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雪梅 周群英 牛风蕾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快速普及,出版行业从选题制作、图书发行、品牌传播到读者阅读习惯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出版介质与形态不断创新,为行业带来了全新机遇与挑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地是,在很多出版社机构内部,出版编辑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图书出版发行层面,对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出版技术、产品特性了解不足;对产品在多种媒体运作中的表现形式和赢利模式统筹考虑不周。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面前,传统出版机构的编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数字时代行业发展的新需求,编辑思维亟需转变。出版编辑力是出版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实现了对出版编辑队伍的转型升级,传统出版业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全新需要。
一、数字时代的编辑人才素质需求
1、产业融合背景下多形态阅读需求不断增长。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往,纸书阅读是知识获取的主要模式,而今,电子书、有声书、长短视频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严重挤压了人们阅读纸制图书的时间。
2019年4月发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包括纸质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其中全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9%,与2017年的59.1%基本持平;以网络、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等媒介为主要形式的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为76.2%,比201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 最近10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从50.1%增长到59%,增长缓慢;而数字化阅读率则由24.6%上升至76.2%(详见下图),取得了大幅度地增长。产业融合背景下,多平台、多介质、多形态阅读需求不断增长。
2008-2019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率
2、既有出版机构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尽管数字化阅读率在不断增长,但在出版机构内部,传统的纸制图书编辑仍占大多数,新兴数字内容收益不多。虽然近年来,各出版机构也加大了数字出版建设工作,纷纷成立了数字出版部,但数字出版部基本上是作为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加工而存在的技术部门,很少真正参与到从选题策划到发行运营的全流程中去,绝大多数数字出版编辑所做的工作是对既有出版物进行二次加工,因此,很多时候,数字出版编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制作内容的背景、选题亮点,不能更好地将优秀的纸制作品转化为优秀的数字作品。好的数字出版作品,需要数字出版编辑花费大量时间去重新阅读、理解所编辑的内容,而原作品纸制版编辑已经历过这一过程,二次劳动,也造成了编辑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个优秀编辑的练成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对所编辑图书行业的深入了解,对读者需求的细微体察,所从事领域作者队伍的建立……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现有的数字出版编辑多未经过这种长时间的编辑训练,对出版的理解自然会有所欠缺,造成数字出版内容常常并没有很好的用户口碑。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编辑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以及出版机构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现有的将传统编辑、数字出版编辑分开的内容生产模式,效果并不好,因此,改革既有的编辑模式,以适应全新的市场阅读需求势在必行。
二、复合出版及复合出版编辑的概念解析
1、出版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52年讨论通过、1971年修订出版的《世界版权公约》第6条给出版下的定义为:“可供阅读或者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
这一定义有两层内涵需要注意:一是出版概念范围的界定——“可供阅读或者通过视觉可感知的作品”,这就把出版不仅仅定义为图书,视频作品也是出版范畴,定义虽未提及音频,其实音频也属于可感知的范畴。二是对发行范围进行界定,即面向公众的传播活动,而非仅仅是图书发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现有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只要是可感知的、并且面向公众进行传播的作品,均是出版定义中的题中之义。将“出版”定义为“图书出版”是对“出版”这一概念的窄化理解。
2.复合出版定义。“复合”具有多重含义,包括不同出版形式的复合,不同媒介的复合,不同发布渠道的复合,上下游产业链的复合,不同出版业务流程的复合,各种产品和服务形态的复合,各种信息利用方式的复合等。
依照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词条:“复合出版从根本上讲,就是不同记录方式(如文字、图形、影像、语言、音乐等)复合和不同载体(如纸张、光盘、磁盘、IC卡)的深度融合与交互,以及不同媒体形态(如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和不同显示终端(纸业、电脑屏、手机屏、电子纸)的复合” 。这种复合,使得出版既区别于传统的纸质出版,同时也深化了数字出版,是新业态的融合升级。在制作和传播上,复合出版是通过一次出版数据的采集/编辑,完成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络、光盘、纸质印刷等多种媒介的、向公众或特定领域用户发布的出版活动。
3、复合出版编辑
综上,复合出版编辑是指能将文字、图像、音频等作品进行选题策划、稿件资料组织、编辑加工整理、校对审核把关、运营维护、新媒体发布的编辑人员。
复合出版编辑具有三重理解:一是可以编辑不同记录方式的内容,如文字、图形、影像、语言、音乐等;二是了解不同媒介形态,包括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的不同呈现形式编辑制作;三是使用不同显示终端,如纸业、电脑屏、手机屏、电子纸,提供不同方式面向公众进行传播发布。
全媒体式时代,要求编辑在图书策划阶段即加强与新媒体元素的结合,从而提高数字化读物的应用价值。复合出版编辑形式更为复杂,数字出版包含了不少静态甚至动态的元素,编辑不仅要对文字进行编辑加工,同时还必须提高图片、音频甚至视频的编辑能力。复合出版编辑要求熟悉不同出版介质(纸制、电子、音视频)的编辑技术,能将出版同一出版内容制作不同出版形态,根据不同发布平台特性,进行分层次表达和“全媒体发布”,适用于平板电脑、手机、广播电视等各个终端,在微信、微博、音频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传播。 除了传统的内容编辑之外,复合出版编辑还需要懂得新技术手段,积极利用大数据分析、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出版产品形态创新,从而实现内容呈现多样化、版权价值最大化。
4、复合出版编辑的价值。优质内容资源对于各出版机构都是非常宝贵的,如何让宝贵的版权资源实现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复合出版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从中央到地方,尽管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倡导多年,但融合效果却一直不太显著,面对不断增长的数字平台以及受众数字阅读需求,培养拥有全媒体编辑制作与发布能力的复合出版编辑,是融合发展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
现有出版机构中,优质的复合出版开发案例非常少。一些优质的作者,同时也具备很好的音频讲授能力,但很可惜,在出版机构中,较少对这些优质作者资源进行复合出版开发。以人民邮电出版社优质作者吴军 为例,曾以谷歌黑板报专栏作家享誉网络的知识IP,在人民邮电出版社相继出版了《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大学之路》、《文明之光》等多部图书,获得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第五届中华出版物奖”、“2014中国书业评选年度图书”等诸多奖项,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发行量。然而,可惜的是,面对这样一个优质知识IP,出版社并没有抓住机会,将其做深度的复合出版开发,吴军的第一个有声产品,被“得到”APP 所开发,叫“硅谷来信”,是一档每天15分钟,每周5次,分享人生感悟、读书学习、教育方法、艺术修养的音频课程,辅一上线,就受到粉丝的热烈追捧,截到2019年9月,这档价值199元的节目累计销售已超过110多万份,总收益达2000多万元。数字出版产品的边际效益非常高,这款音频节目,平台与作者都收益颇丰。尽管人民邮电出版对吴军纸制版图书的编辑、制作、发行、推广都做得非常到位,但吴军多部作品的全部利润大体与其在“得到”平台上的一档音频节目所获利润相抵,对于出版社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另人欣慰的是,目前已有品牌社在这方面做出尝试,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以三联书店的复合出版产品“中读” 为例,这款可以读、可以听、可以看、可以社交互动的全品类知识付费App,定位于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2017年5月正式上线后大受好评,2018年2月销售限时优惠付费年卡时,不到24小时,这个原本计划持续一周的营销活动就出现App后台被挤爆,仅一个晚上,中读会员卡售出数字就达5万多份。
在我国,许多传统出版社拥有大量的优质作者资源,面对快速增长的音视频内容需求以及日渐壮大的知识付费市场,加快“复合出版”开发,实现知识IP的价值最大化,是传统出版社转到升级、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做好复合出版的关键在于编辑是否具备复合出版编辑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三、复合出版编辑的素质要求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图书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但同时也使编辑工作更加复杂。复合出版编辑并不是要求一个编辑对数字媒体技术、音视频制作、新媒体运营、用户数据分析等各种环节全部亲力亲为,而是希望编辑对这些复合出版需要掌握的知识能懂会用,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自所长进行团队分工与协作,各种复合出版产品开发就会更加顺畅,内容产品在以不同形态、不同平台进行传播时更能能抓住重点,以恰当的形式进行展现,从而实现传播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复合出版编辑要求掌握的核心素质如下:
1、互联网思维:从传统图书出版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复合出版编辑,不仅是编辑技术与编辑形式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编辑观念上的融合。互联网时代,出版业正在从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出版模式向以用户需求、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新型知识服务业务模式转型,出版机构需要围绕用户需求提供不同形态、不同介质的多重服务,而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模式。就这需要编辑要有较强的互联网思维,对互联网各种媒体形态、各种平台有较深的理解,才能生产出真正的符合网民口味的产品来。在大量读者的阅读方式已改为读书与读网、读屏并重时,“阅读转场”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单一的业态、发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数字化、多样化的需求,死守出版社的既有分工体系,不做出根本性的变革,迟早要被数字技术革命所淘汰。
2、跨界整合能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伴随智能手机功能的日渐强大,手机早已超越了类媒介这一单一功能,而是融入消费与生活服务的诸多功能,与内容传播常常互嵌,内容传播与服务功能的跨界融合便成为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内容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出版商业生态都在发生着重构,这就需要复合出版编辑需要有较强的跨界整合能力,到更广阔的领域找到新的机遇,用跨界的眼光去发现新的机会点。目前,以出版主业衍生产业链,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整合营销传播是大型出版集团以及上市出版公司实现融合创新、跨越性发展的最重要举措。如凤凰出版集团、中南出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等,虽然有侧重,但目前均已经形成了一条涵盖图书出版、发行、新媒体传播、阅读学习、教育培训、娱乐游戏、旅游以及文化地产等领域的数字化产业链,极大程度地在实现资源整合。而集团中最缺乏也正是这种可以综合跨界的策划与执行人才。
3、新技术的捕捉与应用能力:创新传统出版模式。近年来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传统出版结合诞生出多种新型出版形态:比较普遍的有电子书、有声书,还有在纸制图书中加入二维码,手机扫描后呈现音视频补充阅读;更为智能一些的应用如虚拟现实技术与图书出版结合而成的虚拟现实图书;智能化写作与智能化编辑也多有创新;利用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制作有声书;利用大数据分析深度了解用户需求,实现精准投送等高科技应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出版领域。及时了解这些新的技术趋势、掌握新技术动态,对其进行创新创意开发应用,是时代对复合出版编辑提出的新要求。
4、产品运营能力:拓展出版传播方式。传统图书编辑并不负责发行工作,但新媒体环境下,内容生产与发行传播之间的时间被大大缩短,编辑可以及时看到读者的留言反馈,这时候,现采用传统的出版流程管理就会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编辑不能及时对用户需求做出回馈以及时调整内容供给,从而给用户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不受尊重的拖沓感。制约编辑团队工作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出版流程的不适应性,传统出版流程普遍存在着重内容轻制作、重产品轻服务、重生产轻营销的问题。因此,复合出版编辑不仅仅要做好编辑工作,还需要懂得产品运营,了解用户心理与用户需求,以往那种关在门里不接触读者做编辑的方式已不能胜任读者的复合性阅读需求了。在数字出版中,内容与运营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硬币的两面,再以“得到”平台为例,许多录制音频节目的作者都已是行业大家或知名作者,但在音频节目制作中,还需要每期录后及时跟踪分析用户反馈,调整改进下一期的节目内容,不关注用户数据的编辑不能称其为数字出版编辑。
四、出版社做出培养复合媒体编辑的顶层设计
培育复合出版编辑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出版社的顶层设计。目前,我国出版机构普遍存在着编辑队伍“两级”分化现象——“老龄化”和“年轻化”。年龄较大的编辑人员有丰富的编辑经验,但是存在着知识的老化,对于新事物的学习欲望不强,对于新技术的掌握不够等问题。而年轻编辑适应力强,思维活跃,创新精神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对于数字时代所赋予的新要求有着强烈学习的欲望,但是编辑基本功不扎实,经验不足,容易眼高手低。因此,复合出版编辑的培育过程很难一蹴而就,以团队培育的方式采用渐进式演化是折中路线。出版机构可以组建复合出版编辑团队,打破现有的美编室、数字出版部、编辑部整建制的编辑人员组织模式,以项目组建团队,每个项目由文字编辑、美术编辑、音频编辑、视频编辑、新媒体运营4-5人组成,将纸书编辑、音视频制作、用户运营三个数字出版的重要要素集中在一个团队内部完成,实现编辑与制作一体化、编辑与营销一体化、产品与服务一体化,以应对全媒体复合出版的全方位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再逐步培养出具有全面能力的复合出版人才。
针对目前出版业缺乏复合型编辑人才的现状,仅仅寄希望于外部引进人才和高校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出版机构自身树立起复合出版编辑的观念,重视自身培养机制的建立、生产流程的再造、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编辑队伍。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