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明哲 四川教育出版社 编辑
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对出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出版人不仅应当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对当今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解读能力。笔者以为,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应在常识与想象两方面着力。具备常识,以呼应时代之潮流,大胆想象,以召唤时代之未来。唯有如此,方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 出版与时代精神
毫无疑问,出版与时代的密切相关的。纵观出版史,优秀出版物总是与时代精神充满着呼应和互动,好的出版物不仅可以充分地反映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况,甚至可以影响、塑造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成为凝心聚力的精神之泉。例如,商务印书馆策划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集中性地引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学术思想,影响力至今不衰。又如,“99读书人”策划的“短经典”系列,极大地丰富了国内纯文学阅读市场,其推出的雷蒙德·卡佛、克莱尔·吉根、理查德·福特等人的作品,影响了国内一批知名作家的文学创作,成为重要的文学参考资源。
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人们的阅读趣味、紧跟时代步伐,为读者发现更好、更鲜活的原创思想,应当成为一个新出版人用心思索的重要问题。在当下,因为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版业被很多人视为“夕阳产业”,然而笔者以为,阅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实在是一种刚性需求,人们对阅读的需求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方式变了,对阅读的欲望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对阅读品质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市场上,人们总能找到令人眼前一亮、同时价格不菲的优秀出版物,例如近年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批经管类图书等,这证明了图书市场的内在潜力是巨大的。实际上,只要能找到新时代读者的真正精神需求所在,就可以策划出具有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书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纯文学在被人们高度推崇之后,热度逐渐冷却,并最终处于市场边缘,纯文学的相关出版物销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在此情况下,后浪出版公司策划出版的华语文学系列,可谓别开生面。
二、 常识与时代呼应
所谓常识,乃一时代人人都应具备之价值观。虽为常识,但因人人共有,因而有了重要意义。对常识的普遍确认有助于维系时代精神,有助于人们获得自我认同。1776年,美国思想家潘恩发表了一本五十页的小册子《常识》,三个月内售出十多万册,究其原因,是因为该书对当时美国社会人们内心所共有理想信念进行了集中性的表达。这些共有理想、信念在被表达出来之前,隐藏在普通民众之内心,一旦被表达出来,立刻成为了一种新的精神成果,为当时社会民众获得自我确认提供了理论滋养,其内在精神,甚至影响并塑造了日后的《独立宣言》。由此可见,常识虽为常识,虽为人人所共有,也应当有所表达,一旦表达出来,原本为常识的内容,亦将成为创新。常识与时代之关系,由此可观,呼应时代常识的作品往往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以上为广泛概念的常识。具体到出版领域,所谓常识即为从事出版行业应当具备的基础性认知。实际上,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版环境的变化和更新、人们阅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皆为出版人应面对的不争的事实。新的环境要求出版人应当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思维。于此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出版人的基本定位都不会改变。出版人并不直接生产知识,而更像是知识的搬运工。“让好的出版物通过一定的有效途径顺利出版,并且通过高效的内容分发体系让读者能够看到好的出版物内容”,应为当今出版人的使命和职责。
在近年来的出版界,前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卢俊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从业以来,卢俊专注于财经商业出版和少儿出版领域 ,策划过超过10亿产值的畅销书,包括《从0到1》《21世纪资本论》《疯狂动物城》《科学跑出来》等多本百万级畅销书,过十万册畅销图书不下百种。以其策划图书《强权与铁腕》为例,该书实际上是《普京传》的再版图书,到卢俊手中之后,卢俊对图书的封面、文案策划进行了全面的更新,而内容完全不变,辅之以软文推广,一经上市便成为畅销图书。也就是说,在卢俊的操作之下,相同的内容,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这其中的变化值得深思。
笔者听过卢俊的数次演讲,期间最大感受,就是他对出版的认知并不仅仅局限于出版领域,而是将出版行业放在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通盘思考,并对其中的细节非常娴熟。当别人问及其出版策划的秘诀时,卢俊说道:“做书根本没有秘密,唯有把坚持常识做到极致。”应当认识到,卢俊此处所说“常识”的准确含义。一方面,其所谓的“常识”,实为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出版从业者皆应具备的基础性认识,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又是一个更新换代极快的时代,唯有具备足够的敏感,才能把握住“常识”中充满变化和生命力的部分,这也是卢俊所谓“极致”的用以所在。极致不在用力多少,而在于是否追上了时代的发展。
三、想象召唤未来
常识是包含了想象的,没有想象的出版就没有未来。有不少人指出,潘恩所著的《常识》,不仅是当日美国社会之常识,更是今日美国社会之常识。以今观古,所谓“常识”之中有不少内容实为对未来价值观之把握。在对当下常识有熟悉的认知之后,亦应对未来时代精神有所呼唤和想象。实际上,出版物对读者有着重要的引导功能,出版人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读者发现、筛选更新鲜的、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食粮。
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想象往往体现在对图书的策划中。那些规模较大的选题和策划,往往包含了策划者对未来的某种构想。例如,上文中提到的“99读书人”对“短经典”系列图书的策划。该策划包含了近百种图书,对世界范围内的短篇小说全面覆盖,试图将短篇小说“经典化”,以此重新激发读者对短篇小说的重视,唤起文学界对短篇小说的兴趣。可以说,这种想象本身之中就包含了某种潜在的价值。
在此笔者以后浪出版公司策划的“华语文学”系列为例进行说明。后浪出版公司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出版企业之一。兼具作家与编辑身份的朱岳推出的“华语文学”,在近年来不断推出了诸如黄国俊、袁哲生、黄锦树、甘耀明、童伟格、郭强生等一大批国内读者比较陌生的优秀作家,这些书籍上市之后,吸引了文学界众多作家、学者的视线,取得了较大的影响。袁哲生的《寂寞的游戏》获得了“腾讯-新京报年度十大好书”“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第一届做书奖年度原创小说”等荣誉。
实际上,后浪推出的这些作家在某些地域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属于著名作家的序列,然其作品对国内读者而言仍然非常陌生,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策划编辑朱岳之所以能够在纯文学领域这块“熟地”之中发掘出一块“生地”,就在于其视野的宽广,以及其对华语文学的某种想象。
在一篇名为《我们分到了土地》的文章中,编辑朱岳提到,后浪之所以策划“华语文学”,是感于国内近年来原创文学的种种乏力和被漠视。对于“华语文学”的概念,编辑朱岳写道:“不希望纯文学作者,尤其是年轻作者,迎合市场,走向娱乐,但也不希望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自绝于读者。这里一定有一条中道可走。想多做一些华语文学,把中文(华文)写作的空间放大,让读者看到中文写作达到了什么水准,做了哪些尝试,不希望那些好作者、奇特的作品被庞大的读者群无视。”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华语文学”是一个格局很大的概念,可以说充满了野心,试图扩大以往读者对原创文学的认知版图。这无疑是一种充满了对未来想象的构想。应该认识到,这种想象的提出,基于对以往文学版图的熟知,也充满了出版人对未来文学发展的热情。
常识和想象,对于新时代的出版人来说,应当成为其解读当今出版行业的两个维度。熟悉地掌握常识,有助于出版人更好、更快捷地将内容输送到读者手中,积极大胆地想象,有助于出版人发现更鲜活、更有生命力的思想资源。新时代的出版人当以此自勉,为读者推出更多、更具时代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