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40.王蕙子——关于传统出版和出版人才的转型求生:深度融合,挺立潮头

作者:王蕙子   2019年10月22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王蕙子 中国言实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室主任

高精尖的5G时代已然来临,科技迅猛发展,生活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一样,在新的时代新的方向面前,都在急迫呼唤新的人才新的发展;出版业亦然,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出版人守初心、担使命,不断开创新的未来。新时代对出版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出版人面前的新课题。

一、回顾与分析

出版是为文化大业服务的,文化的发展创新必然离不开传播传承。图书出版不仅仅要做市场传播,更要做质量,做口碑,做品味,从而做好高效传播和传承。关心出版事业的同仁可能今年都注意到了一个大变化,从年初开始,传统出版形势已然明显扭转,颠覆了以往大家跟风出书、同质化严重,图书市场表面繁荣昌盛、内里良莠不齐的局面;总局开始调整政策,加大力度严把图书质量关口、不断控制出书的规模。各出版社也紧跟着顺势而为,都在积极调整图书结构、改变出书格局;不像以往,好书赖书,作者有求必应,出版社效益至上,大家都在纸张和文墨成品的浓郁芳香中,乐得一团和气。但是苦了谁?想一想,自然应该是读者和编辑。

为了满足大量作者和出版商人的出书要求,不少出版社拼命做书,有的不惜违规以书号变现,且追求跟风效应,哪本书好卖,恨不得大家都来稍作改头换面跟着出。盲目求多求快,自然,质量难以保证,差错率高,图书品相差,粗制滥造产品前赴后继,读者自然苦不堪言。曾经就有读者打电话甚至邮寄次品图书,到我社编辑部投诉的例子,虽然不是本人做的书,实在也让我这个同行暗自汗颜……

作为传统图书编辑,就得为出版社创收效益,当然我们应当追求双效益——既要经济效益,更得要社会效益。然而以往,在巨大的出书压力下,一摞摞书稿堆在案头,作者和出版商也是不停地催促——快,快,快,早点儿见书上市;出版社为了创收,也在催促——快,快,快,多出几本多赚钱;这种风向下,疯狂又盲目,大都在靠数量堆砌求生存;一个大活人,纵使不吃不喝,点灯熬油,也得一个字一个字读吧?也得一本一本三审三校走程序吧?精力有限、时间紧迫之下,遑论字斟句酌出精品,精雕细刻重策划和设计了,唉!一年到头,有的编辑七八十本书做出来,怎么保证质量呢?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别说质量,真是连身体和眼睛都保证不了啊!沉重的工作压力之下,我有一年,得了高眼压症,疼起来真是要命,只好四处奔波求医问药……试想一下,一本书稿按二十万字平均核算,一年下来,一两千万字的工作量,遇到我这样自认还算认真讲究“做书就是做良心”的编辑,只能对苍天喟叹:“元芳,你怎么看?”

编书其实也算在匠人之列,是要讲心思、功力和时间的。一个老到的编辑,尤重编辑素养,亦即周振甫先生讲的“编辑力”,做的是文字加工匠、纸张文墨品相匠。所谓“匠”,就要有巧妙的构思、独特的工艺和辛苦的雕琢的,是以为匠心独运。而图书编辑这个活儿,也是要讲究策划、设计和细致工艺的。只一味求多求快怎么行?那样做出来的书籍产品,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和废品易碎品有什么区别呢?本人身边就经常有离职的编辑,在清理案头书架的时候,把多少新书都当做一堆废纸处理给了收废品的人……看了也真是让人心疼啊!但若挑挑拣拣,能有几本像样的好书值得珍藏?

老百姓有一句真言:不能把放到碗里的都看做是菜啊。我们总得挑挑拣拣吧?更何况,往大了说,我们做的是文化事业。

魏文帝《典论·论文》有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杜甫《偶题》中写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我们做的,是“经国之大业”;我们从事的,应该是天下很高尚的一种事业!事业!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普及,能糊弄吗?能“一窝蜂”地赶制吗?曾据行业部门调查统计,童书市场也是良莠不齐,不乏粗制滥造产品。这个让人听了更是赧然汗下。毒奶粉毒的是幼儿的身体,不负责任的滥童书,戕害的则是他们高贵的精神!让我们祖国的花朵,如何面对凄惶的未来?身在小编列,我私下心不忍。然忧心忡忡,无以为计。一介微弱小编,能奈出版的汹涌大潮何?追名逐利的浪涌里,惟独自苦咽下些微沧浪之水。

好在“春风”终度“玉门关”!旧历新年后,我社传达了出版管理局2019年新春座谈会的有关指示精神,大小有十几条,但我只如醍醐灌顶般记住了其中一句专家的话:“今后的出书方向,我们要改变;我们是宁可得罪作者,也不能得罪读者!”(原话不逮,按传达意译。)

作为一个传统图书编辑,我有如沐春风之愉悦;作为一个图书编辑,我有步履轻捷之快感。我终于有一种被引领的感觉,我想,我、我们,所有的图书编辑从业人员,都应该找到了对的方向,我们要齐心协力、一心一意、精工细作来做高质量、有意义的图书事业。净化图书市场,提高出版品味,为读者负责,为社会负责。

我已不再年轻,在传统编辑这个行业里十年如一日,几经颠簸沉浮;但我的同行们多年轻人,尤其是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需要对的方向、好的环境,为读者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大众的图书出版事业负责,更是为国家尤其下一代的文化传播和传承事业拼搏负责。

——我要为总局的及时雨新政策点赞。为那明智、负责、提出要敢于得罪一些人的不知名的专家,尤其要点点赞。并感谢他和他们!

二、总结与瞻望

新中国70周年,我们的祖国各行各业繁荣昌盛,高歌猛进。尤其高科技日新月异,新的媒体不断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出版业经历了低潮迷离期和观望试探期后,迅速与新媒体相亲融合,开始了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齐头并进且鱼水同欢态势,互乘东风,借势发力,各显各的神通,各扬各的旗帜,前景开始突显光辉,场面逐渐蔚为大观。

数字出版的人才可以着重培养,不断涌现,这里重点说一下传统出版业和出版人的前行、转型和寻路问题。一个行业,尤其支撑民族文化传播大业的一个重要传统行业,不能简单“断舍离”,却被高科技和新媒体冲击得找不到出路时,前景堪忧,路怎样走?人才何去何从?一段时间内,确实容易步履维艰。

以我和我所在的中小型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为例。前几年,我社图书品种单一,资源有限,几乎是在强力支撑,艰难经营,“吃老本”;在新的出版业态不断冲击的大背景下,夹缝之中,怎样生存和发展,这关乎一个存在了20年的出版社和几十个人的去留及生活问题。寻找出路,转型发展?这几年确实过得比较艰难,但也总算小有起色。现将我社近几年的发展创新路径条分缕析,探究一二。在侧重内容质量发展、新老人才结合培养、以及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发展上,基本是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大的框架,亦即主体产业。用好“老人”,扬长避短,继续传承并挖掘原有资源。一方面,不舍弃传统出版手艺和公共资源,继续走合作出书的路子,维持出版社正常运营;另一方面在特色选题和独有资源上下功夫,从单一合作出书逐渐转型转向,鼓励投资开发生产特色图书、品牌图书,做别人没有的产品,趟出一条开发自有图书即多做本版图书以提升收益和利润的新路子。近年来我社在继续做好传统主题出版《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系列图书的基础上,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中心工作,推出一系列党政干部优秀读物,如《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打造了一批品牌图书,如“智库书系”《当代青年学者文库》书系、《中国政策专家库》专家文选,荣获全国畅销书奖的图书《从北京四中到北大清华》,获全国图书馆2013年度好书奖的《2013政策热点面对面》,入选2014、2015届向老年人推荐的优秀图书中国梦散文读本《百年沧桑》和《中国人的经济学》,以及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的“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一、二、三》《暖与凉》《花好月圆》;还有一大批入选“农家书屋”的品牌图书《幸福3件事:有期待 有事做 有人爱》《现代化与农民进城》《百姓常用政策速查手册》《青山绿水红日子》等等。也算继续夯实传统出版产业基础,在出版界做出品牌和特色,立住脚跟。

(二)并行小框架,亦即丛生产业。培养新人,招兵买马,另辟蹊径,果断上马数字出版新项目;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勇气和决心开山辟路,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增长点;继而放宽眼界,放大胸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年来,乘着转型发展的政策东风,我社陆续创办了“中国政策研究网”“中国政策专家库”和“中国政府出版品国际研究平台”,立足身边资源和固有优势,力推权威、原创、独家政策解读和研究,开始小有成绩和规模,除了打造政策热点图书、视频产品和精品文库之外,逐步和世界出版接轨。2014年我社荣获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所出版的《京西胭脂铺》一书获得2014年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20强图书,《温文尔雅》系列外文版陆续获得第十三届、十四届输出版优秀图书奖,《七情集》中文繁体版和入选“经典中国”的三个女作家作品《一、二、三》《暖与凉》《花好月圆》由美国太平洋环球出版公司出版。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出版大格局下,新老人才各显其能,互帮互助,并肩创业,我社正在由一个传统出版小社奋力向具有“千名政策研究专家,千家智库研究机构”的品牌社大目标融合发展。

(三)后期框架,亦即融合发展。在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二者各自夯实基础后,精准找好融合点,进行融合发展并逐步深入,以期互利互惠,将传统和新媒体出版业共同做大做强,力争形成强强联合态势,并驾齐驱,逐步做大蛋糕,站稳脚跟,挺立潮头。这是我社的目标,也是我社从事传统图书出版的老编辑们和数字出版中心新员工的共同奋斗目标及理想。

新媒体融合背景下,面对新未来,不管几重跨界,终极仍是文化哲思、精神观照和人文关怀。无论传统出版还是新媒体数字出版,情怀不会变,初心不会变,内容根本不会变,内里魂魄不会变。我们做的始终是祖传文化产业、世界文化大业,并在前瞻中,将其不断融合创新、发扬光大。


作者:王蕙子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