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68.夏婧—— 新的数字化时代下出版人才创新培养的探究

作者:夏婧   2019年10月23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夏婧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编辑、印制

新中国出版改革发展经历了70年的风雨峥嵘,迈入了新时代。新中国的出版人才更是需要站在优秀前辈的肩膀上不断创新培养,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梦。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后工业时代”是数字媒体行业同仁经常提起的概念,数字革命所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悄悄地改变着所有的传统产业,这也包含了作为信息、知识传播重要途径的出版行业,出版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数字化的进程,这也对新出版人的创新培养提出了新的愿景和要求。

几十年岁月沉积的传统出版有着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杰出成果,但是同时也经历着不同的数字化改变,这其中比较显而易见的是数字出版(digital publishing),也称电子出版(e-publishing),泛指以数字手段进行制作的出版物及发行方式等。数字出版物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教材、数字音乐、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网站平台等。

从国际范围来看,1971年,迈克尔·哈特发起的古腾堡项目(Project Gutenberg), 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份数字版本的《独立宣言》,这是第一份通过互联网出版的数字出版物,人们可以无偿地在线阅读、下载和分享数字图书。到了20世纪90年代,即数字出版的试错期,Rocket eBook等阅读设备诞生,再到后来2000年的Kindel e-reader,再到以后Apple Store的上线产品,以及之后更多的线上线下出现的新的数字技术、产品所带来的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而新中国出版的数字化进程则是以更加高速、惊人的节奏实现着,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方向飞速发展。

不难发现所谓出版的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呈现方式和手段上,那么出版内容需要做何调整和改变,以及什么样的内容适合纸质出版、传统出版,什么样的内容又更加能让数字化发挥其长,这无不体现在对新时代出版人的创新培养上,培养具备甄别力的新型出版人才,培养他们甄别选题、深刻理解选题内容的能力,然后发挥创造力,和相关技术伙伴一起合作采取相关的技术呈现,这便是对新的数字时代下的出版人一大新要求。

比如从艺术出版来说:一些考证严格、学术价值高,又或是获得符合印刷要求的高清图片授权,或者是作者毕生研究之精粹需要纸质留存,抑或是需要承担临摹功能的字帖、画册等选题都无法避开“传统出版”。例如之前责编的海外藏古书画系列图书具有高清的图片呈现、严格的著录流传考证,一枚鉴藏章,一条著录都希望带给同行、学者启发和探讨,因此需要纸质出版物进行呈现、留存。而且很多时候,同一个选题纸质媒体与数字媒体还可以相辅相成的,融合发展。例如《韩熙载夜宴图》,虽然它的“app”开发已经获得空前成功,获苹果“APP STORE 2015年度最佳APP”,设计师也非常用心的进行了画卷层级设计、动态视频展现、语音讲解,以及专门模仿古人观看手卷习惯的“秉烛夜读”设计,但是app的交互方式主要体现在手势点击、滑动的人机交互上,无法真正让读者感触到纸质触摸、翻阅。而且电子屏的长期闪烁也让普通读者无法将其作为临本进行使用,因此同选题的传统出版物依然需求、常销。再如一些需要体现装帧美感的设计图书选题,也都非常需要采用传统出版的手段,体现实物的美感,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数字化的炫技。

要做出这些判断和甄别,无不体现在对新时代的出版人的创新培养上,不仅仅培养他们对新资讯、新信息、新的出版技术的学习和吸收,更加需要培养他们对传统出版的历史、内容、专业知识吃透学深,具备“慧眼识珠”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创新。

同时,也不能放过适合数字化的选题,许多内容新颖、层级丰富、贴近大众、需要内容快速迭代的选题依然可以进行数字化的出版,这就需要对出版人进行全新的数字技术方面的创新培养。         

新的数字时代下的出版人除了需要掌握传统印制技术,更加需要对专业的数字技术有所了解,对Adobe DPS、流式型数字出版技术、Web设计、APP开发、IOS系统、安卓系统、Html5、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混合现实(Mix Reality)等数字专业的概念有所知晓,能够做一个合格的甲方,能够准确地向数字出版开发团队提供用户需求、痛点,当然能够看懂流程图、线框图、高保真原型更佳。这也涉及到对成本的一个预算把握,如同传统出版的成本核算,新时代的出版人在开发数字出版物时也需要掌握相关的成本控制技能。是搭建一个数字出版的电商平台、数据库,还是有声读物、APP开发?网站的话是否需要前、后台的运维等等都会影响到数字出版的成本,部分线下沉浸式数字体验展的高额成本是否是传统出版单位能够承担的,这些都是新时代出版人需要创新培养的能力。

同时,对比专业的数字专业人才,我们的出版人才可能无法达到专业的数字技术水平,对很多技术也是一知半解。因此要避免出现的误区——对数字技术胡乱使用或者堆砌,这并不等与创新能力,更加谈不上新时代下出版人才的创新培养。例如AR、MR、VR等技术都很多出版同行可能对基本概念没有准确掌握,他们各自具体呈现会带来什么样的用户体验,便将技术堆砌在选题中,似乎使用了这种技术就提高了选题品质,达到创新,体现了新出版人创新培养的成果。而不是真正从用户体验中进行遴选,殊不知哪怕是真正的互联网行业、数字行业的设计同仁也不是一拍脑门就把技术堆放上去,而是有着严格用户调研(网测、眼动等技术),避开专家用户、小白用户,选择基数最大的中间用户进行数据模型的搭建,期间需要设计流程图、线框图,再制作产品原型,同时根据后台大数据不停地迭代新的用户模型,美团最快的时候是4个小时迭代一个原型;阿里巴巴的大数据中心更是采取动态可视化的方式,根据动态数据随时调整UX、UI的设计。因此,在数字化的时代下我们需要新的出版人才对专业数字技术进行准确的学习和了解,而不是张冠李戴,将APP中简单的图像识别呈现数字视频的技术误认为增强现实技术。对相关数字技术、概念的准确掌握,便是对数字化时代下新出版人创新培养的第二个能力要求。

另一方面,如果传统出版人才无法准确掌握运用数字同仁的运转模式以及科技技术,我们可以培养与之匹配的内容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每一本专业书籍的编辑都是这一选题方向的专家。可以说内容上任何一个数字技术人员都无法像我们的编辑一样专业,因此专业的出版人才可以在内容编校上提出创新意见,从内容选题、编校质量上进行提升,给予装帧设计人员、数字设计人员最严谨、最新的学术内容成果,呈现给广大读者。这也是大部分数字出版特别需要的——专业的编辑带来专家型的、高质量的内容,而不是只是将普通选题、内容进行数字化呈现,对选题甄选、编校质量放宽要求,导致大量的非创新内容流入市场,甚至很多并不适合数字化的内容都进行一刀切,加入大量科技技术,而忽略了内容本身,导致无法制作出高质量的数字产品。这也是数字同行经常说的“内容为王”的设计原则,如此看来也非常适合新时代下出版人的创新培养,坚守好阵地,扎实、深入地学习好传统出版中某几方面的专业内容,成为专家型的编辑,对出版人来说在高速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口水化的新时代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培养。

此外,数字化的时代和传统出版二者不但不相悖,在某些方面还有所相通。很多数字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的原则都可以用来进行出版人才的创新培养,培养他们具备更强的能力适应新的数字化时代。通过培养出版人才对这些原理的掌握,由新型出版人才将它们运用到图书选题的调研、设计、编辑、宣发上,来帮助整个行业业态发展。重新回归到传统出版上,利用新的数字技术和原理在传统出版中擦出不同的火花,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在新的数字化时代下如何做好对出版人的创新培养。

例如对出版业态信息的掌握,奋进新时代,这个主题确实非常切合当下时代的进步和数字化进程。很多传统出版的经验、知识乃至作者资讯、学术成果都在高速更新,从编辑内容到印刷,所有的数据(Data)都在不断叠新,甚至出现很多开放式数据(open data)。经常碰到的情况是出版人非常激动提出一个新选题,使用一个新技术,而在整个业态中却是早已不鲜见了。所以新型的出版人如果不具备搜索(research)这些业态信息的能力,也可以说无法做到所谓的创新,新的数字时代下出版人的创新培养需要打破传统数据业态获得渠道,尊重历史的同时拥抱新时代,拥抱当下。

再例如最常见用户市场调研,数字设计会有针对性、专门的用户调研方法和技术,针对新手、专家用户和永久中间用户进行定向研究,对他们进行场景设计和人物角色设定,搭建相关的数据心理模型。这运用到图书市场也是,可以通过读者群的定位,进行调研,把读者当作用户,具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设计和投放,并根据市场反馈,进行再版和更迭,个中原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都是需要对新型出版人进行出版技能的创新培养,除了需要他们学习传统的编辑、出版、印制技能外,更加需要学习新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并将其运用到传统出版工作。

综上所述说,新中国出版经历了70年改革发展的风风雨雨,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无数先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出版奇迹,也留下了无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同时,新中国出版人又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在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下,需要做好新出版人的创新培养,才能与祖国出版事业同步,与时代同行。这便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出版人才一方面坚守好传统出版的阵地,维护好优秀的作者资源,踏踏实实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专家型编辑或出版人,不管是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都能将最优秀的内容呈现给读者、专家、学者以及同行。

同时新时代的出版人才还需要准确了解、学习相关数字技术、概念,既不盲目追崇数字化技术,也不刚愎自用,抵制时代的产物,而是根据不同出版选题、内容,筛选适合其发展的方式,将最好的阅读体验带给新时代的中国读者,为新中国的出版事业添砖加瓦。此外,创新培养还体现在新时代的出版人才从自身进步来说也需要学习更多新学科的技术、知识,来更好地策划选题、编辑,执行传统出版工作,这也是对新时代出版人才的自我创新培养的一种鞭策。

综上所述,这样创新培养出来的新出版人才能不负先辈,与时代并行,继续为新中国出版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我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际出版同行交流、学习、竞争中取得佳绩,为国争光!


作者:夏婧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