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46.李薇——融媒体时代出版科技人才培养探析

作者:李薇   2019年10月22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李薇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摘  要]:概述了“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业科技类工程的整体情况,分析了出版行业重大科技工程的特点,指出科技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分析了出版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出版,科技,人才

“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持续深入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发展,从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关键五年。新闻出版领域的科技工作要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站在行业科技体系建设的高度上进行全面部署,为新闻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根基[1]。《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深化一体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取得新突破,并将新闻出版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工程等6项工程列入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项目重大工程,目前各项重大科技工程有序推进,进展情况总体正常。由原新闻出版总署牵头研发的4项重大科技工程,经过行业内外专家反复论证、深入研究,目前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进入落地运营阶段,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进入实质性研发阶段。借助国家政策与财政的支持,大批出版融合发展项目的研发成果在行业内得到实际应用。出版科技类项目的研发与落地运营对出版科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类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出版人才即要对出版行业的内涵和价值有认识、要对出版的内容和传播有情怀、要对新技术有敏感性、要有合格处理内容的业务能力[2]。《规划》指出要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保障,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全面规划、系统培养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与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出版科技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熟悉党的出版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韬奋精神和做好出版传播的职业精神;二是掌握出版业务流程,树立内容为王、专业至上的出版经营观,坚持出版的内容本位、文化本位;三是熟悉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和项目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并具有相关经验;四是能够整合各方面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有效支持出版科技类项目的落地运营。

1.出版科技类重大工程的特点

(1)工程的复杂性

出版科技类重大工程规模巨大,工程实施过程中多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实施过程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研究成果具有不确定性,参与的主体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不确定性等。出科技类重大工程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组织系统结构的复杂性、过程控制的复杂性、环境的复杂性、基于不确定性的复杂性等方面。

(2)工程的系统性

出版科技类重大工程涉及到出版业的各方面,是关键性项目的系统集合。对出版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及发展空间拓展等方面都具有关键作用。出版科技类重大工程的系统性表现为这些工程将对《规划》的实施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出版科技类重大工程还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工程的组织实施涉及单位较多,各单位各工程项目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各工程通过完成不同分包的基础科研任务和技术攻关,实现工程目标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以工程和技术带动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

2.出版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供求矛盾突出,科技人才大量缺乏。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每年向社会输送约1万名毕业生,而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量在600万左右,人才供求矛盾突出[2]。出版科技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是融媒体时代出版人才的核心,而当前既掌握新媒体技术又熟悉出版领域的高端人才少,缺乏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难以满足融媒体时代出版业的发展需要。传统出版单位的编辑、发行人员因知识背景、工作经历等原因,难以承担出版融合科技类重大项目,难以成为融媒体时代出版科技高端人才。

(2)人才知识背景不匹配,选拔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还未建立科技人才引进、选拔机制,而是延用已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科技人才的选拔、任用大多由上级直接指派、招募应届毕业生或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由于受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限制,传统出版单位的大多数人员对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和项目管理等知识不熟悉,难以承担出版科技工程等重大任务;新招募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出版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缺乏培训,导致现有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较弱,工作不主动;通过社招引进科技人才的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因单位体制、工作制度、晋升福利等原因,引进的人才往往流动性较大,甚至出现导致人浮于事,资源大量浪费等现象。

(3)人才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管理方法不合理。目前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未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专业人才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不合理。在人才管理过程中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的晋升与福利制度不健全,出现了工作分工不合理,岗位职责定位不清,人才利用率偏低,缺乏考核机制,人员沟通交流不顺畅、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等现象,导致人才流动性较大,人才储备落后,甚至出现人才断层,青年出版科技人才成为稀缺资源,但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管理方法不合理还表现在人浮于事,人员竞争意识淡化、工作状态浮躁,整体工作效率低等。

3.出版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政府多措并举,发力人才培养。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规划、部署科技人才管理培养。《新闻出版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加强科技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完善行业科技人才评估与管理政策;鼓励新闻出版企业实施高端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从业人员科技应用素质培训;支持新闻出版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技术企业联合开展科技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加强学科教育,开展高端定向培养。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建设。探索建立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中心,建设科技人才信息库,建立科技人才评估体系和人力资源动态跟踪系统,推动科技人才培养[3]。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过实施“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为出版单位培养高端复合型战略人才和精通专业技能的骨干人才。各出版单位应该积极响应政策,根据自身条件完善人才管理培养体系。

(2)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出版科技人才既要熟悉出版业务流程又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和项目管理等知识,这是融媒体时代对出版科技人才的新要求。传统出版单位必须创新人才的招募与培养机制,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和方式,创新管理培养模式,可以从高校引进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为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积极引进新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高端科技人才,打造强有力的品牌团队,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组织参加相关行业培训、走出去学习考察、或与高校深度合作,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和专业培训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版科技高端领军人才,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3)完善人才管理,制定长期发展规划。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出版单位要从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员晋升、考核激励等方面制定可操作的科技人才管理体系,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而不是延用已有的适用于传统出版人员的人才管理制度,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建立监督机制,避免制度落实不到位。其次,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对人才的发展目标有准确的定位,明确人才的发展路径、渠道、模式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冯宏声. 新闻出版业“十三五”时期的科技工作思考[J]. 科技与出版, 2016(06):28-35.

[2]李蓬. 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困境与对策[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19): 268-269.

[3]张毅君. 新闻出版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思路[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6-01-28.


作者:李薇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