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22.次旦央吉——吃水不忘挖井人——望出版优秀人才有感

作者:次旦央吉   2019年10月22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次旦央吉 北京印刷学院 研究生

新中国优秀出版人才有很多,本文就陈昕和赵清这两位优秀出版人才的成长经历进行分析,为继续培养出版人才提供借鉴。

陈昕于2007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社优秀出版社奖,并于2009年被新中国60年评为100名优秀出版社和100名优秀出版企业家。 他主持,策划和编辑了30多本系列丛书,共计3000多本书。 16岁时,他离开上海,前往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农业生产。四年后他加入了军队。在那个时代,那种情况下,他的自学只能转向社会科学领域,广泛阅读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作品和他当时可能购买的大部分社会科学书籍。加入军队后,他的阅读兴趣开始集中在政治经济学上,并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严谨的逻辑体系,独特的分析和示范以及深刻的理论思考使他相当震撼。

随着他的书读的越来越多,他试图撰写文章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因此他被借调到联盟政治办公室做宣传工作。除此之外他还担任过许多报纸的记者,如“解放军报”,“前进日报”等。 正是由于这种经历,他在1977年复员回到上海后被分配到上海出版系统工作。他从事编辑和出版工作是个偶然。本来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是美国科学与工程专家,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到中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童年时代的家庭教育就是在他长大后成为像父亲一样的科学家,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作为一个出版人,他是幸运的。这种幸运在于他在参加出版工作时是在在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发端地上海。上海出版界一百多年形成的传统和作风在无形中滋养了他,老一辈出版家的学识、胆略、担当、智慧浸润了他,他们的言传身教鞭策了他。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使他很早就明白了出版和出版人的价值,树立起出版的理想。除此之外,老一辈上海出版人,如赵家璧、胡道静、巢峰等善于谋划大项目、精于编辑业务的传统和做法也使他终身受益。他偏爱编辑工作,不管在何种岗位上,每年编辑和审读的书稿都在20种左右。

陈昕很早就对政治经济学感兴趣,曾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他对出版经济学的研究始于1985年。随着对出版工作方方面面的逐步熟悉,也随着中国出版业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出版社在发展中碰到越来越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使他产生了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出版业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想法。恰逢此时,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大幕拉开,他承担了其中关于上海出版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1986年2月,他发表了《开展社会主义出版运行机制问题的研究》一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国第一篇以出版产业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同年4月,他还发表了《上海出版税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文,指出上海出版业内部出版、印刷、发行、物资四个子系统之间所得税税率不合理,留利多寡悬殊,导致了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主张通过调节税收,解决印刷业瓶颈,促进整个出版业的发展。1988年、1989年他先后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新闻出版署申报课题,对中国出版业面临的困难和出路进行深入研究。课题批准立项后,他和杨龙、罗靖同志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研究,最后形成了一个主报告和六个专题报告。这些报告的题目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出版业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也初步构建起出版经济学的框架。

巢峰同志是他的恩师。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陈昕先后发表了《按劳分配不是按劳动创造的产品价值分配》《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商品生产》等文章,引起了巢峰同志的注意。经过几次交谈,1980年,巢峰同志借调他到上海辞书出版社从事《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和《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两部工具书的编辑工作,从此他走进了编辑出版这一神圣的殿堂。在他的编辑出版生涯中,巢峰同志一直是他最重要的提携者。从1993年开始,他推荐他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接任其社长、总编辑的职务;1995年、2003年、2009年他又先后推荐他担任《辞海》编委、副主编、常务副主编,参与《辞海》第五版和第六版的修订审稿、编辑出版工作等等。可以说,他在编辑出版工作中迈出的每一步都得到了巢峰同志的关心和帮助。这些经历都对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出版人埋下了基石。

江苏省科学技术学会优秀编辑赵青,在大学阶段时开始为出版社设计封面。他平时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吃苦耐劳,热爱学习,诚实守信。他说过的话即使不睡觉也要完成。他对平面设计很有天赋,喜欢动脑,对流行和时尚有敏感的嗅觉。这些让出版社特别青睐他,早期锁定了这个人才。 1988年,当他从南京美术学院应届毕业生中选出赵青时,有关部门提出了条件。但是为了确保赵青进入出版社,出版社坚决接受了附加条件。实践证明,出版社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远见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赵青已经出现在国家平面设计行业。自1998年以来,江苏省科技学会在国家图书奖中获奖产品装订设计的80%已由他完成。在过去的20年里,赵青为出版社创造了远远超过企业投资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08年国庆前夕,正当赵清为社庆活动工作忙的脚不沾地时,他母亲病危,社长亲自到医院探视。不久,他母亲病故,社长又在第一时间赶去吊唁。人心都是肉长的。有这种领导,赵清和他的同事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奉献呢?为了鼓励多出设计精品,社里对赵清实行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打彩样可不受一本书只出一次彩样的成本限制。允许使用价格超过一般设计成本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等。这些奖励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其创造性和工作热情,赵清也以更高的热情报答企业。《文化与建筑》设计成功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本书本来是凤凰置业公司首个房地产项目的一本促销广告书。换了别人,可能就一般做做了事。赵清和别人不一样,他从中发现了文化创意的巨大空间。经过一番堪称艰苦的努力,该书艺术地凸显了“文化与建筑的主题,也诠释了投资方做文化地产的理念。书出版后首发5000册,5个月后又重印3000册。该书还获得2008年“中国最美的书”殊荣,在第七届全国书籍装帧展再获最佳设计奖。《文化与建筑》成为双效俱佳的设计创意产品。三、学习型组织,是创意产业人才成才的沃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赵清刚届不惑,就在设计领域获得很多奖项,还当选层次很高的国际平面设计师学会个人会员。问其成功的秘诀,他说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到了一个好单位,有一帮子好师长、好朋友,头脑还要不断输氧、不断清空”。四句看似平平淡淡的话,却蕴含着培育优秀编辑成才沃土的真谛。通过以上修炼,不仅赵清获得了多项奖项,社出版物形象明显提升,也带动了全室装帧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江苏科技社自2006年以来,产品获国家级大奖总数一直保持在全国科技类出版社前列,2009年被总署评为国家一级出版社和“百佳优秀出版单位”;2010年全社出版图书1300种,实现销售收人2.3亿元,利润5000余万元。这其中赵清功不可没。

赵清在1996年创办“梵”工作室。2000年他正式创立瀚清堂设计有限公司。他的公司从几个人的小工作室发展到如今20人的设计公司,瀚清堂的实力早已享誉业界,多年来的努力坚持,一晃就是12年。赵清还有一个跟随他20多年的身份是出版社的美编。书籍设计对他来说,是他最初的工作,也是引领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的基石。如今,书籍设计作为瀚清堂的重要利器,多年来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是赵清带领他的设计团队,致力于实验性书籍的探索,每年创作10余本面向大众的实验性书籍,研究设计形态,引领行业潮流。

通过这两个出版人才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优秀出版人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学习的不断积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但同时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以及恩师领导的关心和栽培。我们在培养出版人才时,不仅要具有慧眼,善于发现人才,还要给与人才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多去尝试,在实践中不断进取,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做出贡献。


作者:次旦央吉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