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28.刘畅——浅谈新形势下出版编辑人才的培养

作者:刘畅   2019年10月22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刘畅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编辑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我国的各种史籍中,论述人才重要性的金句数不胜数,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道理: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今天,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而在肩负着文化传播使命的出版单位中,编辑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资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变化也对高校、出版单位、编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技术,编辑人才的培养方式亟须创新。作为一个从业六年的少儿编辑,我切身体验到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出版业的改变,这反映在周围越来越多的编辑从一开始的心存疑虑,到如今在选题策划和实际操作时主动、有意识地在书上放置二维码,让一本书变得“有声有色”“会说话”,增加图书的附加值。作为感受变化的亲历者,结合身边的出版现状,我对当今出版行业编辑人才的培养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一、新形势下的出版编辑机遇和挑战并存

数字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纸媒出版,细想一下,“二维码”似乎在一夜之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占领了我们的生活,扫码支付、扫码骑车……一个个方方正正的二维码铺天盖地而来,隐藏在这些二维码背后的正是大数据。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性地掏出手机进行微博式的“碎片化阅读”,当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软件的粉丝数大幅度上升时,传统纸媒受到巨大冲击,这也迫使出版行业将单一的纸质出版结合新媒体技术,向数字化出版转变。出版者要从多个渠道传播阅读信息,读者已不再满足单一的纸上阅读。

好消息是,新技术的出现无疑给出版编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现代编辑可以轻松通过大数据捕捉话题热点,每日的微博热搜,各种层出不穷的微信公众号推文都可以为编辑策划选题带来灵感,新书出版后,编辑可以运用互联网广泛宣传,更可以通过抖音、网络直播等方式亲自参与其中,和广大读者面对面,直接推荐图书。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为一本本纸质书带来更多“看点”,也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受,同时还为图书内容的深层开发及跨平台合作带来更多机会。

凡事具有两面性,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也给传统编辑的工作带来挑战。不可否认,新技术的出现为更多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图书产品创造了条件,也给整个出版市场及广大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传统的编辑人才必须跳出原先的工作模式,解放思想,积极转型,才能在大数据时代立于不败之地。新技术的出现促使编辑转型升级,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术。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全面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对一些默守陈规、缺乏新思想以及学习能力不强的编辑而言,新技术的出现无疑给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二、新形势下对复合型出版编辑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

随着国内出版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版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出版社似乎总是很缺人,但这种“缺人”,是指缺少有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出版人才。编辑人员无疑是出版单位的核心力量,正因为如此,出版社在对编辑人员的选拔上可以说是慎之又慎。如今的出版社早就不再需要仅仅只会做案头的文字编辑,出版社青睐的编辑人才应该是个“多面手”,既要能做好文字编辑加工等基础工作,又要懂市场,能抓住读者心理,策划出大众喜爱的选题,还要有优质的作者资源,最好还要玩得转各种新媒体技术,适应大时代潮流的发展。总之,出版社需要的编辑最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个出版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仅仅熟悉出版流程,长久下来,根本无法适应出版行业“看似简单”的工作,几年后正规的科班毕业生会发现,自己可能远不如一个外文系或者心理学系的毕业生。因为对出版行业的编辑而言,既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成为一个合格的“杂家”,又要有自己擅长的一方面,这样才有可能应对日常精细琐碎又充满挑战性的编辑工作。

面对当前出版行业领域的特点,编辑应当主动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要有自主学习和主动创新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数字编辑能力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还要培养政治素质和社会活动交际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为了心中的那份情怀做出努力,只有改变自己,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成为新形势下出版单位需要的编辑人才。

三、新形势下出版编辑人才的培养之路

创新型人才能够带动出版行业的发展,新时代、新形势召唤具有创新突破能力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编辑人才培养可以从高校、出版单位、编辑自身三方面来实现。

1.高校层面: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作为出版行业新鲜“血液”的输出地,必须从源头上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结合当下对复合型编辑人才需求的现状,高校在培养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学生不仅要具备基础的出版理论知识,还应当具备新媒体知识和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目前,编辑出版行业在传统纸媒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引进新媒体技术,这是出版业正在面临的重大改革,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意识,指导他们学习使用高科技出版工具。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微信群、远程教学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既方便了师生间的沟通,也能让学生们切身体验到无处不在的“新媒体”,提高他们运用网络的能力。而为了避免学生仅具备相关的编辑理论却缺乏其他学科知识,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会面临一系列困难的局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兼修第二专业,比如一个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同时拥有文学学士学位、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市场营销学士学位,“技多不压身”,编辑工作需要的正是这样知识面广博、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在编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还可以通过和出版社合作的方式,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平时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知名出版社的社长、总编以及老出版人来给学生授课,让学生将听到的实践经验与出版社实习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出版单位层面:建立健全编辑人才培养体系,为编辑提供成长机会

出版社要建立有效的编辑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的培养契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建立完整的编辑职业终身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新编辑的入职培训到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专家辅导,到取得责编资格后每年一次的继续教育培训,再到平时工作中随时开展的岗位培训,以及参与各种研讨活动甚至海外研修班学习,出版社都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考虑到研讨活动有人员名额限制,海外研习成本过高的特点,建议在编辑队伍中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先培养一部分出类拔萃的编辑人员,通过这些优秀编辑的“传、帮、带”,能够有效促进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一个出版社编辑人才的占比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出版社未来的发展前景,仅靠少数几个拔尖的编辑,是不足以带动整个出版社发展壮大的。因此,出版社应为广大编辑人员创造更多外出学习、开阔眼界的机会,让编辑“走出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共享,及时掌握出版行业领域的最新动态信息。同时,出版社内部应当不定期开展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和优秀的出版人“走进来”,通过讲课和座谈会的形式,提高编辑的认识水平,为广大编辑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如今,新媒体技术在编辑的实际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也是编辑人员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出版社应紧跟形势,积极培养数字化出版人才,聘请专人帮助编辑掌握新媒体知识,并能用新技术为图书创造附加价值,促进传统编辑向数字化编辑的转变升级。

3.编辑个人层面:坚定文化自信,见贤思齐,提高综合素质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出版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编辑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大使命,因此,编辑要善于进行选择与把关,要选好体现中国智慧、中国创造力的中国好故事,将最能体现中国精神与时代价值的内容打磨成精品图书,传递到读者手中,传承先进文化,帮助广大读者建立文化自信。老一辈的出版人和众多编辑名家留下很多精品传世之作,他们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的事迹和高尚的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编辑去学习和传承。在向他们学习和致敬的过程中,编辑们会反思自身不足,提高思想意识,努力缩小差距,实现自我完善,无形中距离出版编辑人才的标准更进一步。

出版单位的编辑人员若要适应形势的发展,成为出版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时代所需的“新”编辑。这里的“新”是指新思维和新意识,编辑要自觉认清形势,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例如,以往的传统编辑更多的精力放在选题策划和图书的具体制作过程中,新时代的编辑,制作出图书仅仅是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后面如何精准定位受众群体,提炼书中的有效信息,并将信息以公众号推文或者网络直播的方式及时传达给读者对象,是编辑要做的第二项工作;当积累了一定的读者数量,如何增加图书的曝光率并提高读者圈的活跃度,服务好读者群体,与他们进行良性互动,是编辑需要考虑的第三个问题。大数据时代,每一个编辑都面临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编辑和读者不再是“触不到的彼此”,新媒体技术将二者真真切切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新形势下的编辑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面临着从传统编辑到“新”编辑的转变,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出版编辑也应顺势而变。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思考与总结,为出版行业培养出符合当下形势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我们热爱的出版业稳步向前、发展壮大。


作者:刘畅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