加工、作者5轮退改、各科专家7轮通读、25项专项检查……正如王佐书评价的那样:“她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吃得住辛苦,挑得起大梁”。她演绎了“辞书人是这样炼成的”大业精神,激荡人心、令人肃然起敬。

辞书班课余经常讨论一部电影,就是2013年上映的日本电影《编舟记》,这是一部以一群辞书人为主角,展现日本人深深的职业情怀和匠人精神的优秀电影:为了一部《大渡海》的词典,玄武书房的几位编辑经年累月面对别人看起来漫长枯燥日复一日深不见底的工作,但是他们专注而坚韧,坚定而执着,历经两代编辑人的艰苦努力,历时15年才成就了这部《大渡海》词典。整部电影是那样平静甚至沉闷,但是所有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深深震撼:以缓慢应对速度,以专注应对繁华,以真情应对变幻。择一事,终一生。

结语:寻找地心之光

15天的辞书培训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只是一瞬间,但是对于我和参加培训的学员而言,是于无声之处听惊雷,平静中感受波澜壮阔,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它传授了辞书专业知识,传播了辞书精神,提供了辞书工作的交流平台,对我们今后的编辑生涯可谓是教益匪浅,终身受用。

编辑是一个自我隐形的职业,而辞书编辑更要忍受长年累月的寂寞与枯燥、清贫与沉潜。正如诗人牛汉在诗歌《根》中所写的那样:

我是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听不见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但是我坦然/并不觉得委屈烦闷。/开花的季节,/我跟枝叶同样幸福/沉甸甸的果实,/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辞书人追求的正是地心深处的太阳。


作者:庞从容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