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7.王丽璇——孟志钢先生的出版实践与出版理念探究

作者:王丽璇   2019年10月22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王丽璇 贵州民族出版社有限公司 副编审 综合(党务)办公室副主任

摘  要:孟志钢(1955年~)是我国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出版人,自20世纪 90 年代进入出版行业已近 30 年之久,这也正是改革开放感召下出版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的重要时期。孟志钢先生的出版实践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贵州人民出版社时期(1990~1998年)、贵州科技出版社时期(1998~2009 年)、贵州民族出版社时期(2009~2015年),每个时期孟志钢都参加了大量的出版实践活动,并在一次次实践中得以理论的升华与总结,并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面临“转企改制”的时代大背景,孟志钢先生的出版之路正是在出版行业的整个转变中实践、充实、丰富。

本文之所以把孟志钢从高校教育工作者到编辑、出版人的历程做出比较全面的描述,目的就是要理清这位优秀出版人的出版实践和出版理念的形成过程,对他出版业绩的取得和出版理念的形成得到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研究孟志钢的出版实践,可以整体上纵观这位优秀出版人的出版历程,可以为研究我国当代地方出版史提供一份不可缺少的人物研究材料,也有利于出版业从业人员学习和参照,也可以为正在进行的出版业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孟志钢;出版实践;出版理念

孟志钢(1955年~)是我国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出版人。入选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出版科研人才库”,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任贵州省版权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贵州省管专家后备人选,贵州省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委员,贵州省高校社科基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地方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研究员。编审职称。曾任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贵州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党支部书记,贵州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

孟志钢对中华文化传承和民族区域文化构建以及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及普及出版长期关注,长期关注出版科学研究,关注出版改革发展思路和模式,分析思考出版专业及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人才结构优化以及三项制度改革,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问题,探讨出版集团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较早关注高科技数字化信息领域与出版产业关系。对各类选题策划颇有建树,对贵州民族文化建设有独到贡献。

他在各类选题策划上颇有建树和贡献。策划国家“八五~十二五”规划图书若干种。涉及社科人文、农业科技、网络信息、民族文化等各领域。如《当代中国农民问题丛书》《中国信息安全丛书》《21世纪中国环境观察丛书》《贵州——古生物王国》《非法出版活动研究》《四大发明及其西学东渐》《世界意义的中国发明》等。主要获奖有《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之《资治通鉴全译》(100万字)和《墨子全译》,《中国人自画像》(第11届全国畅销书奖)、《非法出版活动研究》(第12届中国图书奖、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孟志钢出生于北京,后随家搬迁到北大荒,又到海南海口,后辗转到贵州都匀,1972年曾在贵州省桐州监狱技术科工作,1978~1982年在贵州师范大学读书,1982~1990年到贵州黔南教育学院讲授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写作、现代汉语等。1990年在贵州贵阳开始进入出版系统工作。在贵州人民、科技、教育出版社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副总编辑、编审、党支部书记,成为一名出版专家。 

他的出版从业经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从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走上编辑工作岗位,转型成为出版机构的优质选题策划与管理者;二是实施精品战略,在贵州三个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出版社策划了一大批国家级重点选题,版权贸易成绩斐然;三是注重出版科学研究,关注出版改革发展思路和模式,结合贵州省实际,分析思考本省的出版定位和发展方向,探讨出版集团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四是从长期从事出版实务的探索与理论研究,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出版人。 

孟志钢的出版从业经历,与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历程紧密相关。从出版业改革开放到文化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的深层次历程,孟志钢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实践,并在其中积极探索国家重点出版项目的策划与完成,版权贸易的拓展,以及贵州精神的提炼与提倡,获得过很多出版及其他方面的业绩,在贵州出版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研究孟志钢的出版理念主要内涵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有利于提炼出这位优秀出版人的理论思考和学术探索的主要成果,可以为研究我国当代出版业地方思想发展史提供 一份宝贵的资料,也可以为新时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案例。

一、文以载道,从高校教育工作者到编辑的历程 

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孟志钢从小随着父母走南闯北,从京城到乌苏里江畔,从北国到海南岛。母亲说他从小就喜欢读书。

20 世纪 70 年代,孟志钢在贵州省桐州监狱技术科负责全厂的产品检验。其间,一套十多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二百多种的“内部读物”各国国别史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他读了主要的几十种,激发了他了解世界的欲望。

1977年,终于迎来了恢复高考。他全力以赴,最终被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录取。当时是带薪读书,带薪读书,除了伙食,全都买书。统计下来,他每两天可读完一本书。这为他毕业后在高校从事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82~1990年,孟志钢开始了在贵州黔南教育学院8年的高等师范教育生涯,主要讲授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写作、现代汉语等课程。因为多年对阅读的兴趣与积累,以及在祖国各地的不同见闻,让他在面对学生传授课程时,深得学生的喜爱。教学的同时,他也在思考,中国的发展的走向、中国的文化的传承等命题。

读书开阔他的视野,读书也在改变了着他的命运。生活的磨砺带给他的深刻感悟,使得青年时代的孟志钢对生活有了很深的触动,加之文学的累积,文化梦也越发清晰。 

二、贵州人民出版社时期的出版实践与理念(1990~1998年)

1990年,一本名叫《山坳上的中国》的书,引起了孟志钢的关注,这是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让他切实感受到出版工作对社会改革和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能使他有更广阔的视野。恰好,出版社面向社会招考编辑,他顺利进入贵州省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实现了从教师到编辑的职业转型。而这个转型,对于孟志钢此后的出版实践和出版理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了编辑,的确使他有一种文化使者的感觉,一种找到值得他从事一生的职业的感觉。这使他能够亲身感受继承文化、传承文化的工作魅力,能够亲身感受祖国飞速发展的脉搏。

20世纪90年代初,预感到改革开放进程深化后农业的重要性,孟志钢承担编辑国家“八五”规划《20世纪中国农民问题丛书》。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参与《中华之魂丛书》的编辑,让他有幸见到了诸如《荷花淀》的作者孙犁、《新儿女英雄传》的作者袁静和《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之侠等老作家。和梁晓声、张抗抗、李国文等当代作家聊创作和出版话题,他们的作品能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自豪感油然而生。

90年代中期,出版社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他任主任。北京的国家机关,从中南海、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各部委,为了联系作者、策划选题,开展各项作者,他去过不少部门。

与作家、学者的交流令人愉快。孟志钢在孙犁家中感受老先生与生俱来的质朴,和同龄的作家在北大荒风情的小馆子里聊着当年的知青岁月,与海归的历史学者畅谈中国人眼中的世界和世界视角的中国。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时,出版《铁道游击队》《大刀记》《地雷战》《新儿女英雄传》……聆听当年战火洗礼的老作家的激情回忆。第一次到中国科学院组稿,深刻体会到科学泰斗们严谨忘我的工作态度。

孟志钢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工作期间,参与国家“八五”规划图书《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之《资治通鉴全译》100万字和《墨子全译》的编辑工作。策划组织实施较早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国家“八五”规划项目《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丛书》(9种);策划组织实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散文精品》(9种);策划组织实施《世界文化名人散文精品》(9种);策划组织实施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中华之魂》丛书(9种)。 其中,《中国人自画像》获第11届全国畅销书奖,《非法出版活动研究》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第12届中国图书奖,《中国乐曲考古学理论与实践》获贵州省第四届优秀图书一等奖。

担任编辑的过程中,长期的文学积累与教学生涯为孟志钢自身奠定了深厚的文学素养。他面对每一位作者都以诚相待、每一篇稿件都认真修改核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很多作者的肯定。孟志钢曾是教师,亲身经历过教学,他能深刻体会到传道、授业、解惑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更能体会到作者与编辑之间的关系。他很喜欢研究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更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编辑工作之中。这也许源于他幼年时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也许是走过祖国大江南北之后的人生积淀,也许是对比较文学的深刻领会,也许是和作者在不断深入的沟通交往中形成的自己的编辑理念。事实证明,他的深厚的编辑素养的确来自于多年的人生阅历与文化积累,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文化之根的追寻。

三、贵州科技出版社时期的出版实践与理念(1998~2009年)

1998年,孟志钢同志来到贵州科技出版社。工作调整对孟志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担任贵州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期间,他着力在“大科技”出版理念的指引下策划了一大批优质的国家级重大重点出版项目。

孟志钢组织策划实施了国家“十五”规划项目《中国信息安全丛书》(6种,国家863计划项目专家组撰写)、国家“十五”规划项目《21世纪中国环境观察丛书》(5种)、国家“十五”规划项目《贵州——古生物王国》;组织策划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四大发明及其西学东渐》(4种)、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边地建筑丛书》(4种);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三农”服务,策划组织《千乡万村书库》(126种)《新农民书架》(100种)等,多项图书获贵州省政府一、二、三等奖,中国西部优秀科技图书一、二、三奖。特别是策划出版国家“十五”规划项目《21世纪环境观察丛书》和《信息安全丛书》的过程中,让他见识了许多国家一流科学家、两院院士的风采。

他根据贵州科技出版资源的特色,开发反映贵州古生物资源及研究状况和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研究选题,开发当今高科技领域国家信息安全方面的选题;开发全国独一无二的中英文对照、全彩色手绘的大型工具书《时代本草彩色图鉴》。参与贵州省科技学术著作出版资金委员会工作,构建反映贵州地方科技发展特色的选题板块,如“贵州农业研究系列”,“贵州古生物研究系列”等,以引导贵州科技学术专著选题的发展。

四、贵州民族出版社时期的出版实践与理念(2009~2015年)

2009年,根据贵州出版集团安排和工作的需要,孟志钢同志调任贵州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长达 19 年的出版生涯,为他进入贵州民族出版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孟志钢在进入贵州民族出版社后,他对出版社进行了实行三项制度建立健全、五年改革目标确定,在组织构建《贵州民族文化文库》使自己真正了解了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及真正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作为推动图书“走出去”的重大出版工程,《贵州民族文化文库》的出版不仅能发挥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进行资源整合,更重要的是构建民族文化体系,出版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富有传承价值的图书,创立了贵州民族文化品牌。

2015年,他策划了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影响世界的中国发明》丛书(《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中国传统酿造酒醋酱》),已入选教育部2019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

一直以来,孟志钢努力探寻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多样化、立体化、多方位的开发,探寻贵州民族文化与旅游及工艺美术相结合的路子和民族工艺精品与图书结合的方式。探寻推介和普及贵州地方民族文化的新形式,策划《夜郎寻踪》选题,力争在民族历史考古、研究和动漫故事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有所创新和突破,该选题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策划《夜郎文化研究集成》方案,以古籍整理、考古发现、已有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切入点,揭示区域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点和精髓所在。

五、注重研究,关注出版改革发展科学思路和模式

结合贵州省实际,孟志钢积极分析思考出版社的专业及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及在人才的培养、人才结构的优化以及三项制度改革,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问题,探讨出版集团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出版企业文化建设和CI形象设计问题,探讨选题策划相关问题,并积极进行出版科学研究,被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特聘为研究员。参与贵州出版集团转改制及五年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具体起草《贵州出版集团五年战略发展规划纲要》。关注地方民族出版资源的整合开发,联合各高校和民族研究机构,推进贵州民族出版品牌建设。被贵州省高校社科基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地方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研究员。

六、深入探索,较早探讨和关注贵州精神的提炼和提倡

孟志钢在出版工作之外,积极参与贵州精神文化的探索与构建,他认为贵州的精神特征,不仅包括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各族人民,还包括历代迁徙过来的、各个时期的支援内地的人们,其质朴求实、坚韧实干,其包容性、兼容性、思变性,还可提升贵州人的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地域归属感,提高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2005年向贵州出版集团提出《贵州精神》选题策划方案,拟以多媒体联动,组织策划体现贵州各族人民思想风貌、凝聚贵州各族人民精神精髓的选题《贵州精神》,并于2007年参加贵州省培育和弘扬“贵州精神”研讨会,为使贵州精神深入人心,成为贵州人的品格特质,成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做理论研讨。

七、长期关注,出版产业科技发展及出版数字化进程

孟志钢认为编辑需要不断提升出版科技水平。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出版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建设应与因特网相联的建议。组织“出版社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软件调查;组织实施编辑业务管理软件开发,局域网建设及编辑业务、发行和财务管理系统建设;组织实施贵州省首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90年代末期就策划实施多媒体光盘及电子图书(E-book)开发制作、网上下载销售工作。

八、硕果累累,积极推介贵州文化“走出去”

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受到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助推而不断加速,出版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传播、交流中华文化的职责。

在多年从事版权业务工作的过程中,孟志钢担任贵州省版权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他多次参加新闻出版署等组织的版权理论与业务培训,参与海外及港台地区版权贸易,引进和输出多项图书版权,与台港地区出版商洽谈出售《三十六计》《民国三人传》等版权。策划组织实施引进德国大型科普环保图书等多种版权。

九、笔耕不辍,传承编辑出版智慧与实践

孟志钢是我国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出版人。他的出版理念是从他亲自从事出版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在工作之余,编写并担任主编和执行副主编出版的图书有十余种数百万字,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民族文化等范畴,国家“八五”至“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均有项目,发表了大量专业文章,将出版智慧继续传承下去。

主要论著有《外国文学史新编》(重庆出版社)(参与编写)《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山西教育出版社)(参与编写),在《中国图书评论》《贵州文史丛刊》《贵州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评论若干。

十、薪火相传,在重大项目运作中培养出版人才

打造国家级出版精品也是打造高水平出版人才的过程。在策划、编辑、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影响世界的中国发明》的过程中,孟志钢亲自担任编辑小组组长,将多年自己的编辑积累与出版实践对年轻编辑倾囊相授。

正是有了好的项目运作带动了出版社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孟志钢同志在“老带新,传帮带”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的锤炼,让年轻同志成为出版社里独挡一面的编辑人才。

孟志钢是我国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出版人。他从高校教育工作者到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科技出版社、贵州民族出版社的出版工作者,到而今仍在为贵州出版事业、图书质量保障工作献力,因此他的出版实践活动在贵州这片民族文化富饶的土地上显得丰富而多彩,而且具有出版时代变迁的典范,因而具有出版时代研究意义、出版学术研究意义。 

编辑是杂家,他将一切所学、所思、所感运用到实践中,他一生也都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提升编辑策划的能力与水平,又博又专、有识有度。

他在走南闯北的少年时期,结合文学专业学习经历,逐渐转变为文化出版实践与理念;综合、科技、民族类出版实践提炼不断持续提炼为选题专业化、精品化、系列化理念;将出版与科学研究、改革发展贵州精神等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出版实践与出版理念。 

纵观,孟志钢先生20 多年的出版过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出版业自20世纪 90 年代至新世纪的在贵州这片热土上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出版实践活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在地方上的一个缩影,他策划的很多重大出版项目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为中华文化的积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过去、现在并在将来都会持续地产生影响,具有一定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 孟志钢,破译古曲天书的钥匙,《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第9期。

[2] 孟志钢,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4期。 

[3] 孟志钢,新世纪出版人才浅论,《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2001年。 

[4] 王渝生,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M] ,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

[5] 蔡晓宇,中国出版十年“走出去”历程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出版广角》2015年7月。

[6] 陈贤义,适应出版发展新需要 创新培养人才新机制《科技与出版》2013年第11期。


作者:王丽璇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