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87.杨璇——新时代民族出版人才的创新培养

作者:杨璇   2019年10月24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杨璇 民族出版社 策划部编辑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出版事业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身在其中的民族出版人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梦,为民族出版事业奉献着智慧和年华。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出版事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对民族出版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就民族出版人才的创新培养进行探讨,也为民族出版事业发展寻求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  民族出版  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古往今来,人才是国富之本、兴邦大计。在当今的出版行业,人才是核心资源、是出版行业兴衰之根基,用好人才,事业才会充满生机、才会蓬勃发展。60多年来,民族出版事业已成为我国民族工作、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了大量的精品力作,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出版英才,为民族出版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新事物的涌现,民族出版人才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民族出版事业发展正处于瓶颈期,探讨民族出版人才的培养创新也是为寻求人才发展促事业的可行性路径做一点努力。

一、民族出版人才现状

多年来,随着民族出版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逐步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和忠诚于民族出版事业的人才队伍。目前,全国民族出版社从业人员人数为3000多人,其中编辑人员2400多人,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500多人,其中还有十几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一批少数民族编辑骨干获全国性出版个人奖项。 例如,民族出版社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文字综合出版机构,目前在职人员有26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近200人,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7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奖2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4人,国家民委文化名家2人,构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编辑人才队伍。现就民族出版人才队伍的特点进行分析。

1.由多文种人才组成。通过资料查阅,绝大多数民族出版机构的成立初衷是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众的阅读需求,把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业人才汇集在一起成立出版社。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为及时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国家政策,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成立了编译机构,1953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民族出版社,设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汉文五种民族语文编译室(后增设了朝鲜文编译室) 。当时这些编译人才是从全国各地调来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精英,直接投入到党和国家的民族出版工作中。这样的人员组成结构一直沿用至今。再如,成立于1951年的延边人民出版社,当时是为延边地区200多万朝鲜族同胞出版朝鲜文图书,拥有一支精通朝鲜文的编辑,同时也出版汉文图书。云南民族出版社为满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读者需求,用傣文、景颇文、傈僳文、拉祜文等18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也出版汉文图书,拥有一支精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队伍。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37家民族出版单位,还有四川民族出版社、贵州民族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等,承担着23种民族语言文字出版任务, 基本是由多民族语言构成出版人才队伍,在民族出版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民族团结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2.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目前,民族出版机构的民族语言文字翻译编辑都是精通本民族语言的人才,是通过高校本民族语言专业培养出来的,能够很好地运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翻译编辑工作。在民族出版人才队伍中,不论是少数民族文字编辑还是汉文编辑,这些编辑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与一般编辑不同的特质。民族出版编辑不仅仅要具备常规编辑应该掌握的编辑技巧和运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和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宗教、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各民族风俗和禁忌都有所了解,甚至要求是学术型编辑,能够与专家学者对话,对书稿给予权威的认知定论。由此可见,目前民族出版人才的知识结构集中在民族语言、民族学、宗教学、民族社会学等方面,是一支有民族特色的人才队伍。然而,这支队伍的专业性较强,其学科背景很少涉及出版专业,也因此在策划选题、组稿约稿、发行渠道、新媒体融合等方面存在人才短板,因而制约了民族出版发展,这也正是有待提升的方面。

3.呈现民族元素。民族出版单位因多文种出版的特点,汇集了不同民族成分的编辑共同创造精神产品,在出版物、工作生活中都融入了多种民族元素,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编辑队伍充满民族气息和生机活力。以民族出版社为例,目前有24种少数民族成分的职工,有的编辑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优势将民族元素融入到图书的创作生产中,在社会中产生较好的反响、并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例如美术编辑吾要在图书装帧设计上将藏族元素融入其中,其作品多次荣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曾数次参加海内外重要的艺术展览,还被学术机构收藏,实现了民族元素与图书出版完美的融合;有的编辑是将民族元素融入生活中,民族习惯、民族服饰、民族饮食等都有所体现,各民族在工作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构成一个多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局面。

二、新时代民族出版人才的责任担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出版事业成为了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民族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出版人继续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品力作,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尽心尽力。

1.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只有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正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才能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民族出版作为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出版编辑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政治敏感度,要下大力气策划出版主题出版物,把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和执政方略及时送到民族地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更重要的是,编辑在审稿中必须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能够准确地识别出违反民族政策、伤害民族宗教感情的内容,并给出正确的修改意见,确保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2.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一重大理念和决策为民族出版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引和理论依据,也为民族出版人指明了方向。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新时代民族出版人应继续肩负着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要转变视角,在多元一体下纵观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各民族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让56个民族文化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创造出更加繁盛缤纷的中华文化。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一论断是党和国家从精神层面进行的顶层设计,是新时期对民族关系的深刻认识,也是全国各民族共同努力的方向。民族出版是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重要阵地,对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民族出版人,一方面应从思想意识着力,策划出版促进各民族凝心聚力的选题,让各族人民从信念、理念、愿望和情感上达到共鸣,巩固政治信仰,增进“五个认同”;另一方面从我国民族关系上着力,策划出版体现新时代下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所构建的和谐团结的局面,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奋斗。

三、民族出版人才创新培养的新路径

不可否认,当前民族出版事业正处于瓶颈期,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仍未找到突破口。在此探讨民族出版人才的创新培养新路径,是从人才的角度试图探索出一条促进民族出版事业发展的可行性途径,以充分调动民族出版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成绩,带动民族出版行业的前行。

1.产学研的培养模式。出版编辑是一个具有很强实操性的工作,从最初的一个想法、通过策划论证、进行组稿编辑、做成一本公开发行的图书。这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编辑是应用型人才。正因为这样的应用型特点,为编辑提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天然基地,有机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出版人才在产学研的培养模式下,可培养出有关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宗教文化、民族出版等方面的专业型人才,不仅仅能策划出版更多面向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精品图书,还能通过主动学习、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民族出版事业、民族团结事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依托项目培养人才。在图书出版领域,做好一个项目不仅可以推出一套或一系列图书,还能培养出一批人才,以项目带人才、以人才促项目。以民族出版社为例,60多年来,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马列经典著作及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著作的民族文字版图书,培养了一批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的时政类专业人才;出版了《五体清文鉴》《藏汉大辞典》《维汉俄词典》《朝中词典》等民文辞书,培养了一批在编纂词典、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出版了《中共民族史》《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等民族宗教学术研究图书,培养了一批民族宗教类学术型人才,等等。由此可见,依托项目培养人才是图书出版领域中最有效的方式。民族出版应根据其特殊性继续挖掘新的项目,例如开发一带一路项目培养走出去人才,开发数字出版项目培养新媒体融合出版人才,开发双效益项目培养市场开拓型人才,开发整合出版项目培养汉民双语互译人才,等等,实现项目带人才的全面发展。

3.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编辑是一项学科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和沉淀才能成长起来。导师制则是从在编辑岗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审稿经验的资深编辑中挑选出能够进行正确引导和编辑业务指导的老编辑,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建立导师制可分为老带中、中带新两个层级:资深老编辑带有一定编辑经验且有研究能力的中间编辑,培养学术型研究编辑人员,策划出版专业性强的学术出版物;中间编辑带新编辑,侧重于传授编辑出版入行经验,从编辑工作认知、编辑出版知识、编辑方法等入手,让新编辑尽快领悟编辑工作的精髓、步入正轨。民族出版人才队伍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因其特殊性尤为重要,导师不仅仅要传承老一辈民族出版人的精神,还要在新形势下把握民族出版正确导向、指导民族题材的策划出版,更重要的是着力培养学术型编辑,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大家,继续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4.构建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充分发展。新时代,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加速,编辑队伍逐步向专业化、技术化、社会化转型,培养跨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出版行业的主要趋势。民族出版行业大多是公益性出版社,在这样的体制下人才主动转型的动力不足,人才充分发展受到体制的制约。目前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竞争环境,才能打破现行体制下的慵懒状态。出版是一个可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向衡量的行业,可根据这一特点设置考量指标,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做到岗位能上能下、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打破资历、职级、薪酬等级等限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人才充分发展,增强队伍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清.试论少数民族文字编辑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J].中国编辑,2017(5)

[2]舒松.民族出版人员素质与角色定位试论[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5(4)

[3]苏雨恒.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加强青年编辑队伍建设[J].中国编辑,2019(1)

[4]常安.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

[5]聂光玉.新疆人民出版总社加快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新疆新闻出版,2015(7)


作者:杨璇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