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平 山西经济出版社 副总编
新中国成立70年,风起云涌,出版的变化,编辑工作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但万变不离其宗,优秀人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尽管缺乏,但也存在。尤其在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出版编辑人才更会前赴后继,不断涌现。引领行业者有之,潜心研究者有之,行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引领者,也离不开筑基者。下面,通过对身边编辑的介绍,分析编辑人才成长的特点,总结规律,为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案例
身边有一位编辑A,现在是编审,山西经济出版社副总编辑,山西省四个一批人才。1993年入职,一直坚守在编辑岗位上,编辑出版图书500多种,获奖100多个,包括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畅销书奖、原创出版工程,承担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规划教材等,省内重点项目更是每年都有。像这样的人才相信身边都能找到。
她出生于编辑世家,从小就有着对编辑职业的憧憬。在她心目中,爸爸那样的编辑职业好体面、好神气,一身蓝色的中山装,风纪扣总是系着,轻言慢语,笑眯眯的,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他带着记者证出去工作,常常引来别人艳羡的目光,俨然是知识的代表。爸爸还会带给她很多好看的书,为她打开一个神奇的世界,于是,在她心里种下了想当编辑的种子,小学时便在作文中写道:长大了,我要当一名编辑。1993年,她大学毕业。其时,经济编辑室从总社分出来,成立了山西经济出版社,社长是宿舍院对面楼上的陈宇华先生。A房间的窗户对着陈宇华先生书房的窗户,A每天做完作业要看闲书,得爸爸的便利,省内各出版社出的书都要拿来看,因此,A从来不会早睡。陈宇华先生看稿也往往到深夜,大概总看到对楼A家有一个窗户亮着,有一次问A爸爸,你家谁不睡觉?A爸爸说:“大女儿A喜欢看书。”后来随着A考上省城重点高中,大概在A爸爸的同事们眼中,A属于那种爱学习的人。大学毕业在即,A爸爸问陈宇华社长,“女儿毕业了,能不能去你那儿?”陈社长说:“是不是那个不睡觉的姑娘?”“是的。”“那好,来吧。”就这么简单,A走上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这种用人机制似乎有些草率,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种特殊方式。A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因为这是A多少年心心念念的梦想。另外,害怕给引A进出版社的陈社长丢脸,害怕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父辈面前丢A爸爸的脸。自工作后便始终勤奋努力,转眼就是26年。每年年底表彰会上,准时披上大红绶带为的是让台下的爸爸和爸爸的同事们看。其时,平时加班的苦累,工作的煎熬都被他们欣慰的神情掩盖了。
A入职后,先去下乡扶贫一年,体会到了农村的不易,农村工作的复杂性,也锤炼了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回到单位做编辑,比在农村舒适多了,更加珍惜这份工作。坐在办公室看主任安排的稿件,加班加点,一遍又一遍,推敲琢磨,偷偷看好几遍,然后告诉主任,她就看了一遍。主任会手把手地教怎么改稿子,怎么处理问题。她如鱼得水,积极地汲取着编辑知识、耐心地看稿子,积累着自己的编辑力。其时,出版社是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对编辑考核经济效益,年终有超额奖金。编辑既要策划好的书稿,还要考虑发行码洋。连续多少年,A是没有年终奖金的。虽然郁闷,但技不如人,除了努力,又能奈几何?苦也罢,累也罢,钱少也罢,从没想过要放弃,因为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当时上班时间没铃声,也没规定,A看大家都不早到单位,早饭后,也不着急。但一辈子生活节奏感强的A爸爸不干了,一到7点半,就催A “赶紧走,干啥就要有个啥样。不要管别人,你每天要按时上班。”逼着A养成了一辈子按时上班的习惯。每天等A打扫完卫生,同事们陆续来了,打个招呼,各看各的书稿。单位偶尔会有业务培训,但很少,也不固定。基本上就是前辈教+自学摸索着做工作。
人家说,鸭子的儿子会浮水。其实是一有时间A就请教爸爸编辑工作,而爸爸自然是不遗余力地手把手地教。为A介绍作者,讲解编辑案例,改稿子给A看。再加上喜欢这份工作,就这样,A涵泳其中,不能自拔,加班加点,不眠不休地工作着。好强的A,孜孜矻矻,就是为了保持每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内第一。但工作7年后,为成立集团作准备,2000年小社并入大社,没有机会上升。直到2007年又分开,A才走上了中层岗位。紧接着,集团用人不以成绩论英雄,A便在主任岗位上一坐就是11年。努力让编辑室就像一家人,保持着先进编辑室的荣誉。直到集团董事长被抓,拨乱反正后,A才走上了副总编辑岗位。
自此,A如鱼得水,将编辑业务管理得风生水起,一手抓编辑培训,一手抓业务工作。成效显著,有口皆碑。但这时候美中不足的是年龄成了问题。
二、成长之因
1.由衷的喜欢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尽管优秀人才各有各的成长之道,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对所从事的工作热爱至狂,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在编辑工作领域寻寻觅觅、上下求索中有所为有所得。
热爱,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更何况是编辑工作。编辑工作面对的书是人类文明、文化、思想、道德等一切修养的结晶,如果没有一种对文明的天性的憧憬和信仰,没有一种对文化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敬仰和热爱,没有一种对思想的虔诚和感动,怎么能做好编辑工作?更不用说能做出大的成绩。举凡优秀的编辑对工作都是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因此,他们百般努力、不离不弃,终至于有所成。
本例中A如果没有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憧憬,又怎么能耐得住寂寞,始终如一,坚守编辑岗位呢?
2.良好的传承
传承,传是指编辑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传帮带,承是承接,承上启下,环环相扣,不可断链。
编辑工作是门手艺活,所有手艺活都有一个特点,师徒相授。图书出版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性的精神劳动,是经验性的产业。靠的是经验,而经验是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只有良好的传承,后来人才能在前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努力,成为优秀编辑。
在《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来源、构成及原因初探》中提出,一个学者需要一个家庭或家族数代人、上百年的接力,且多数人需要父系、母系双方的接力。这种接力,既是经济和积累,更是文化的薪传;既是先天、遗传的,更是后天营造的,包括人脉的构建。
在A的编辑生涯中,不可否认A爸爸的领路作用,这种作用既有业务上的传承,又有精神上的传承,这种传承的作用因素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从多个支撑点上起到薪火相传的联系。
3.适宜的环境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样,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适宜的环境。
环境包括企业文化氛围和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只有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编辑的文化氛围才能孕育出优秀编辑人才。
如果A能得到很好的使用,大概其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某种程度上说,培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这一点相对来说也容易做到。难的是对人才使用,所以伯乐才显得难得而重要。
三、结论
在人才的引进上,不需要强求唯学历论,尽管人人都知道,但是这是一条操作性很强的指标,因此举凡出版社招人,很少有像之前用人,觉得需要就用,而要走一系列的程序,这样招来的人并不稳定,留人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的领导有谁有魄力,看中就用,恐怕这样的领导凤毛麟角了。
在人才的培养上,大家都希望拿来就用,很少有自己培养人的耐心和准备,因此人才显得用时不足。好多地方、单位都是需要人才了,去千方百计挖,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形成恶性竞争。但这样挖来的人职业忠诚度并不高,因此很难留得住。长效机制的不足,考核机制的短期效应都是问题。如果在人才的培养上,也能够像选题计划一样,有机制有规划,相信人才的成长会好很多。
在人才的使用上,之前更多的是论资排辈,后来提倡使用年轻人,大概论资排辈是风险最小、可操作性最强的一种办法。什么时候真正能以成绩论英雄,大概也就解决很大的问题了。
出版行业发展到今天,编辑的职能一直在变化,以至于职业的荣誉感降低了,尽管是大势所趋,但优秀的编辑因子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而优秀编辑总是稀缺资源,就像大熊猫一样应该得到呵护,需要从环境、机制、培养、使用等各方面精心对待人才。这样,才会迎来人才成长的春天,才会迎来蓬勃发展的出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