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虹 山西大学学术期刊社编审
在出版界和学术界,傅璇琮先生是令人景仰的泰斗。傅先生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受优秀的学风所熏染,后相继在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工作。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文化积累最为丰厚的出版社。傅先生在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学习工作,融通文史,学贯中西,成为编辑大家、学术巨匠。他撰写的学术著作成为创新研究的范式,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局面;他主编的大型图书,对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具有奠基作用,是传世之经典。傅先生实现了卓越编辑和优秀学者的完美结合,是学者化编辑的典范,堪称文史编辑的领军人物。人才是出版业的核心和保障,探索卓越出版家的成功之路,研究学者化编辑的成长规律,对于出版人才的培养具有理论价值和意义。
一、坚实的专业基础
部分知名的出版人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处于较高的人生起点,拥有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对后来的工作颇有裨益。
傅璇琮先生就读于宁波中学时,受浙东学派的熏陶,爱好读书写作,经常参加夏丏尊、叶圣陶等主编的《开明少年》杂志的征文活动,文章多次被发表。当时开明书店寄赠购书券作为学生文稿的稿酬,傅璇琮先生用购书券在书店买下了朱东润先生所著的《张居正大传》,被这本400余页的厚书所吸引,被张居正这位“一个受时代陶镕而同时又想陶镕时代底人物”形象所感动,青少年时代的阅读对文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大学时报考了中文专业。1951年9月,傅璇琮先生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清华国学研究早在民国时期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继承传统国学,开创现代学术,影响广泛深远。清华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傅先生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由于北京大学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学府聘请了众多知名学者,是当时国内最强的中文系。傅先生聆听了游国恩、林庚、浦江清、王瑶等先生的教诲,北京大学的高端课程教育以及学术课题的研究实践,使傅先生受到大师的学术熏陶,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1955年夏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程的助教。在北大中文系的知名教授指导下,对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
傅先生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顶级学府,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力、广阔的学术视野。知名学府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出版人。高起点的学子事业走得更远。邹韬奋先生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傅璇琮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名校是优秀出版人的摇篮。傅璇琮先生继而工作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高级出版平台,把学业专长与编辑出版工作相结合,学习、工作、研究相辅相成,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就了编辑大家。当今一些知名出版社编辑许多是名校毕业生,优质的高等教育是成才的起点。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学术素养,才能与作者进行专业对话,才能对书稿提出实质性意见,坚实的专业基础筑就了编辑成功的基础。
二、高远的理想追求
优秀的出版人以学术研究为志向,具有执着的探索精神、深厚的学术底蕴、高超的选题策划能力,是高端出版物的设计师和领导者。傅璇琮先生追踪学术前沿,发现创新选题,树立精品意识,坚守学术品质,肩负文化使命,传承中华文明。
傅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受到政治斗争的干扰。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由于傅先生此前曾与乐黛云、褚斌杰等人筹划创办“同人刊物”,1958年2月被划为“右派”被迫调离北大,3月到商务印书馆古籍编辑室进行劳动改造。25岁的傅先生遭受如此巨大政治打击难免心情郁闷,但人生的不幸造就了卓越的出版人,由此走上了编辑出版道路。7月调入中华书局古代史编辑部工作,在从事历史文献的校勘整理的同时进行古典文学研究。傅先生经历反右、“文革”的磨难,幸得徜徉于中华书局的文山书海之中,在编纂汇编的过程中博览古籍,加之对西方文艺理论和近现代学术思潮的了解关注,走上了学者化编辑的道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傅先生被贬谪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不但遭受体力劳动的折磨,还剥夺了读书的权利。1974年终于回京参加二十四史的出版工作,担任《宋史》点校本的编辑。二十年间的政治风波,傅先生饱经忧患不以己悲,始终心系学术出版及研究。磨难是人生的不幸,也是人生的财富。在人生遭遇艰难坎坷时,内心保持坚强的定力,仍然执着追求学术研究。“文革”结束,百业待兴,中华文明的传承得到时代的认同,傅先生顺应时代发展,努力有所作为,迎来了他学术出版及研究的黄金时期。出版社工作使先生走上学术道路,在文史领域博览群书,专心编书,发愤著书。傅先生执着于自身的学术理想、矢志以求,他是的编辑的精英,是中华文化的脊梁。
出版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是滋养人们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途径。傅先生对弘扬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在《周易与中国文学·序》中表示:“中国学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扬光大我们自身的学术传统,向世界展示中国学术的优势,为世界学术做出贡献。”他对传承中华文明具有担当意识,对古籍整理工作有深刻的理解,在学术出版中起到了组织作者队伍、指引方向的作用。出版的传世经典反映了国家民族的精神涵养、文化积淀,提升民族境界,传承民族文脉。出版属于文化建设工程。傅先生站在知名出版人的高度,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他以超越常人的大局意识和赓续中华文明的担当精神,追求文化自觉,编辑精品力作,策划出版了一些传世经典。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傅璇琮先生已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人瞻仰。
三 、高尚的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文人有诗品出自于人品之说,但诗品与人品完美统一的文人不多见。从事出版行业的人要达最高境界,人的精神品格是一个重要因素。
傅先生是一位平和儒雅的君子。在编辑工作中,对学界前辈谦恭虚心,对侪辈真诚友好,对晚辈的奖掖提携。他虚怀若谷,与学者切磋交流,倡导学术平等,对与他争鸣商榷的文章,对不同的学术观点,鼓励学术争鸣,对言之有理者推荐发表出版,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境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这种编辑大家的风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激励着后辈编辑认真地编书,平静地读书,真诚地待人,扎实地做学问。
优秀的编辑具有组织和培育作者队伍的感召力。作为我国著名出版家,傅先生温文儒雅的言谈举止、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博大精深的学术建树赢得学术界、出版界的敬佩和赞誉,高尚无私的职业道德以及谦逊平和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者的推崇,因此拥有相当数量的优质作者资源及学者群体,整合学术能量,重视学术合作,打造学术精品,完成了一些众手合成的大型图书,起到思想引领和文化凝聚的作用。
傅先生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编辑书稿时务求完美,精雕细琢。编辑中国古代文化书籍,要搜罗异本、相互比勘、制定体例、校正讹误、厘定次第,序其源流,都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傅先生还经常亲自撰写序跋,陈述编辑理念、编纂特点,论述选题依据,评价学术价值。他主编的书籍要通读书稿,出版前要进行审校。对于大型书籍各卷都要细阅,并提出意见与各卷主编商榷修订。通过学术上的切磋交流,校正讹误,确保书稿的准确性。傅先生对作者语气谦和,委婉地提出意见。对于一部大型书籍,主编要通读书稿,工作量非常之大。傅先生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在出版界辛勤耕耘,精心策划选题,精心组织作者队伍,精心审读加工书稿,责任心强。极高的编辑能力是精品出版物的保障,从那些皇皇就巨著中可见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雅的学术品位,这些成就多是在编辑实践中取得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编辑成功的必要途径,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是编辑必备的工作态度。学者化编辑的榜样力量将影响着无数编辑的生动实践。
四、高端的出版平台
中华书局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优秀的出版社成就优秀的编辑。杨伯峻、周振甫、赵守俨先生等老一辈出版家传统遗风尚存,学术气氛浓郁,具有很强学术的凝聚力。无论编辑还是作者,可谓是“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工作环境为傅先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平台。学者化编辑的成长基于工作环境。一家高端出版社,不仅能出版优质图书,还能引导编辑工作开拓创新,更能形成优质的作者队伍。
傅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华传世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通过古籍整理和研究,使传统文化易于为读者所接受,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阅读范本,让汉学研究传播全球。傅先生在其长达四五十多年的编辑生涯里,编辑了大型的传世经典,在为人作嫁的同时,立志成为学者为己制衣,撰写了许多开创风气的研究专著。
中华书局就是学术出版的最高平台之一。傅先生先后任中华书局编辑室主任、副主编、总编,1992年傅先生被任命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秘书长规划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2005年,傅先生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聘请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正式开始指导博士生。2008年,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生。2008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傅先生长期担任中华书局和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在高端的平台上,策划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大型古籍整理编纂项目,主编《中国古籍总目》《续修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宋诗》《全宋笔记》《全唐五代诗》等卷帙浩瀚的典籍。在这样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中研究工作,成就了编辑大家、学术巨匠。
傅先生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利用出版选题引领学术风气。在编辑实践中,傅先生组织策划了学术价值很高的研究出版选题。傅先生在中华书局长期从事编辑领导工作 ,工作在出版第一线;负责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他了解学术发展动态,在选题和规划出版古籍学术著作方面引领方向,把握大局。许多众多学着通力合作的大型图书,只有傅先生这样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才能顺利完成出版。高端的出版平台奠定了傅先生编辑出版的成功之路。傅先生策划出版了大批学术品位高、社会影响大的书籍,为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高学识高平台使他成为学术界引领者,成为中国古典文献和古代文学学界的领袖。
五、卓越的出版成就
编辑的策划能力决定出版物的水平和品质。傅先生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四五十年的编辑生涯中,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选题的书籍,是一名学理精深、业务精湛的编辑,他担当引领使命,推动学术创新,多部出版书籍曾获国家优秀图书奖。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策划编辑了一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背景下,傅先生以学者的睿智和胆识编辑出版了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出版海外学者的著作很少,而且黄教授由英文译成中文文字略有隔膜,傅先生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沈玉成先生加工润色,颇有文采,初版首印27500册,此后由中华书局版本翻译成日、韩、法、德等译本,实现了文化输出,使中华历史走向世界,表现出傅先生的国际眼光和学术勇气。20世纪90年代,傅先生又为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策划组织了两项较大的选题,邀请南开大学中文系罗宗强教授主编《中国文学思想通史》,傅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为中国文学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傅先生致力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出版工作.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82年。傅先生于1984年被选为副会长,1992年担任会长。在文献资料整理、文学理论研究等方面为唐代文学研究确定了长远的研究方向,主编了《唐代文学研究》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在《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创办之初就制定了编辑思路,成为唐代文学研究的风向标。《唐代文学研究》成为历届唐代文学会议精品论文集,由于傅先生提出以质量为本、鼓励潜心研究的编辑宗旨,每一辑都有不少原创性的学术精品。从会议论文中披沙拣金,借学术活动提升出版物品质。傅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由二十余名学者合作完成,是唐代作家史料集成与考证的著作,对唐代文学的研究提高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傅先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组织作者队伍,有着卓越的学术凝聚力和领导能力。策划主编了《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唐才子传校笺》等著作。每一部数百万字的巨著,都是傅先生编辑成就的体现。
20世纪90年代,傅先生主编了一系列中国古籍文献,担任《全宋诗》《续修四库全书》等大型古籍整理类总集与丛书的主编。历时12年编纂成的《全宋诗》是迄今最大的一部断代诗歌总集,其规模超过了清人编的《全唐诗》数倍,完成了嘉惠士林、沾溉后人的文化史建设工程。傅先生与顾廷龙先生联袂主编的《续修四库全书》所收书籍的总量远超《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将构筑一座基本古籍的大型书库,1800册的《续修四库全书》是了解我国古代特别是从19世纪起近二百年间文化学术发展的基本书库,是文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
傅先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学者化编辑。傅先生将学术研究规划与编辑出版书目的选择紧密结合,以学术创新来提高出版物品质。组织学者群体,重视学术合作,完成了一些众手合成的大型图书。这些工作的参与者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总体部署,统筹协调,颇为不易。他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选题的书籍,策划出版了大批学术品位高、社会影响大的著作,为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丰硕的研究成果
傅先生追求编辑主体地位与人生价值,具有学者化的抱负和气质,不仅为他人作嫁,而且为自己制衣,在编辑工作的同时撰写了大量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著,既能编又擅写。傅先生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研究选题新颖,有些是前人未涉足的学术领域,为学术界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傅先生就与学术与出版结缘, 编辑工作养成了贯通文史的学术气象。他说过:“我真正进入研究工作领域做出一定的成绩,是在出版社,我的学术研究,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出版社是分不开的。” 他的学术论著不断问世,著作多达十余部。傅先生曾参与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的编辑点校工作,积累了深厚的史学功力。他长期沉浸在文学史料的海洋之中,出版了资料汇编和文献索引类的著作。1978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了《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与友人合作的《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1992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深厚的史学功力使他在文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傅先生致力于唐代文学研究,以唐代文学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唐代文学研究系列。 标志性成果有:《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1984年版)、《李德裕文集校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唐诗论学丛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与美籍华人李珍华教授合作撰写的《河岳英灵集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日本东方书店1987年重印)、《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等。
这些研究选题新颖,富有学术创新精神,具有引领和垂范的作用。《唐代诗人丛考》关注初唐、盛唐、中唐前期32位中小诗人,注重诗人群体和地域研究。陈尚君教授认为傅璇琮先生学术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唐代诗人丛考》,“这本书改变了国内学者研究古代文学的习惯,影响了一代学者”。《唐代科举与文学》,是以文化为主体的科举文学史,成为从文化史角度研究文学的范例。近百万字的《唐翰林学士传论》是研究作家群体的,研究社会上层知识分子精英群体,揭示“翰林学士”的文化心态。《李德裕年谱》以年谱的形式记录李德裕的立身行事,并涉及中晚唐党争的社会政治情况。《李德裕文集校笺》在对诗文的求真辨伪方面是唐代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2015年底,傅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与另外4部著作共获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思勉原创奖。这是学界公认的国内文史研究最高奖。傅先生因病未能出席上海的颁奖典礼,但他撰写了书面获奖感言。 傅先生在古代文史研究领域著述宏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傅先生以史治文、考论并擅,融乾嘉学派、浙东学派及法国社会学派于一体,非常重视丹纳的《艺术哲学》。在文献梳理考证的基础上,从文化生态、文人生活、地理环境和文人群体角度,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进行宏观思考。他的著作以新的思维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境界,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起到了引领和垂范作用。
结语
傅先生成为文史出版的领军人物、学者化编辑的楷模,与其高端的起点与平台有关。清华、北大知名学府,商务、中华高端出版社,这些文化、教育、出版的高峰使人受益无穷。傅先生在这样无与伦比的文化氛围中,前行,终于成就了一代学术巨匠、编辑大家,成为今日文史学术界最知名的学者之一。先生多年来依靠在编辑出版部门的工作之便和学术威望来引导文史研究的发展,组织学者队伍,策划学术合作,为学术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傅璇琮先生的成功是独特的个案,他拥有的优质禀赋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如聪颖早慧的天资,超凡的悟性和记忆力,青少年时期家乡浙东学派的熏染,清华北大名师的指导,知名学者的助教经历,在商务和中华高级出版平台编辑研究工作的历练,有的是先天优势,有的是后天努力。他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学习不可复制的。只有高尚的道德、高远的追求是值得编辑学习的。学者化编辑是无数编辑的梦想,是热爱学术研究的编辑努力的目标,但缺乏高起点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名校教育就没有高级出版平台,没有高平台就没有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没有高水平的作者就没有高级出版物。
高平台利于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将学术研究规划与编辑书目的选择紧密结合,组织学者群体进行学术合作,众多学着通力合作的结集出版的大型图书,只有傅先生这样一位具有感召力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才能顺利完成出版。善于策划选题是傅先生的治学出版的成功之路,也是编辑成功之路。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傅先生编辑实践的写照。傅先生博览中华文明长河,弘扬华夏传统美德,凝聚学界高士名流,投身学术研究事业,出版经典古籍卷帙,赓续先贤圣哲智慧。他把编辑和研究相结合,在学者中是最成功的编辑,在编辑中是最著名的学者。别人的著作编得好,自己的文章写得好。撰写和编辑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史研究论著,不但成果丰硕,而且影响着后继者的研究。在长达5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传播出版学术文化、从事文史研究、组织群体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研究出版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编辑学习的楷模,傅先生的成功经验值得编辑学习借鉴。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