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75.刘晨曦——迎接新时代新出版 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作者:刘晨曦   2019年10月24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刘晨曦 四川教育出版社

新中国70岁生日即将来临,中国的出版事业也走到了第70个年头。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栉风沐雨。这70年,是砥砺奋进的70年,是勇往直前的70年。新中国出版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茁壮成长。可以说,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有力证明。

2018年12月16日,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的2018中国出版年会暨改革开放40周年出版座谈会吸引了多方关注。这是中国出版事业承前启后的关键会议,既是对中国出版改革开放四十年路线图的勾勒与总结,更吹响了新时代中国出版业深化改革的号角,绘就了一幅中国出版业在新时代如何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坐标。

据统计,从1977到2017年,我国图书品种由12886种增长到499884种;百万人均图书品种13.57种增长到361.52种;图书总印数由33.08亿册增长到90.37亿册(张);每人每年可分得图书3.5册增长到6.53册。全国报纸品种由180种增加到1894种,总印数由123.74亿份增长到390.07亿份;每千人每天分得报纸由35.7份增长到77.4份。数字的背后,是几代出版人的奋斗与改革史。

可以说,这是中国出版最好的时代,也是最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成为新常态。出版业也急需进行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创新,其中对创新型出版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提升编辑人员综合素养,培养新时代的全能型编辑

1.编辑功能不可拆分

当前,许多出版单位都在进行改革、转型,编辑人员也在进行转型。但一些出版单位的改革办法缺乏科学性、实操性,拆分了编辑功能,把编辑人员的策划功能和编辑功能机械地隔离开来。转型是向另一种或更高级的业态转变,不是低级的复制,更不是机械地拆分或者赋予编辑人员某种职能。合格的编辑人员,是集策划、文字编辑、宣传于一身,即要对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负责。而不是简单机械地划分为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策划编辑只负责前期的与作者对接,文字编辑只负责文字编辑加工。这种简单机械的分工,短期内看似提高了效率,但长远看,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编辑是功能不健全的编辑,而且这种模式极易导致出现许多编校问题,为出版单位埋下了巨大隐患。

2.编辑人员要切实提高编校能力

目前我国出版物市场总体呈现一派繁荣的局面,但繁荣之下深埋忧患。就出版物的整体质量而言,可以说十分堪忧。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图书质量抽查,每年都有许多抽检不合格的图书,出现了许多本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如此,损害的不仅仅是读者的利益,最终会使编辑人员和出版单位的利益受损。为扭转图书整体质量下滑的局面,各出版单位须树立责任至上、质量至上的意识,切实加强对编辑人员尤其是青年编辑的能力指导和培养;加强和健全出版单位内部图书质量检查机制;完善责任机制,客观上倒逼相关编辑人员提高责任意识。

3.编辑人员要夯实文字功底

图书的价值是以质量为前提的,质量好才有竞争力和生存空间。图书的编校质量是图书质量的重要指标,编辑文字的功底是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关键。

二、拓宽编辑人员视野,迎接全媒体出版时代

1.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

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互联网+出版”蓄势待发,全媒体出版时代来临。出版单位若想参与到新一轮竞争中来,就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改革,自我革命。全媒体出版是指图书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这些新变化将对传统图书编辑的素养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在客观上要求传统图书编辑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编辑要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来武装自己,熟悉全媒体时代市场的需求,读者的喜好,熟悉粉丝效应、社群效应,利用好“三微一端”,建立与读者的双向反馈机制,确保随时掌握用户需求。

2.提高营销能力

多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图书的宣传推广和营销方式更加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传统的实体书店销售模式已越来越步履维艰。编辑人员要改变传统的营销宣传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树立“用户思维”“专注思维”“社群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架起作者到读者之间的桥梁。

3.向全媒体出版纵深发展

全媒体出版时代,传统图书出版只是信息内容的一种传播形式和载体,数字出版、有声读物等新形式新载体能满足更多不同的读者需求,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此形势下,传统图书编辑必须把目光投向这些新领域,熟悉并运用各种新媒体出版,积极打通全媒体出版通道。

4.版权意识

全媒体出版大大降低了侵权行为的门槛,数字版权、网络版权纠纷日益增多。而且,出版单位的跨国版权合作项目也越来越多。因此,优秀编辑应增强版权意识,掌握著作权方面的知识,在与作者、合作单位等签订出版合同时,应提高对数字版权的重视程度,在合同细则中明确稿费支付标准,明令禁止侵权行为,为作品今后数字版的出版发行减少隐患。

三、参与出版的顶层设计,助力优质内容的出版

1.深入挖掘优质内容

无论何种形式的出版物,质量都是其赖以长久发展的根基。纵览当下我国的出版市场,优质内容仍是制约出版加速前进的重要因素。我国出版业的现状之一是,出版物内容大量同质化、单一化,缺乏创新性,优质内容少,整体质量低,抄袭现象严重,原创作品保护力度不够。作为图书出版的重要一环,编辑人员要积极参与到出版的顶层设计中来,从源头上确保出版物内容质量;充分挖掘优质作者、优质原创内容;深入读者,深入市场,了解读者对原创内容的兴趣点所在。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故宫出版社社长王亚民先生指出:传统出版与新兴跨媒介传播应当互相借鉴,前者传播力相对薄弱,但是胜在内容为王;后者的传播力强且形式丰富,但是更需要在内力与深度上下功夫,二者应当成为有效的相互补充。

2.提高鉴赏能力

出版业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优秀的作品常常无人问津,走俏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都是优秀作品,之所以出现这种“德不配位”的情况,与编辑的鉴赏能力不无关系。鉴赏能力高、市场洞悉能力强的编辑往往能够慧眼识珠,发现并挖掘作品的价值,并对之进行完美的再创造。鉴赏能力是编辑综合素养的绝佳体现,是编辑长期智慧的积累,是厚积薄发的结果。编辑务必要多扩充知识储备,多提升自身素质,切实提高鉴赏能力和水平。

四、全面提升编辑素养

1.掌握大数据分析能力

首先,通过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市场调查、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分析等收集信息;其次,有计划地将采集到的资源碎片化、结构化,聚合内容,建立各类以内容管理为核心、以知识节点为关联的数据库;再次,通过图表、报表、热点图等数据来充分把握市场风向和用户口味,根据这样的数据及时调整出版策略。

2.策划符合融合出版要求的选题

对内容的选择判断能力一直是传统出版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编辑依然要保证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策划能力;思考纸质书与数字出版物等不同的媒介形态间能否相互转化,以最大化地体现出作品的价值。

3.综合多种能力,打组合拳

在过去,营销和编辑是两个不同的分工,但在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在开展工作时就应该考虑到之后的营销方案,甚至可以说,用户是根据编辑所提供的内容来决定是否接受营销。传统图书编辑编辑必须以创新的视角,在内容与营销上同时着力,让内容适应营销,营销烘托出内容。

如今,“内容”的概念早已经拓展,由原来狭义的出版媒体内容扩大为一个广泛的概念——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网页、数据库表单等皆可。因此,优秀编辑必须学会全媒体产业链的策划,充分挖掘数据并发挥各媒介的特点和优势,除传统图书外,还能将同一内容策划为广电、网媒、动漫、数据库、云计算乃至其他延伸产品的形态,使内容通过各种传播工具多视角、全方位地传播。

总之,在新时代新常态下,在全媒体出版到来之际,新的时代环境对图书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图书编辑不能拘泥于传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充电,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作者:刘晨曦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