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81.武丛伟——攻守兼备,当代图书编辑的自我修养之道

作者:武丛伟   2019年10月24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武丛伟 人民出版社编辑

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技术、新型媒体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不少编辑感受到技术的焦虑和恐慌:刚刚学会在微博上做图书宣传,媒体热点转向微信了;刚刚学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团购,别人又去玩抖音、快手了;“得到”等各种知识付费平台发展得如火如荼……当代,可以说是融媒体的时代。比起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企业,纸质图书显得那么老旧过时。

在融媒体时代,图书存在的价值在何处?图书编辑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什么?这些问题,无数次地拷问图书编辑们。

在笔者看来,这样一个时代,既是图书发展最坏的时代,亦是图书发展最好的时代。说是图书发展最坏的时代,是因为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使得图书作为一个传播介质,似乎完全可以被取代。譬如,如果想获得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如果在一些情感大V的公众号上就能读到“心灵鸡汤”,而纸质图书提供的内容也不过如此,那么还何必真金白银的买书呢?学术研究等,亦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而不必只盯着图书这一个方式,亦导致图书作者的流失。鉴于媒介形式的丰富,读者的口味变得相当刁钻,不提供一个必须买书的理由,读者轻易不会掏出自己的钱包,这使得图书经历了一个严酷的裁汰。

说是图书发展最好的时代,是因为:首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近几年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阅读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我国成年人的阅读量显著增加,这为图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其次,大数据的发展,使得读者群体变得明晰起来,从而让图书的精准投放成为可能,这将最大化地实现图书的价值。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图书编辑要在大浪淘沙的残酷竞争中活下去,就要学会“攻守兼备”的本领。

先说“攻”。所谓“攻”,就是主动出击。即图书编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攻气十足”。

第一, 思维转变方面。传统的图书生产方式是,图书编辑策划选题,对内容进行加工,以纸质书形式呈现,通过发行渠道,图书到读者手里。这是出版机构传播,读者接受的单向度的传播过程。虽然出版机构可以通过读者来信、书评等形式获得对图书的反馈意见,但这种反馈具有相当的滞后性,出版机构只能凭经验大略地估计读者群体在哪里,而无法获得一个精确的读者群体画像。而这种单向度的传播,亦带来了出版机构不自觉的自大心理,出版机构是主动的传播者,而读者不过是被动的接收者而已。故而,不少人亦将读者群体称为“受众”。

而知识服务付费等其他媒介形式给图书带来的最大冲击实质上是思维冲击。它们将使用其媒介的群体称为“用户”,将他们视为上帝,紧紧围绕用户需求,随时做出调整。甚至根据每个用户的不同需求,做出精准的、个性化的订制服务,这在强调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是特别重要的。如此贴心的、精细的服务,怎能不引起图书的传统受众——读者们的倒戈?

因此,要想在融媒体时代立住脚跟,图书编辑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思维,变“受众”思维为“用户”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户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

第二, 新技术学习方面。不少传统的图书编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图书的编辑,对新技术有畏难情绪,觉得技术更新得太快,学不来;或者觉得技术更新与自己无关,学了也没用。但是事实上,新技术为图书编辑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从图书营销角度来说,传统的图书营销主要靠作者的知名度,通过传统渠道发行。图书的宣传是撒胡椒面式的、漫散的,这造成了营销资源极大的浪费。而新技术使得读者群体精准定位成为可能。譬如,通过当当、京东等的数据,出版机构能够对读者群体进行比较清晰的用户画像。社群营销等方式,让出版机构能够有的放矢,将图书信息以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方式传递给最可能购买图书的用户群体。

从为读者服务的角度来讲,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的应用,可以使读者实时反馈意见,让出版机构能够对图书内容、装帧等及时调整。

从图书产品的呈现来讲,二维码、VR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音频、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媒介形式,集中在一本纸质图书中呈现出来,使得传统的纸质图书能够提供给用户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和服务。大数据的应用,让编辑和作者能够更加了解何种书名、目录、内容等更受读者欢迎,不再如盲人摸象般地试探。  

从挖掘作者的角度来讲,伴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更多的人有机会展示自己。出版机构可以用比过去低廉得多的成本,挖掘到优秀作者,并对之进行包装。

因此,图书编辑非但不要排斥新技术、惧怕新技术,反而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热烈地欢迎新技术、拥抱新技术!

下面谈“守”。所谓“守”,就是对一些原则的坚持。

第一个“守”,应该是对图书社会价值的守护。图书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是一种以物质形式呈现的精神文化产品。图书担负着传承文明、开启民智、引领社会风气等使命。应该说,这也是图书的最根本作用。故而老一辈出版家张元济先生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作为新时代的图书编辑,亦应该不忘使命,坚持图书的社会效益优先。

近年来,一些出版机构为追求经济效益,一味地迎合读者需求,出版了一些格调不高、品位不佳的图书,这是需要警惕的现象。美国文化学者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将公共话语从理性、有逻辑、有秩序转向肤浅、碎片化归因于电视。那么,今天的融媒体则加剧了这种肤浅化、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需要时刻铭记,虽然要有用户思维,但也要有底线思维,不能无条件地迎合用户,而放弃了图书的引导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图书应该深度思考的守护者、社会价值的守护者,而不是娱乐至死的迎合者,甚至推波助澜者!

第二个“守”,应该是对图书出版过程中,匠人精神的坚守。首先体现在编辑对书稿质量的“锱铢必较”。不少新媒体的从业者反映:“你们图书编辑总是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地抠书稿,有必要吗?”的确,比起反应快速的新媒体,图书生产实在是太慢了,即使是紧赶慢赶,多数图书也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才能出版,更不要说许多“十年磨一剑”的图书。图书为什么生产周期这么长?

这是因为图书存留的持久性和公信力是其他媒介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所谓“白纸黑字”,一个微信公众号今天发布了一篇文章,里面有几个错别字,有几处知识性错误,明天就被新的文章覆盖了;而如果纸质图书上有错别字或者知识性错误,则只有在重印或再版时才有机会修正了,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会永远没有改正机会了。读者们对图书的信赖,亦远远超过其他媒介形式,当人们希望获得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深入了解时,往往诉诸的是纸质图书。因此,图书中的错误,轻则会引起读者哂笑,重则可能以讹传讹,误导读者!因此,字斟句酌地推敲,千锤百炼地完善,兢兢业业地审读,是每个图书编辑所必须坚守的原则。因此,今天的图书编辑,依然需要老一辈编辑“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匠人精神,摒弃浮躁,对每一本图书精雕细琢。

其次体现在对出版流程的严格遵守上。规范的图书生产,需要经过三审三校,版式、封面设计,印刷装订等流程。一些出版机构为了所谓的提高效率,或者减少审稿次数,或者缩略校对次数,或者草草定下封面、版式方案。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使得图书质量不过关,或者呈现给读者的图书面貌不尽如人意。事实上,每一个图书生产环节都是一次机会,让从业者有可能消灭掉图书中的错误,完善图书的面貌。因此,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应该省略的。

因此,虽然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读者们兴趣的转变加快了,图书的生产效率必须相应地提高,但是图书的质量不能降低。只有图书编辑坚守匠人精神,把好书稿质量关,严格遵守出版流程,才有可能让更多优秀的图书以最佳面貌呈现给读者,并流传后世。

综上,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每个图书编辑都应该是能攻能守的猛将,既要主动出击,转化思维,拥抱新技术;又要有所坚守,坚持图书的社会价值优先,坚持匠人精神。攻守平衡,则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更多优秀图书成为传世名著!


作者:武丛伟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