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雷 黄山书社 编辑
时至今日,出版业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理念的冲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互联网的大潮下,新媒体、数字出版企业在出版领域日渐活跃,出版模式间有出新,出版企业与读者的交互渠道日趋多元。 5G时代来临,出版融合进入大变局,内容消费、注意力经济、在线视频、短视频和知识付费等将成为巨大风口。相比传统出版,2018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已达到833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进一步拉大与纸质出版的距离。不论从出版理论、形式还是内容上,传统出版业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人才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聂振宁先生曾在《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思维》中指出当今出版企业面临四个方面的改变:一是从服务读者向用户至上转型。这是从出版经营的起点和逻辑上发生的变化;二是由信息发布向信息交互转型。这需要我们更好的实现与用户端的信心反馈与交流;三是由提供知识向分享知识转型。出版人不能再闭门造书,需要学会从互联网“拿来主义”并主动分享;四是出版平台向开放平台转型。每个用户都是一个知识制造者,并最终形成自助出版。
新兴企业和理念在对传统出版业带来的直接冲击就是,“编辑”这个名词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稿操作者,而是成为出版环节上为一本书赋能的任意一环。一大批传统出版人才或认为纸质出版前景堪忧,或感觉职位、薪酬上升无望,故纷纷“逃离”传统出版行业,投身新媒体与数字出版。这些人一般都是出版单位的中坚力量,从而导致有些出版社出现人才断层之局面。
改变带来挑战,同时也为更多的青年人进入出版行业带来了机遇。我们常说传统出版企业有“变”和“不变”。坚持不变是出版的初心,与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时代的任务,这一切都要归结于人的因素。笔者认为,为了应对“变”,我们首先应做好“不变”,就是要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青年出版人才。出版社可以尝试从入职到校对到再到营销发行环节多层次、复合型培养方式,在多层面、多环节、多样化上下功夫,发掘、培养优秀的青年编辑人才。
第一是从入职到校对环节的培训。
这一环节主要作用是夯实专业与文字基础。首先,提高新进员工的门槛,保证新人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背景,具有基本学术素质。年轻编辑入职后,先分配到校对部门,由业务能力强的老校对带领熟悉基本业务流程,学习初步的编校知识,培养文字感觉,具有较强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字加工能力是一个合格编辑的基本素质。原因是近几年有一些出版社快速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新人的基本功培训。年轻员工一入职就提上一线岗位,基本的校对知识都不懂就开始担任责任编辑,造成图书质量低下,在质检时不合格,被相关部门通报批评;更有甚者,内容思想格调低下,甚至违反出版管理条例也常见诸报端。
在培训环节,一方面出版社要多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对编校人员的管理和“传帮带”。可以建立导师制度,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充当导师,手把手带领新人入门;提高编校队伍专业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如认真学习《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管理规定等;另一方面,在严格遵守编校制度的同时,通过组织开展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严把质量关。
第二是从校对到责任编辑环节的锻炼。
这一环节锻炼的是青年编辑的文案策划能力。需要年轻编辑做到把握大局,多策划,勤思考,炼创意。正式转入责任编辑岗位后,首先系统学习出版物三审三校制度、编校质量检查制度、出版物审读制度等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成为一个合格的责任编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出版价值观,在规章制度的范围下进行策划、组稿、出版。其次,扩大人脉资源。一个成熟的编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出版社应该鼓励编辑抓住转型风口,发展重要作者资源,在编辑生涯起步阶段就夯实业务基础。已经成功的案例是成立名编辑工作室,实行首席编辑制度。另外要加强学习。一方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按时按量参加编辑学时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个人学术修养,关注学界动态,
第三是从编辑到市场营销环节的深化。
到这一环节锻炼的是编辑的营销能力。需要编辑了解精细化流程管理,锻炼产品运营能力以及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度。放下身段做服务,下沉式参与营销活动。在传统的出版关系中,出版社的编辑部和市场部是天然的“仇人”。编辑部门负责选题策划是生产的核心部门,市场部们整理数据并接触第一手反馈资讯。编辑部门只与作者联系紧密,与读者的交互几乎为零。编辑部门埋怨市场部门卖不动书,市场部门职责编辑总在闭门造车。而未来新进的年轻编辑,在掌握基本的编校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该是应该跨领域、懂媒介的新兴人才。让年轻编辑到市场营销部门锻炼,就是让他们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积累和亲身体验,不再单纯的站在编辑立场上看待问题,而是做到更客观地分析市场反馈,更理性地进行用户分析。打通两个部门之间壁垒,这对年轻编辑对图书市场趋势做出预测分析、更准确地配合发行部门进行营销具有帮助。有条件的大型出版企业,可以尝试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让编辑和营销人员组成独立策划与核算的团队,给与股权或者期权,激励编辑和营销的深度融合。
第四是突破观念束缚。
出版社领导要在理念上进行创新,出台考评机制,给政策,敢提拔。首先要创新考评机制,坚持开放、合作的用人模式。传统出版单位具有或多或少的历史包袱,这在天然上不能与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一样彻底的市场机制进行人才运作与培养。而将互联网理念引导企业发展,真正将互联网的共享共赢理念转化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出版融入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去的必由之路,终究要靠新一代的年轻员工去实现。其次要突破束缚,提高年轻人才使用效能,敢于破格提拔。出版社应依托重点项目,创新孵化机制,为年轻员工提供实践平台。一方面允许年轻编辑的试错与犯错,并承担相应错误成本;另一方面,当干出成绩时,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相应鼓励。在某种程度上,敢于给政策、是否能破格提拔年轻人是衡量一个出版企业是否拥有活力的标准之一。
第五是培养青年员工对出版社的归属感。
要让青年编辑形成良好的价值认同感,提升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事业体验与情感体验。近几年来,导致出版社编辑流失现象严重。现在一般出版社受工资总额的限制,新进年轻人的工资收入一般低于平均水平;与其他行业的高薪酬对比更加明显,加之日渐提高的生活成本,造成出版行业年轻编辑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质疑。一般能坚持四五年下来的年轻人,基本上完成了价值观和职业上的认同,需要在薪酬待遇上给予一定的提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版社领导应该明确的是,情怀留人,但首先在待遇上能留得住的人。在和出版社同业交流时,我们都认为在价值观和情感上留人是一个出版社留住人才的最高境界,但如果一个青年从他从事的职业岗位上收入达不到一个城市基本收入水平,那他绝对从编辑这两个字中体验不到尊严感和荣誉感,何来的职业认同感?用情感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价值观留人,说到底就是用归属感留人。让青年编辑对出版社产生归属感,最后对职业产生归属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时代对出版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世界即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肩负推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光荣使命。出版业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中的关键力量,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精神统领和思想指导,坚持守正出新,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我们肩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责任,应该积极应对改变,主动改变。青年编辑是出版业进行改革发展与转型的主要参与人,把人才培养工作做好,才会有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