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雅 北京印刷学院 研究生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出版业在新中国蓬勃发展起来,出版物的种类、形式等愈发丰富多彩。美术编辑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也逐渐成为出版行业所关注的焦点。七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美术编辑在书籍设计中的工作角色逐渐发生转变,从单纯配合文学编辑制作符合市场需求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设计转变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整本书的视觉效果,构造视觉系统和阅读氛围的职能上。
书籍设计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设计门类,是信息视觉化最直观的体现之一,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时间性等多重性质。美术编辑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提炼与解构,形成具体的设计思维,以有序、有趣、有益的视觉效果,增强书本文字的阅读性和吸引力,形成与读者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开卷有趣,开卷有益”。
在七十年出版行业的发展中,由于社会发展、思想进步、美育沉淀,美术编辑的设计思维不断演变,主要特征为由被动转向主动,由部分转向整体,由单一设计方法转向多样设计风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 注重书籍整体设计,营造完整阅读氛围
建国初期的书籍设计,更多的关注在于书籍封面设计,甚至时至今日,仍有人混淆“书籍封面设计”和“书籍设计”的概念。书籍的外在造型,以尺寸、装帧方式和书籍封面设计为主,具有宣传效应和吸引读者的作用,在早期书籍设计中举足轻重。七十年来出版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美术编辑工作的侧重点从单纯的外观设计转向书籍的整体全面的设计,包括书籍内文有序的编排设计,书籍整体阅读节奏和逻辑线的设定,书籍视觉元素的点线面关系的构成以及书籍纸张材质的选取等,使得整本书的设计达到形神合一,以此实现有效而清晰的信息传达。当代读者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所提要求已经不仅局限于直观接收内文传达的信息,更多地在于通过体会整本书表现出的整体节奏性、逻辑性和形式美感,更好的融入书籍文本设定的氛围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这就要求美术编辑有较强的系统性设计思维,在处理书籍视觉要素、工艺要素和结构要素融会贯通,发挥专业技能增加整本书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辅助文本内容,形成阅读美感。
整体参与是美术编辑工作的另一种变化。深入了解作品主旨,与文字编辑积极的协调合作,将抽象的文字作品转换为具象的视觉表现,是长久以来美术编辑必备的能力。书籍设计相较于其他设计,一方面有所限制,需遵从于图书内容和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变化多端,需要美术编辑发挥所长,发挥创意和想象,使图书既传递核心内容,引起读者共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具有设计美感和设计情趣;既符合定价需求,又符合审美需求。因此,妥协和坚持是美术编辑必经的过程。
以人民文学出版社黄云香老师设计的《安妮日记》为例,《安妮日记》主题是犹太少女安妮在战争的阴霾中的自我倾诉,整本书的设计以日记为主要参考元素,与日记本相似的书籍外观形态,书中文字选择与排版朴实简单,清晰仿旧的照片插图处理,轻质书籍纸张选择,庄重中透着少女单纯可爱的气息,非常符合书籍主题设定。
《安妮日记》 黄云香设计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书籍设计四人说》中,吕敬人老师提到 “通过书籍整体设计的过程,掌握信息传递的主导性认识,学会从装帧到排版设计的过程,在掌握信息编辑的控制能力,将书籍设计建立成为一个独立的造型艺术门类或体系的概念,实乃时代和专业发展之需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书籍设计无异于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快速获取书籍信息的“结果化”阅读追求对于传统书籍设计形成了冲击。因而对于信息的系统处理和阅读氛围的延伸成为当代美术编辑能力的新的挑战。
2 突破传统思维定式,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历时70年的出版美学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始终值得美术编辑思考的问题,建国初期的书籍设计师一般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因此不同风格的插画表现形式成为当时书籍封面设计的潮流,也使得当时的书籍出版硕果累累。改革开放后,出版事业欣欣向荣,出现了许多的优秀作品。但随着出版物的数量激增,老书的不断再版,相似主题的书籍有时会出现雷同的外观设计和内文设计,美术编辑“随波逐流”往往会陷入思维定式的困局,例如涉及女性书籍,代表着娇嫩温柔的粉色往往是设计色彩的首选;涉及传统书籍的设计往往采用传统纹样、仿古设计作为设计元素以及不考虑阅读的是否便捷采用线装……美术编辑如何突破思维定式上寻求个人风格成为目前书籍出版业的挑战之一。
以《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早期再版设计多数以1981年的初版元素进行再次构成设计,或以符合欧洲元素的插画或建筑作为封面元素。而2019年的新版,采用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橘色色调进行设计,采用凸印的方式印制原文标题,破碎的心为主体元素,黑色中文标题竖列于心右侧,突破以往的版本,同时符合整本书的色彩氛围,极具表现力。
《少年维特的烦恼》 人民文学出版社
陶雷老师设计的《十九年间谋杀小叙》同样是一本极具设计美感的作品。整本书的设计映射出文中通信相关内容。封面的不规则折边,灰色纸张的选用,扉页的设计,营造了悬疑紧张的阅读气氛。多样材质的使用使这本书的五感延伸,内页中插图经过特殊处理,使用手稿信件取代印刷文字,读者从中甚至可以揣测人物性格,趣味十足,整本书籍设计体现了戏剧性和欣赏性。
吕敬人老师曾说,“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味,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这也是对当代美术编辑的要求,在传统和当代文化中挖掘出真正符合当代书籍设计的风格和内涵,是出版行业美术编辑的责任。
3 定位读者审美,把握设计趋势
审美是具有时代感和文化内涵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更。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早期设计的书籍为例,受国外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影响,封面设计多数以插图组合简易装饰线条,印刷体标题文字构成,简洁明了,辨识性强,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和韵味。随着科技发展变革,设计方法和设计技术发展使得书籍设计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读者喜爱的风格和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科技发展浪潮下,美术编辑可以通过整合信息元素,区分不同读者群体,分析读者具体需求,洞悉读者审美情趣,具有针对性的完善书籍作品设计。
同样,在洞察流行趋势后,美术编辑的自我思辨能力同样重要,需要不盲从,不以自我审美和自我风格为牺牲,勇于在作品中进行创造和展现。
2019年的再版《白鹿原》书籍设计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白鹿原》最早的版本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3年6月第一版设计,1994年5月于北京第1次印刷。硬精装设计,封面封底硬精装设计,藏蓝色绒布封面上以树为设计元素,搭配烫金白鹿原和作者出版社信息,护封使用了油画作品,护封以主人公苍老的形象为主要元素,以蓝底白字表现书籍名称。近些年《白鹿原》的多次再版中,2012年由于是《白鹿原》二十周年,以复刻版为主题进行了再版,书籍设计完全参考了1993年的初版作品,但是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这本书的销量不佳。近些年由于电视剧和电影的热播,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次以恢复经典为宣传,对《白鹿原》进行再版。刘静老师在设计这本书时,使用与1993年版本相同元素,与2012年版本不同的是,进行了更为现代的设计处理手法,油画作品人物以及现实风景照片的单色处理,搭配传统具有刻印效果的文字,使整本书的设计风格营造了厚重古朴的视觉效果的同时,符合当代设计审美时尚。
综上,七十年风雨征程,中国出版行业踏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然不止停留在从书籍里获得知识这一结果,更多延伸到体会阅读过程,融入阅读氛围中。一本好书,从触碰到封面开始,就开启了一段美好的阅读体验,这就要求新时代的美术编辑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提升交流能力,提升文化品位,不断完成书籍设计装帧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
本文基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实习经历,感谢刘静老师、黄云香老师的指导。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