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民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是优秀出版人才的典型代表,突出的专业能力为其事业成功提供了重要发展基础。对其从业经历的考察表明,主动服务大局、坚守职业情怀、科学落实规划、强化主攻方向、挖掘冷门资源,是这一群体培养过硬专业能力的基本路径。新时代出版人应以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为榜样,在主动服务大局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探索,履行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
[关键词]出版人才 专业能力培养 基本路径 韬奋出版奖
Ⅰ引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里,在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和产业格局快速变化的宏观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从出版大国到出版强国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智力基础。深入探究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优秀出版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对于新时代条件下搞好出版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我国出版界高层次、高荣誉的奖励” ——韬奋出版奖【1】之获得者为中心,考察这一群体所代表的优秀出版人才带有共性特征的专业能力培养路径,从中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内容,为当前人才培养构建更加有效模式提供启迪。
Ⅱ路径之一:在主动服务大局过程中培养专业能力
作为一种典型的内容行业,出版所要培养的专业能力历来与创新联系在一起,而由于创新固有的个性特征,人们往往忽视了它和大局因素的关联。有些极端观点甚至认为,既然创新,就是与众不同,而既然要与众不同,那就要与大局保持距离,极而言之甚至不要考虑大局。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的从业经验告诉我们,主动服务大局对于优秀出版人才专业能力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人民邮电出版社编审沈肇熙是工程师出身,上世纪40年代留学美国。和很多同行一样,刚入出版之门,他也曾不愿从事编辑工作,但他“很快摆正了个人爱好与组织需要、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认识到出版工作是足以运用与发挥自己的学力和生命力的工作, 就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个编辑”。从事出版工作30多年里,他创办并主编过科普杂志《无线电》,兼任过专业刊物《电信科学》主编和《通信学报》总编辑,还编过100多种图书。沈肇熙将个人兴趣置于事业整体需要之下,从被动适应逐渐调整到服务大局的良性轨道,组织、编写的《无线理论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等书,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2】这些奖励,包括韬奋出版奖在内,无疑是对他所做业绩和专业能力的充分肯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与他主动服务大局密不可分。
第十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长城出版社社长徐华的成才经历是主动服务大局促进专业能力培养的又一例证。徐华获得韬奋出版奖的时候,仅仅做过10年出版工作。更加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从事出版之前,她是一名纯粹的军事干部——某军区作战部作战参谋。由于从小在军队大院里长大,父母又都是老革命军人,徐华对军队充满感情。然而,由于工作需要,徐华37岁时成了长城出版社编辑队伍中的一员。在这个军队系统出版社,她一开始就抱定强烈信念:军队出版社就要弘扬主旋律,占领精神高地。10年时间里,徐华策划、主编和编辑了100 多部大型画册和图书, 总计1000 多万字,多数与主旋律有关,其中《天地》和《战斗精神论》获第六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长城世纪星》获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图集》《光荣》等编辑代表作在军内产生了巨大影响。【3】徐华的例子说明,主动服务大局对于优秀出版人才专业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Ⅲ路径之二:在坚守职业情怀过程中培养专业能力
随着转企改制任务的全面完成,绝大部分事业管理体制下的出版单位彻底变身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出版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成为新型出版单位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过去几年不断出现并饱受诟病的重复出版、跟风出版、三俗出版等现象,从根本上说都源于一部分出版人未能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位置。实际上,很多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虽然他们的从业环境和当下相比有很大区别,但是两个效益的冲突同样存在,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解决这一冲突并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深知坚守职业情怀的重要性。
第四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山东科技出版社社长王为珍,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出版社成为行业翘楚,靠的就是矢志不渝从事科技出版的职业情怀。1987年,面对许多高质量科技专著得不到出版、专家学者意见很大的情况,王为珍深受触动,萌生了设立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的想法。经过几年奋斗,她筹集了532万元,出版专著60 多部。在她影响下,全国先后有20 多家出版单位建立了出版基金, 集资达4000多万元,为出版学术著作开辟了一条新路。1993年,山东科技出版社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15家优秀出版社之一,在同类出版社中名列前茅;1984-1994年,该社出书1347 种,重版率达40%多,10年中获国家、省级优秀图书奖258种,占其所出图书总数的20%。业界已视非好书不出为山东科技社的独特风格。【4】由此可见,职业情怀不仅没有阻碍王为珍本人及其企业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她和她的出版单位领先于时代。
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长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许仲的传奇经历同样是坚守出版职业情怀推动强大专业能力形成的显著例证。1989年2月,组织任命许仲担任长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负责组建长春出版社,这时距离他退休只有4天。但是,想到长春作为吉林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却没有一家出版社,图书出版空白已经成为长春文化繁荣的阻碍,许仲毅然接过了重担。建社仅一年,许仲带领他的团队出版了各类图书120多种,其中长春作家创作的,纪念长春解放四十年、反映长春历史的《丢在佛门前的屠刀》《关东粮行》等图书,更是成为长春出版社的特色。在许仲看来,一个出版社,就要本着为民族留下精神财富的办社宗旨,要坚决抵制问题书稿,强化阵地意识,多出好书,促进文化繁荣。他说:“在出版社的那些日子,天天想着选题,夜夜梦着出版,每时每刻都在向新的命题挑战,很有意思。出版了一部好书,就像有了一个孩子,或者新发掘出一宗财富,心里面滋润得很,很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5】作为一家地方性出版单位,长春出版社能在短短一年里站稳脚跟,取得丰硕成果,首任社长许仲对出版职业情怀的坚守作用不容忽视。
Ⅳ路径之三:在科学落实规划过程中培养专业能力
出版的核心是编辑,编辑的核心是选题。优秀出版人才,特别是优秀编辑,其卓越之处,主要表现在精品选题创造能力上。相对于成品图书来说,选题是一种事前谋划,能否成功,充满不确定性,因此主持者必须特别注意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制订,在科学态度指引下落实。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的经历告诉我们,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帮助出版人才培养强大专业能力关系重大。
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机械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陈元直可谓长于规划并且善于落实的当代编辑家的杰出代表。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上海《生产与技术》杂志社合并成立机械工业出版社以后,为了使出版工作适应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陈元直率领编辑人员深入调研,制订了以15 卷本《苏联机器制造百科全书》为中心、出书总数超过2000种的选题计划,包括《机器制造工厂设计手册》、150 多种大专教材、多种《机械工人活页学习材料》和专业手册、近3000个苏联国家标准、100多种机床说明书在内,打造了成系统的机器制造类图书的航空母舰, 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陈元直因此被誉为“科技出版工作的开拓者”。【6】显然,他之所以获得业界人士如此高度评价,根本上是因为其科学规划选题并加以妥善落实的专业能力。
第三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科学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主任、编审姚岁寒制订并落实规划的经验给予我们很多技术层面的启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把遥感技术列入国家科学规划重点发展项目,姚岁寒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新兴技术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而出版必须密切配合科学技术发展形势,做好普及知识、培养队伍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发现理想作者。于是,从1978年开始,他积极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多期以启蒙和互教互学为特点的遥感技术学习班,学习基础知识,听取专题报告,参加学术讨论。利用这些形式, 他与各部门遥感工作骨干、专家建立了良好关系,既学到了知识,又发掘了选题,还选定了译者。此后,他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同步”规划了出版工作,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组织出版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环境遥感技术简介》《遥感原理概要》等多种普及读物。1981年,为迎接第二届亚洲遥感会议在我国召开,他组织相关专家编辑出版了云南腾冲航空遥感、山西太原卫星遥感和长春遥感试验场等大型图集,使我国作为会议东道国大放异彩, 并获得联合国特别资助150万美元。国家遥感中心从这批经费中拨出人民币50万元,作为发展遥感技术的出版费用。【7】姚岁寒的案例说明,优秀出版人才基于专业敏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并在具体工作中积极落实,是培养突出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Ⅴ路径之四:在强化主攻方向过程中培养专业能力
谈到优秀出版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论者往往因为出版工作主要利用脑力从事内容产品创造而将其神秘化、高端化,进而认为其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是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瞬间灵感。实际上,诸多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的成才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出版人才之所以成其为优秀,一般都是在不断强化主攻方向过程中积累专业经验,进而努力提升专业素质,最终在主攻领域游刃有余。
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著名出版人周振甫先生,不仅长期担任《谈艺录》《管锥编》《管锥编增订》等厚重学术著作的编审任务,而且创作了《严复思想评述》《毛主席诗词浅释》《鲁迅诗歌注》《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今译》等富有文化含量的学术精品【8】。正是因为职业生涯各个阶段在主攻方向上的持续钻研,周振甫先生才积累了充沛的专业知识,开拓了学术视野。作为编辑群体中屈指可数的学术大家,他在职业生涯中之所以佳作不断,根本原因在于其主攻方向不断得到强化。
第11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时任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出版社第二编辑室主任潘宏博士,人称“一个默默传播先进军事文化的使者”。她担任责编的第一本书,是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著名军史学专家高锐所著的《中国上古军事史》,此书获1996年“中国图书奖”。此后,她陆续策划、编辑了《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邓小平军事文集》《中国军事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刘伯承军事文选》《中国抗日战争史画》《武经七书》《邓小平战略思想教程》等军事题材图书,其中很多属于国家重大出版工程。【9】潘宏的成功,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她对军事文化这一领域的深入钻研,因为这种深入钻研丰富了她的军事题材图书策划经验,强化了她的主攻方向,使她的重大项目出版能力不断提高。
Ⅵ路径之五:在挖掘冷门资源过程中培养专业能力
在各种出版资源当中,社会热点因其易于被关注、相关信息易于获取而理所当然地成为许多出版人追逐的对象。然而,以热点资源为核心内容的出版项目往往因公共性高而难以显现独特价值,出版人如果一味追逐热点,往往不得不放弃对内容价值的深度挖掘,从而导致很多项目流于平庸和肤浅,最终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的职业经历告诉我们,优秀出版人才要拥有过人的专业能力,应该高度重视冷门资源的科学利用。
第三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岳麓书社总编辑钟叔河先生,其职业生涯的成功,堪称挖掘冷门资源的生动教材。钟叔河先生担任岳麓书社总编辑时主编了《走向世界丛书》《凤凰丛书》,还曾经主持曾国藩、周作人等人著作的出版工作,这些项目,在当时都是名副其实的冷门,但是经钟叔河先生妙手锻造,后来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钟叔河先生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绩,根本原因在于他深谙冷门资源科学利用之道——“为了未来而回首过去, 用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整理旧文化, 结果化腐朽为神奇, 将传统文化的积淀解析成对现代化进程有参考和反思价值的资料”【10】。钟叔河先生被业界公认为出版大家,既因为他有科学挖掘冷门资源的智慧,也因为他有坚持利用冷门资源的勇气。
第八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杨潇,堪称科学利用冷门资源的业界传奇。1984年,杨潇就任《科幻世界》前身《科学文艺》杂志主编。当时,该刊是当时中国科幻的唯一阵地,既缺财源又缺稿源。在国家完全“断奶”的情况下, 她带领编辑部同事编辑了《晚安故事365》《中学物理图册》等10余种畅销幼儿科普书,靠图书赢利补贴刊物亏损,“养活”了编辑队伍。面对国内科普氛围淡薄的严峻形势,她深知,要想发展中国科幻就必须大力造势。为此,她独自带着装满期刊和科幻书籍的沉重书箱到意大利出席WSF(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并力克对手,取得1991 年WSF年会举办权。次年,当许多成员国抵制在中国召开的WSF1991年年会时,她不顾经费不足,坐了八天八夜火车到达荷兰,促使WSF成员国再次以压倒多数通过在成都举办WSF 年会的决议。从这时开始,科幻热在中国兴起,《科幻世界》进入发展的良性轨道。到2004年,由《科幻世界》《科幻世界画刊·惊奇档案》《飞》组成的科幻系列三刊,加上双月出版的《科幻世界增刊》, 已占据中国科幻期刊90 %以上市场。【11】杨潇的故事说明,冷门资源和领域往往意味着巨大机会,而机会要靠艰辛努力和科学思维来创造。
Ⅶ结语
出版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术界和出版界认真加以研究。毫无疑问,作为优秀出版人才的杰出代表,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更具借鉴价值。本文的初步探索表明,优秀出版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不是来自天马行空的灵机一动,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鲜明规律可循的。在上述5个方面的基本路径中,主动服务服务大局是核心,决定着其他4个方面。当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崭新历史阶段,出版人更要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这个大局,在这一前提下培养新出版所需要的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
注释
[1]韬奋基金会.韬奋出版奖介绍[EB/OL]. http://www.taofenfoundation.com/tfjjgz/tfjxjs.shtml0
[2][6][8]本刊编辑部.获奖者的足印——记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奖者[J].出版工作,1987(8):33-43.
[3]刘声东,傅强 .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美丽人生[J].军事记者,2009(4):23-25.
[4]伍杰.为人作嫁四女杰——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王为珍、沈世鸣、伊敏、鲍克怡[J].出版广角,1996(1):12-14.
[5]伍杰.精神世界的奉献者——全国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许仲[J].中国编辑,2008(2):76-79.
[7]本刊记者. 既是编辑又是专家——访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姚岁寒[J].科技与出版,1993(5):24-25.
[9]包国俊,尚文超. 传播先进军事文化的使者——记第11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潘宏博士[N]. 光明日报,2012-09-20(1).
[10]蔡栋.“书要到读者中去”——访韬奋出版奖获得者钟叔河[J].出版广角,1995(2):12-13.
[11]柯玉环. 在中国科幻阵地上默默奉献——记第八届“韬奋出版奖”获奖者杨潇[J]. 科技与出版,2004(4):62-64.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